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辟谣】科学防治高血压,这些谣言莫轻信
《科学辟谣》编者按
《科学辟谣》是金昌市科学技术协会与金昌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的一档科普类栏目,主要发布对网络科普谣言或虚假信息进行科学辟谣的科普内容,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只要不是“头痛”、“头晕”、
高血压就不严重?
流言: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头晕”、“头疼”是高血压的很多表现,他们如果没有头痛、头晕,就觉得自己的高血压不严重。
真相解读:
实际上,有一部分高血压的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高血压是著名的“隐形杀手”之一,跟糖尿病类似,很多人吃得好睡得香,干啥都不受影响,但依然是高血压患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升高的血压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它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高血压对于“心、脑、肾脏、眼底”都有很大影响,等到影响出现的那天,后悔就迟了。
所以,高血压请以血压计测量的数值为准,不要以头晕、头疼的症状为准。头晕、头疼不是高血压病唯一的表现。
白大褂性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吗?
流言:
白大褂性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真相解读:
白大衣性高血压,又称为白大褂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假性高血压。它不是身体真正血压升高了,而是由于对医护人员产生紧张的情绪导致血压升高。平时容易紧张的人群很容易产生假性血压升高。
高血压通常是指非同日三天静息状态下同一时间监测,血压超过140/90mmHg。高血压是一种特征性并不强的疾病,很多病人即使血压高也没有不适的症状,同样仅仅几次偏高也不能定义为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一般是短暂性血压升高,一般来说,环境因素驱动,诊所监测导致的紧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
如何解决白大衣性高血压?
做动态血压监测是最佳解决办法。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器测定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的一项特殊检查。这样可以脱离医护人员环境,客观真实的反应自身血压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去除了偶测血压的偶然性,避免了情绪、运动、进食、吸烟、饮酒等因素影响血压,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情况,了解血压的节律性,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因此,白大衣性高血压,只是环境因素导致血压非生理性升高。如果有白大衣性高血压,在体检或门诊诊测量血压时可以直接告诉医生,医生会理解,并且不进行测血压,因为数值不是真实的血压状态。
白大衣性高血压完全无需服用药物干预。患者只需脱离造成这种高血压的环境,调整心态,就可以痊愈。这样的病人患高血压的概率要大于普通人,所以有白大衣高血压的病人要注意平时监测血压,如出现血压持续升高,仍应积极去医院就诊。
高血压是遗传疾病,预防也没有用?
医生辟谣:预防很重要!
流言:
高血压是遗传疾病,预防也没有用。
真相解读:
有人说,既然高血压是遗传病,我们躲也躲不开,就无需预防了。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预防很重要!
高血压不只和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疾病都和基因有关系。人体中不同的基因型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基因型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疾病。高血压,也是多种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若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病率高达46%,同时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1、父母中有一方于55岁前发生高血压者,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一倍;
2、父母双方均于55岁以前发生高血压者,其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5倍;
3、父母于55岁以后发生高血压的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无明显增加。
也就是说,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于较年轻时发生高血压,其子女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正因如此,也导致了很多人不愿去预防高血压。
其实这是错误的。
高血压虽然和遗传有关系,但也和很多其他环境因素相关。比如高钠盐低钾盐饮食、肥胖、久坐不运动、喝酒、抽烟、熬夜、压力大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引起高血压。
预防高血压尤为重要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预防及推迟高血压的发病。对于有高血压家族遗传基因的人,应更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高血压遗传基因,并且生活习惯不健康,可能在相对年轻时就会发生高血压,之后不但要吃药,还得面对很多因高血压或血压控制不好所致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脏疾病等等。但如果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到五六十岁以后或更晚才会发生高血压,其发生上述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总之,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少吃几十年降压药,患高血压的级别有可能更低、风险更小、更好控制。
小结
高血压虽然是有遗传性的疾病,但它是可以预防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推迟高血压的发病年龄,可以减少降压药的服用种类和用量,并预防一部分高血压的并发症。
来源:科普中国 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
原标题:《【科学辟谣】科学防治高血压,这些谣言莫轻信》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