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很诗意的《今夜星光灿烂》,是一部以淮海战役为背景的战争片

  八一厂摄于1980年的《今夜星光灿烂》,我大概也在1980年前后看的。

  

  电影名取得很好——“今夜星光灿烂”,所以片名始终记得,内容倒忘了大半……

  看来,谢铁骊和谢晋一样,都出生于江浙山水灵秀之地,一南一北,都注重表现电影的诗意,造成悠远的意境,给观众的想象提供空间。

  其实呢,这是一部以淮海战役为背景的战争片。

  

  女一号,是当时与刘晓庆、张金铃并称“北影三花”的李秀明,扮演“苦大冤深”的农家女——杨玉香。

  其实在情节上她不是一号,不知为什么把李秀明作为主角——不过不要紧,李秀明的名字一出现,观众都莫名喜欢她!

  

  电影开场三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在当年应该是比较大胆的尝试吧——玉香盯着自家门锁展开联想蒙太奇,以回忆的形式串联女主人公的背景,多人物目视特写。

  

  故事的源头是这样的:农家女杨玉香,弟弟被打猎的地主恶少误伤而死,她陪着父亲从县法院到省法院直到“总统府”,层层投诉不着、处处申冤无门,饥寒交迫的老父客死异乡。

  ——为什么要将杨家父女申冤无门的苦难遭遇放在最前面呢?这条副线其实不该被忽视,因为这些都事关这场战争的目的!

  

  无法保证社会基本公平正义,以至于民众尤其社会底层普遍失望的根本性问题,沉冤难伸、走投无路的杨家父女,不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影片穿插了大量的碎片式的镜头以展现女主的回忆与幻想,充分表现了她的内心现实,这种超现实的表现形式确实新颖。

  

  玉香孑然一身辗转回到乡里,赖以栖身的茅草屋却瞬间毁于流弹炮火。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草屋化为乌有,近在咫尺的她怎么就安然无恙呢?

  

  万念俱灰的她拿根绳子来到野外,寻着一棵老树了却年轻生命,恰遇解放军通讯兵——小于搭救。

  

  因为小通讯员解救了自己一命,玉音就要托付终身!现代的女孩子估计理解不了她们那一代人的行为!会觉得很傻。

  

  但是今天的我在观影过程中,真切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纯朴的感情世界!这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具备的,也是现代电影里面没有的,那种感觉再也拍不出来了!

  

  男一号,是唐国强扮演的连长何战云。

  那时候正是唐国强最帅的时候,并且是阳光健康朝气蓬勃的那种帅!真是帅得鹤立鸡群!

  不过何连长这个人物,塑造得不如通讯员、卫生员饱满。当然,这里主要是剧情的关系,和演员本身无关。

  

  作为一部抒情风格的散文诗电影,战场上浪漫的气息很能打动人——比如这只误飞入防空洞,被战士捉住的黄鹂鸟。

  

  战士们盛情伺弄这只“笼养”的黄鹂鸟。

  

  连陈司令员都逗乐它:“我们还在电话中通过话哩”。

  

  浪漫和残酷在电影里是并存的——几个同是十八岁的小战士的牺牲,悲壮、激越,令人心碎。通信员小于,单枪匹马闯敌军的行动尤其强悍。

  

  于此之前,同为18岁的连部通讯员小郭、卫生员小孙,已在这场战争中先后与很多年轻战友们共同献出了生命。

  影片中的确设计了众多人物,只是人物太模式化了,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体现出他们深刻的差异。

  

  无家可归的玉香暂留队伍,帮着炊事员、卫生员打下手,也得以见证了这场战争的残酷。

  

  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玉香的三个梦,每一个都很生动,活灵活现。

  第一个,是因被电话员小于解救时抱过身体而坚持要以身相许的玉香,梦中憧憬着战后与小于完婚的场面,而且还是老式的那种传统婚礼……

  

  我一直记得玉香梦中会心微笑的样子——是有这个情节,印象很深刻!

  

  第二个梦是人民解放军向南京总统府进攻,叠印效果加上音效配合。

  总统府的画面上叠画着解放军战士从天而降,冲进总统府。

  

  而玉香和小于则进了大门旁边的侧门——里面供奉着让她害怕的各种塑像。(蒋介石、地主、她和爹爹告状时门口站岗的凶恶的当兵的等等人),玉香二人愤力将塑像拉倒……

  

  解放军总攻开始的那一幕,还是让人激动不已的,虽然这只是大战战的一个侧面。

  

  大反攻只以腾空的烟花般的背景来一笔带过,接着就是一个战后收拾残余的长镜头——战斗结束时,身先士卒的何连长坚持到了胜利的一刻,却终因伤重倒地身亡。

  电影末尾,表现的就是重伤的连长在指导员搀扶下静静地走过……

  

  他蹒跚的步履,流淌到脚面的血迹,都说明着伤势的不治。但我仍然感觉何连长的死来得突然,几乎完全没交代,猝不及防,突然就牺牲了。

  

  他最后那句:

  “这么快,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你们就要南下,打到南京,打到全中国”。

  随后仰望着天上的繁星。

  

  有别于之前血与火的壮烈画面,蓝色的宁静天空已说明了一切。

  漫天星斗,自然象征着照亮人间的英魂,如星辰般照耀着我们的先烈,他们在期盼或诉说着什么呢?

  而星光带着蒙太奇般的色调闪烁,随之熄灭,象征着连长这颗星星的陨落。

  男一号在胜利前夕、星光灿烂下牺牲,差不多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了心痛,几乎记了一辈子。

  

  为纪念何连长,战士们集结列队,按照他生前遗愿,吹起了冲锋号。

  打此路过的陈司令员,听到军号声很诧异,赶到队伍前问到:“战斗结束了,为啥吹冲锋号?”

  

  了解内情之后的陈司令抬头仰望星空,说了这样一句:

  “很多战友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象天空中的星星一样,永远照耀着我们!”

  然后镜头一转,一身戎装的玉香走在了星空下——表现了革命成长的主题,青春在战火纷飞中展开成长……

  

  玉香在星光下慢慢回忆每一个战友,这段设计被后来的《乌龙山剿匪记》电视剧做过借鉴。

  

  片尾玉香走向真正的星空(之前是弹火是照明弹的星空),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把现实与幻想以及过去现在未来联结在一起。

  作为战士亲历过淮海战役的谢铁骊,以星星比喻烈士,无疑是让人们牢记历史——对于思想解放的八十年代来说,人们已经开始淡忘战争,资产阶级的思想开始大规模入脑。人们向往着美国人的生活,有钱人纷纷出国。所以电影本意是呼吁新中国得来不易,我们更应该留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不该抛弃它。就整体画面质感来说,电影表现得很不错,但是故事情节仍旧是俗套的,影片本质上还是一部刻意传递官方意识形态的影片,因此并不能算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电影作品。在同类型影片里也不见得是最好的,只有一样例外——我遇见它的年龄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