我在复试现场做复试助理!这些“坑”你们千万不要踩
三年之后,许多高校重新启动线下复试。
最近,我作为复试记录员参与了我们学院的复试面试环节。面试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期间不乏有表现十分优秀的考生。
或许是因为大多数考生许久没有经历过线下考研复试,因此大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致命问题甚至直接导致他们复试被刷!
▲考研线下面试场景
为了让还没有参加复试的同学复试顺利上岸,我决定告诉大家几个复试考场你绝对不能踩的坑,帮助大家“避雷”,最后一点尤其要注意!大家赶紧收藏!
1.不自信
考官都喜欢自信的考生,但有的考生从进入考场的那一刻开始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不自信。
弓着背走进考场,弯着腰坐在椅子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看天花板就是看地板,反正不敢看老师一眼。很多老师尽力尝试与考生进行眼神交流,结果考生避而不见。
这大概率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的状态不仅会极大地影响考生心态,同时也会降低考官继续提问的欲望,容易给考官留下负面印象。
其实,你的不自信已经潜移默化地向考官传递两个事实:
①你的复试准备不够充分;
②你对自己考上没有信心。
不论是哪种事实,都不是考官心目中想要的学生。因此,保持自信的状态是顺利通过复试的第一步!只有先战胜自己内心的心魔,才能赢得老师的欣赏。
2.内容模板化
在中场休息期间,有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套路模板的答案,根本没有想听下去的欲望。”
在复试现场,我能切身实地地感受到考官对于模板式答案的厌恶。当考生用着千篇一律的模板应付问题时,有的评委已经放下手中的笔,无奈地听着考生背完一整套模板,最后强忍着血压对考生说:“感谢你参加今天的复试,再见。”
在复试考场上,考官希望看到的是考生真实的一面,而不是用模板包装出来的“替身使者”。
本次面试最高分的考生,其实并不是初试成绩最高的考生,甚至是一名初试排行末尾的考生。
但是他能在复试逆袭的关键,靠的就是“聊天”。
聊天有助于摆脱陈词滥调式的回答,并且让考官在聊天的过程中掌握考生的基本信息以及专业水平,并不断激发考官继续提问的欲望。
最后这位考生在考场上足足跟考官聊了30多分钟,甚至离开考场后,很多考官依旧感到意犹未尽。
3.过度的考场礼仪
如果说背套话答案是一种“内容模板化”,那么这一点就是“行为模板化”。
有的考生从听老师讲话,到回答问题再到回答完毕都有一套严格的话语流程:
“非常感谢老师的提问”、“请容许学生思考片刻”、“学生回答完毕,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甚至回答完还要站起来鞠个躬。
考官实在禁不起这样的礼仪,于是面试的时候直接告诉考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用这么正式,稍微放松点。
“礼貌是第一生产力”,有礼貌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要讲个度。我们面试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不是空乘专业,也不是礼仪主持,在复试现场保持基本的礼仪就好。
在复试现场,你应该靠自己专业的知识水平和流利的口语表达来征服考官,而不是靠过度的考场礼仪来博得考官“同情”。
4.回答问题的声音太小
这个问题真的会让考官很捉急。
为了听清考生在说什么,复试主考官还特意提醒这位考生声音可以稍微大一点,有的考生比较在意识到问题后马上纠正,但有的考生刚大声还没两句话,声音又变得格外低沉。
声音太小会导致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①即使你认为回答正确,但是考官听不清考生在说什么,因此也很难给分;
②会让考官丧失提问的欲望,因为考官知道,提再多问题你也回答不清,不如早点走完流程回家睡觉。
声音小的同学基本上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的答案被考官发现纰漏,因此想着通过降低音量的方式掩盖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典型表现。
声音小或许能掩盖你的问题,但你的才华也因此被掩盖。
所以,即使你害怕观点出错,也要大声地向考官展现你的自信,即便有错误,落落大方地承认就好。
5.缺少课外积累
课外积累绝对是复试考场的加分项!
在这次复试当中,考官至少问了一半以上的同学——“有没有看过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课外书籍”
大部分同学一碰到这个问题,要么哑口无言,要么就无奈地说:“考研期间只背了学校提供的参考书,没有看其他的课外书。”
在我整理分数的时候发现,回答看了课外书并且讲到了书中大致逻辑和论述内容的同学,与没看过课外书的同学分数差异很大,甚至有位回答没怎么看过书的同学,差0点几分就可以进入拟录取行列,实在是非常可惜。
背书只能决定分数下限,读书才能决定分数上限!如果还没来得及读书的小伙伴,我们曾经发布过十句话读完一本书的推文,赶紧恶补起来!
24级的小伙伴更要趁着没有进入系统复习的时候多读几本课外书,既能培养学科兴趣,也可以为日后的复习奠定基础。
Ps:觅游目前还有最后一期公益带读活动哦,想搭上末班车的小伙伴速速联系觅游任意学长姐报名!
6.过于紧张
紧张的最高境界,是考官都替他紧张。
有的同学真的是初试时下笔如有神,高分拿下,但是复试时紧张到“金口难开”。
有一名考生复试时的紧张程度,与ta手中白纸被蹂躏的程度成正比,说话时结结巴巴,结果考官一问他的初试成绩,竟然还是前几名。
最后考官没办法,实在不忍心刷掉ta,最后只能放ta一马,让ta通过复试。但是最后ta的复试成绩掉到了中游,倘若不是初试成绩较高,最后很有可能复试被刷。
7.回答缺乏区隔度
针对每一位考生,考官最后都会提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最近有没有关注什么国内外时事新闻?”
超过半数的考生都回答了“熊猫丫丫”事件,但是几乎所有考生都只是讲述了事件经过,很少有考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至于最后一位考生回答“熊猫丫丫”的时候,我都能听见有位考官长叹一口气。
同质化的回答很难让你在考场上脱颖而出,一旦复试比过高,甚至还有复试被刷的风险!
想让自己的答案体现区隔度,关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例如可以就熊猫丫丫事件与考官探讨如何优化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或者从新闻策划的角度探讨熊猫丫丫背后的政治符号操纵。
大家看完后是不是感觉跟自己印象中的复试现场有点不一样?
其实复试考场中表现优秀的考生确实是少数,把复试比控制在1:1.2-1.5之间,也是为了让大多数考生能够通过复试。只要你在复试现场没有出现“灾难级”的表现,一般不会被刷掉(复试比过大除外)。
而且大多数考官都是比较仁慈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厉。因此轻松面对,侃侃而谈,才是面对复试的最佳心态。
祝大家都能顺利通过复试,成功上岸!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