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度时众将分歧大,刘伯承出面镇场子,告诫手下一句话影响至今

  1916年,在重庆一家私人诊所内,有位德国医生正在小心翼翼的修割着伤者头部的赘肉。

  由于设备简陋,只能在伤口上抹些麻药,可想而知医生的每一刀都叫人疼得钻心。

  而受伤的那位军人却泰然自若,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这位军人受的不是小伤,他的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了头顶,另一弹更为严重,自右边太阳穴射入,穿右眼而出。

  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椅子两边的皮扶手都被汗水湿透了。最后包扎时,德国医生问他是不是很痛,他坦然一笑说:

  “还好,我才数到七十几刀,就结束了。”

  

  这个伤者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参加红军后被将士们称为儒将军神的刘伯承。

  而这位军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却在公众视野中“隐身”了。

  直到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刘伯承再度出面镇场子,还告诫了手下张国华一句话。这句话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那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军神的,他对张国华说的又是哪句话?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把工农红军带上了歧途。

  是毛主席忍辱负重,在周总理、朱德、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力挽狂澜,为中国工农红军保留下了革命火种。

  

  当时红军战士们,时常会看到那位戴着黑框眼镜、头顶破旧军帽、背着饱经风霜的皮图囊,胸前还挂着单筒望眼镜,却把绑腿打得紧实利落的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刘伯承。

  刘伯承骑着一匹,早已过了盛年的白马。其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一种,朴实、端庄、严谨的军人风度。

  他既不轻浮,又决不严峻得令人难以接近。他从不张扬作态,以威压人,对红军将士们很是和蔼。

  1935年,红军在猴场山坡上的一个院子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的逃跑倾向,中央决定突破乌江,建立川黔根据地占领遵义。

  

  时间紧,任务重,敌人的粤、桂两军强大兵力在对我军围追堵截,如果不及时渡过乌江,就会落入敌军的包围圈。

  敌军炸毁乌江天险的桥梁,红军工兵架设浮桥,被敌军攻击伤亡很大,只能靠竹筏渡江。可竹筏太小,每次渡不过去几个人。而刘伯承指挥战士们,要在夜间悄悄把突击队先送过江,分散敌军火力,再用竹子架几支浮桥,让大部队冲过去。

  红军突破乌江的事情,被百姓们形容成了神话,说他们身披铁甲,骑着水马,在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

  部队在过金沙江的时候,由于当地彝族同胞,长期受到国民党士兵和反动军阀的压榨,对汉人警惕性很高。

  他们将红军的先遣部队的一个连围住,我军又不能违背民族政策与他们打。结果连长和士兵们全被缴了械扒光衣服,围在树林里。

  

  刘伯承知道后,通过了彝族首领的番司,接触上了大凉山的首领小叶丹,与他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不但使红军队伍顺利的通过了金沙江,还将小叶丹发展成了红军游击队,开始了反对国民党军阀的斗争。

  到了生死攸关的大渡河时,敌机撒下了许多花花绿绿的传单,说是红军的路走到头了,马上就要成为石达开第二。

  刘伯承却对战士们说:“老蒋给我们送厕纸来了。我们是红军,是共产党的部队,我们不是石达开,也不可能成为石达开。乌江、金沙江,我们都冲过来了,难道大渡河就能拦住我们?不!我们一定要冲过大渡河,不能有任何犹豫不决。”

  

  大渡河,是当年太平军饮恨千载的地方,上游有众多雪山慷慨地赐予,使之成为一条狂傲不羁的粗野的江河。再加上两岸高山峡谷形成的挤压,它就更加狂暴,不分昼夜地推着巨浪,吼叫奔腾。

  红军刚将竹排放到水中,立即就被巨浪卷走。船就成为渡河的首要之选。战士和当地老乡连夜在河边寻找,他们在月光下看到有几个乡团的匪兵,正在跳上船准备逃走。一位指导员上去就是一梭子弹,把匪兵吓得抱头鼠窜。红军战士飞快地跑过去俘虏了他们,把这条宝贝船紧紧地拉住。

  刘伯承闻讯赶到河边时天刚微亮,他拿着宝贝单筒望远镜向河对岸观看。见对面都是岩石壁立,渡口是一尺宽台阶组成了山道,两边还有四个碉楼把守,山下还有敌兵的战壕。

  

  这时,聂荣瑧政委也带来了几名船工。通过了解,这大渡河中间有十几丈深,又都是冰冷的雪水,人马全都不可能游过去。就是船也必须要对准豁口,不然撞到岩石就会粉碎。

  刘伯承问道:“赵成章的炮来了没有?”

