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漫画:马戛尔尼访华,清王朝的落日余晖
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了近半个世纪。为扩大对华贸易,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出以马嘎尔尼为特使的庞大使节团,携带大量的包括工业革命成果在内的尊贵礼品来到中国。
![]()
1793年9月,马嘎尔尼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但英国使团提出的“割让舟山岛或与舟山相邻的岛屿”、互派使节等要求被拒绝了。
詹姆斯·吉尔雷是英国讽刺漫画家和版画家,他并没有随使团来中国。吉尔雷根据当时英国的新闻报道或随团人员的口述创作了这幅漫画《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
画面中,乾隆皇帝懒洋洋地斜躺在靠垫上,叼着长烟斗,斜视着眼前的英国使节。乾隆身后是王公大臣。值得注意的是,身披绶带的马嘎尔尼没有向乾隆行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礼,而是行了单膝下跪礼,同时向乾隆皇帝递交了国书。
马嘎尔尼身后的陪同人员中有的匍匐在地,有的手捧礼品,神态各异。画面中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如乾隆皇帝从来不吸烟。当然,这毕竟是漫画,不是写实。
1793年10月上旬,参加完乾隆皇帝83岁寿诞的英国使团带着失望离开了北京,开始穿越中国的长途跋涉。清政府允许英国使团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然后经舟山乘船到广州回国。全程由官船陪同护送出境。
《运河岸边就食图》是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描绘的山东东昌府附近大运河岸边的一幅实景画。英国使团的船在大运河上逆水行驶,纤夫们艰难地拉着船缓慢前行。
![]()
英国人要求上岸步行,这样,画师才有了机会接触到运河岸边的市井生活。画面中,运河上停泊着许多船只。有两个纤夫在清兵监视下,在运河边的小吃摊前,席地吃饭的情景。画面的场景可能是一个码头。
这些纤夫是官府强征来的。英国使团副使乔治·斯丹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写道:“我们看到中国官员强迫附近居民来做拉船纤夫,但给他们很少的报酬。这些纤夫每天所赚的钱还不够他们一天吃的,因此他们遇到机会就逃走。有的时候夜里逃走了一些人,但又有一些新人换上。有一个监督人员,手里拿着一根鞭子,在纤夫后面来回走,喊他们加快拉并防止他们逃走,情况同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监工完全相似。”在英国人眼里,运河两岸的民居实在是太简陋了,英国人看到的是一片贫困落后的景象。
马嘎尔尼此行未能实现与中国扩大通商的目的,但回国后却给英国和欧洲带去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已停滞、衰落。他曾傲慢地断言,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完了。……虽然船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但“它也将永远不能修复”。
进入19世纪,英国对华贸易的逆差一直在扩大,英国输入中国的工业产品数量远少于中国输入英国的商品。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自然经济抵抗英国的商品输入;二是中国的茶叶和丝为外国市场所需要,出口量逐年增加。
19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1816年,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为了扭转贸易逆差,攫取暴利,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大量鸦片,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走私鸦片,试图通过鸦片贸易来打开中国的市场。
从19世纪20年代起,丧尽天良的英国向中国走私的鸦片有增无减。1821年走私鸦片5959箱,到1838年达到40200箱。除了英国,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运鸦片到中国。鸦片的毒雾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吸食鸦片者已达200万之众。
![]()
这幅《骄横的鸦片贩子与浑噩的吸食者》的漫画,已无从考证作者姓名和创作年代,但其主旨是不言而喻的。从画面看,吸食鸦片者有官绅,也有平民。当时的瘾君子们上至皇帝老师下到乞丐妓女,各色人等皆有。在广东沿海地区,那些吸食鸦片的政府官员,还常常与走私贩相勾结,一起来坑害百姓。
烟祸,民之痛,国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