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底的魔爪,弗吉尼亚级潜艇的间谍改型

  几十年来,能够搜索和找回遗落在大洋深处的敏感设备一直是各国海军,尤其是潜艇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不让敏感技术落入敌人之手,曾发生过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包括“常春藤行动”和“亚速人计划”,但其中绝大多数仍处于高度机密状态。

  

  所谓的“亚速人(Azorian)行动”,指的是1968年苏联常规战略导弹潜艇K129在太平洋因为事故沉没到数千米的深海。美国花了数年时间,终于在夏威夷西北1500多海里某处水下5000多米深处找到了K129的残骸。因为周围常有苏联军舰和拖网渔船活动保护,美国CIA最后以海底采矿为掩护,用科技大亨霍华德-休斯名下的一艘工程船将其部分残骸秘密打捞出水。

  除了打捞对手的绝密潜艇之外,美国人也积极寻找敌方演习中发射的导弹残骸,以获得机密的数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打捞苏联P-500“玄武岩”反舰导弹残骸的行动。这种苏联第二代“航母杀手”长11米,重达5吨,飞行速度号称3倍音速以上,装备 “光荣”级巡洋舰、“基辅”级航母和E/J级潜艇,让美国人着实很恐惧。他们对P-500是否采用了先进的红外制导头很感兴趣,因为这决定了美军航母要采取何种对抗措施,但奈何一直没有准确情报。

  

  好在耐心总是有回报的。几年后美国人终于等到一次公海上的苏制P-500实弹演习的机会,于是便派出潜艇USS Halibut前往演习海域的导弹落点,几经周折终于在海底找到和捞起了大量P-500导弹碎片,带回来进行了拼图一般的重新组装,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P-500只有传统的雷达制导头!

  近年来,随着大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原本低调的海底战争再次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除了继续通过潜艇和水下机器人部署庞大的海底传感器网络来探测和监听敌方潜艇信号来获取其行踪之外,如同电影《007》所描绘的那样,大国还用潜艇或无人水下潜行器对敌方目标,如水下光缆、燃气管道等海底基础设施进行破坏,其中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北溪2号管道被破坏,导致输欧燃气中断而不得不采购美国的液化气。其实,“北溪”天然气管道位于波罗的海海底,对其实施爆破并非易事。如果这个背后真的是美国人捣的鬼,那他们的深海行动能力可不一般。

  

  的确,在海底作战能力方面,除了新兴大国各种瞩目的海底潜行器之外,美国在这个阴暗领域一直占据着优势。除了重点研发深海无人潜航器和水下机器人,以及超低频声波传输、深海搜索监视和干扰等技术,以提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深海区域的态势感知能力,美国还积极发展用于反潜和反水雷的智能型无人潜航器,包括仿生型无人潜航器。此前,“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的一架F-35B战斗机在地中海坠毁,美国就利用无人潜航器和深海机器人帮助盟友迅速地将飞机残骸从海底打捞上岸。

  如今,它又有了新的动作,因为从各种信息来看,其海军正通过定制版本的弗吉尼亚级核快速攻击潜艇来扩大海底情报收集和破坏战的能力。这种属于Block IV批次的弗吉尼亚级将不仅能切断或侵入关键的光纤通信电缆和摧毁敌方海底燃气管道,它还能进行其他形式的间谍活动。

  

  然而,弗吉尼亚间谍潜艇所面对的挑战要比过去大得多,因为未来海底战的可能包括对抗新型和创新型的传感器网络、潜伏在海底的智能制导水雷、具有海底坞站的长航时无人水下航行器、甚至具备同等实力的敌方核潜艇,以及更多类型的新威胁。换句话说,海底战的性质正在迅速变化,参与海底战的能力也在迅速变化。特别是某国,在这些能力上投入了非常大的资金,拥有多种类型的特殊任务潜艇,其中最新的便是“洛沙里克”级小型核潜艇。此外,他们还拥有一支辅助舰艇编队,直接操纵深海中的各种潜行器。

  

  为此,弗吉尼亚间谍潜艇将装备新的模块,包括一个在导弹发射区基础上改装的深海探测和抓捕装置。这个新增的100英尺长的中部舱段增加了2500吨的排水量,进而形成了它的“多任务平台”(MMP)。这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区域,能够部署远程操作载具(rov)和其他专业设备。它还具有独立配置的指挥控制室,以及存储空间和其他特殊的传输设备。此外,弗吉尼亚级也可以像俄亥俄级一样在牺牲一部分导弹发射筒之后,能够携带两个“先进海豹投放系统”,亦即能够搭载“海豹突击队”的小型潜艇,每艘这样的小型潜艇能够搭载9名海豹部队成员,执行侦察、渗透、偷袭等任务。

  

  美国海军预计将在2028接收首艘弗吉尼亚间谍艇,届时它将对其他国家的海底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威胁,也将再次掀起海底的激烈对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