  “来了,只剩下四发炮弹。”

  这赵成章是个炮兵营长,他有一手绝活儿。就是不用炮架,只用腋下夹着炮筒连击也百发百中。随步兵冲锋时,只要有他在,阵地就没有夺不过来的时候。

  之后,红军挑出40名勇士,其中有个名叫李德才的,抱着重机枪趴在了船头,机枪向对面的敌军猛烈扫射,勇士们冒着敌军的炮火抢渡了大渡河。将到岸边,赵成章一连四炮连发,就把敌军的四个炮楼炸飞。

  

  我军乘胜追击占领了渡口,又继续摆渡了十几船人过去,对敌阻击。这才使我军两面夹江而上30里,杨成武带着二十二名突击队员,抢过了沪定桥,使红军大部队全部冲出了敌军封锁线。

  毛主席站在大渡河边,望着远处太平军的坟墓,笑着对刘伯承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都让你抢过来了,老蒋可恨死你了”。

  “都是党领导的思想正确了,将士们才能打得好”。刘伯承谦逊地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奉党中央的命令,率八路军第129师,进入太行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党中央为他派来了政委邓小平同志。由此,刘邓大军威风凛凛,战斗在抗日和解放战争的第一线。

  

  1937年,正是日寇不可一世的时候,他们对我国大部分城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大扫荡。

  10月中旬,刘伯承接到命令,要阻击娘子关东南方向,对我山西境内进攻日军。据我军情报来源说,日军第20军团的运输部队,有1000多人的鬼子,留宿在了大榆镇据点。

  以刘伯承多年作战经验分析,鬼子车辆一般的山村小路过不去,只能走一些大路,那就必须要经过七垣村的山下。他命令八路军386旅三团,预先埋伏在道边的山坡上。

  战士们听说有武器弹药和粮食,兴奋的不得了,只盼着鬼子快点过来。这时团长告诉战士们:“鬼子的子弹不是闹着玩儿的,先头部队过来时,谁也不准冒头,老老实实的趴着,谁暴露目标处分谁。”

  

  而他自己把军帽往下一拉,靠着山坡晒起了太阳。新战士问老兵:“咱们师长,怎么知道鬼子会打这儿过”。

  “你个新兵蛋子,咱师长啥时算错过?好好趴着,一会儿好有精神打鬼子。”

  果不出刘伯承所料,鬼子的车9点多才从据点里边开出来。前边的军车上是护卫部队,汽车开到山边时,鬼子们跳下车来,对着山上的树林荒草一顿乱射。

  多亏了战士们提前都趴在了石头后边。而鬼子的先头部队,见山上没有动静,纷纷上车往前开。

  就在这时,团长一枪就打爆押着运输大车鬼子少佐的头,战士们分成两拨,一营和三营,兜着鬼子的先头部队屁股后边打,一顿手榴弹下去,汽车全都冒了烟。

  

  二营的战士们对付骡马大车边,押车的鬼子兵。还不到午饭的时间,三团长就带着部队,赶着鬼子装粮草和枪支子弹的大车,回到了师部,还押着一串日军俘虏。

  战士们对师长刘伯承,佩服的无话可说。这既有子弹又有粮食的日子,比过年还高兴。

  八路军高兴了,可鬼子的粮草断了顿。日军第20师团,要到达上级命令的指定地点,就急需补给。他们的司令长官,严令大榆镇据点再次急送补给。可是送补给的军车,只能从七垣村山下通过,别处无路可行。

  鬼子认为,八路军劫走了一批物资,肯定不会再来伏击。但是以防万一,鬼子还是加派了兵力,保护物资。这次除了掩护部队,运输也全部使用了汽车。129师特务连侦察到了消息,火速报给了师部。

  刘师长和邓政委商量了一下,他们认为兵不厌诈。还得在鬼子认为最不可能的,七垣村山边设埋伏,继续打他个人仰马翻。

  

