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空之王》上映三天差评一片?差评原因竟然是这样

  今年五一档电影要说宣传最多的莫过于《长空之王》了,可是为什么才上映三天就引得观众一片差评呢?接下来我们好好聊聊是什么原因。

  在国产影视剧中,航空题材的电影对我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这个无可厚非,毕竟大家都有家国情怀,都愿意见证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蓬勃发展,所以我们对于航空领域的英雄们是尊敬的。

  

  从2000年的《紧急迫降》到2003年的《冲上云霄》再到2019年的《中国机长》无不体现我们对于航空题材影片的期待,中间断层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好电影呢?所谓: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我们想要看到更好的、有表现力的、真实的影片,但碍于技术门槛、拍摄难度等原因,也是很难将一部大家都认可的电影搬上台面。

  

  直到今年五一档的《长空之王》,前期宣传让我们看的热血沸腾,观众们似乎也看到了航空题材的希望,所以在电影预售时断层领先,稳稳的预售榜第一。所以,观众们期待值拉满,就是为了看到国家航空事业正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演员们的表现力也能更上一层楼,可谓是双重期待吧!

  小编也很难判断观众们的期待是否过高,从一名观影者的角度来说,我来看一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坐在电影院的第一想法就是沉浸其中的观影体验;从一个普通的人民群众来说,我希望看到祖国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看到大国重器,扬我国威,充满自豪。

  

  可是这两者结合起来想要拍成一部电影,难度如几何般上升,真正的试飞员去拍摄这部影片,显然不合适,我们的军人同志们在摄像机面前反倒不自在;让演员去成为真正的试飞员?也不可能,每一个试飞员都是飞行员中的翘楚,都是经过了数年的训练、选拔才成为一名合格的试飞员,就算演员真的有天赋,时间上也是行不通的,所以,矛盾产生了,而差评也随着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了。

  

  该电影的男主雷宇由王一博饰演,王一博作为当红明星,再加上老戏骨胡军的出演,不考虑其他原因,一定会吸引很多粉丝来看,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恰恰是我们最在乎的航空题材啊,矛盾交织在一起,这就代表着,王一博一定要把试飞员这个角色诠释好才能获得一个圆满的收场。

  试飞员是一个“行走在刀尖”上的职业,他们用生命捍卫试飞中的极限数据,试飞员这一人物设定很受认可,但是大家对雷宇的“金手指”不满意。

  整个电影的剧情是围绕着雷宇的成长历程展开的,但是网友直呼,成长的未免太快了,用力过猛也不是好事。

  

  雷宇作为一个热血的年轻人,试飞过程中不听指挥,跳伞之前没有拿出数据,张挺极限救下了飞机,最终一次试飞功亏一篑,按理说雷宇被批评是应该的,可是他却要申请离队,经过了这么严格的选拔才成为一名试飞员,怎么能说走就走?

  

  雷宇在停飞期间与老丁包伞,有了反尾旋伞的想法,之后凭借一己之力还把“反尾旋伞”设计出来了,经过了汽车一次次的测试还成功了,还有就是雷宇的恢复能力了,非常强悍。这些就有些像小说中的主角光环了。

  

  其实,我能猜到导演为什么要给雷宇加上一些主角光环,首先,一部影片两个小时,不可能做到把每个试飞员的工作成绩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把这些优秀的试飞员最好的想法,最高端的技术糅合在雷宇身上,就能塑造出一个符合试飞员身上的信念、品质、智慧的形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雷宇就是试飞员的整体,而非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其次,我们的试飞工作是艰难的,需要更多的飞行员前赴后继,共同提升我们在航空领域的实力,而雷宇顽强的意志、聪明的头脑以及远超常人的身体恢复能力就代表了我国试飞员们的不惧艰险,有勇有谋,勇往直前的美好品质。

  所以,电影中的“金手指”是属于雷宇的,但是现实中试飞员们才应该拥有这样的“金手指”,我们背后的英雄们值得拥有。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位网友中肯的评价“上映就去看了,算是科普了试飞员这一职业。煽情还是比较多的,毕竟高危职业。虽然我猜到队长要死,但是这个弹射失败的原因一言难尽,感觉还不如弹射成功但是降落高度不够。而且这些设备的细节问题,比如弹射失败、降落伞割不断,比发动机这些科研技术难题要简单多了,为什么不把控好这些细节问题,试飞员的生命安全不是更加得到保障么。一部成长型电影,不光是试飞员个人的成长,也是中国飞机和航天事业的成长,这没有《中国机长》那种成熟的飞行员的惊心动魄,但是最后意外确实体现出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以,大家还是要自己看了之后,才会对这部电影有更深入的理解,是结构不合适,还是另有深意,看完后就会有自己的见解。大家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在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