  这时,129师的几个团长却吵了起来,他们说三团已经去过一次了,这回该轮到一团二团去。几个人脸红脖子粗地吵到师部,谁也不服谁。邓政委笑着对刘师长说:“你是军事主官,你说了算。”

  刘伯承认为,三团对地形熟悉,又有上次伏击经验。这次还是三团做主攻,由二团配合打侧翼,阻击鬼子据点增援。一团老老实实地,监视鬼子大部队。

  当鬼子的车队开到了山坡下时,八路军首先用手榴弹,炸毁了鬼子开路的军车,山上山下顿时手榴弹枪声一片。战斗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日军才有一小部分趁夜色逃走,我军又是一个大丰收。

  这两次漂亮的伏击,粉碎了鬼子对山西深入的秋季大扫荡计划。为我军在山西境内布署兵力,赢得了时间,也使在华的日军提起刘伯承就头痛。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已成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兵团,威名更加显赫,所向披靡。蒋介石就对刘邓大军更加恨之入骨。

  1947年,蒋介石派出了4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刘邓大军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围剿,妄图把这个解放军主力部队,掐死在这个地区。

  二野兵团司令员刘伯承,决定采取引进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的战略方针。集中了4个纵队,先把敌第70师、第32师、第66师,吸引到了郓城、定陶一带歼灭。最后剩下了敌王牌部队宋瑞珂的第66师,固守在羊山集,利用地形险要的优势与我军对峙。

  羊山集自古就是屯兵之地,外围有坚固的寨墙,内有军事堡垒,防御工事三面相连,易守难攻。我军连续抢攻了三天,均未拿下这块硬骨头。

  

  刘伯承和邓小平算了一下,敌66师已经断了给养,正是歼灭他的好时机。一旦敌军有了增援,再想消灭这支王牌部队会很麻烦。

  毛主席也十分关切羊山集的战况。他通电我军华东地区的陈粟军团,豫西的陈谢军团,协助阻击蒋介石派出的兵力增援,为刘邓大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7月27日,我军总攻开始。首先利用炮火的优势,对敌军最高的山峰进行覆盖,我军英勇地抢下来“羊头“。将士们一鼓作气,攻占了宋瑞珂的指挥部。宋瑞珂带着他的三个警卫连,边打边退负隅顽抗。

  直到了第二天中午,宋瑞珂才在弹尽粮绝之下,命令他的手下全部缴械投降。

  此后,刘邓大军又参加过多次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挂上了元帅军衔。但他依然低调沉稳。由于在延安期间,刘伯承就是红军学校的校长,解放后他想继续办学,为部队培养人才。

  刘伯承觉得,我军以工农红军起家,许多军队干部,对军事理论上的知识有所欠缺。他们在战场上都是勇猛向前,但在战略战术上还是需要再进步。

  他与毛主席商量:“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我军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干部,成为保卫祖国的中坚力量”。

  毛主席非常同意刘伯承的想法。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应运而生,刘伯承任学院院长兼政委。

  

  学院里有许多战场上勇猛顽强的虎将,但一坐在教室,就万般地不适应。于是,他们在班里,拿曾经的国军院校的教员开玩笑,弄得教员不好意思教他们。

  但只要被叫到刘伯承的办公室,他们马上变成了顺毛驴。没过几天,这些刺头全都变成了争相学习的好学生。因此,刘伯承在院校里,为国家培养出过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1962年,印度尼赫鲁受到西方的挑唆,派出了印军王牌第七旅,对我国边境克节朗地区入侵。并且步步蚕食,盖起来一个又一个哨所,在我方提出多次严正警告后,仍然置若罔闻。我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予以驱逐。

  

  当时,在军校高级指挥班的学员张国华,是西藏军区的主帅。他曾经也是刘邓大军的主力军军长,属于作风硬朗,敢打敢拼的猛将。这次张国华对付印军,主张硬拼硬打。

  但是我国西藏边境地区,高山沟壑地势复杂。如何打法,是我方需要斟酌的。既要把敌人打痛,还不能造成我军大批伤亡的问题,摆在了中央军委的讨论会上,将军们争讨的很激烈。

  最后中央决定,以张国华为主将,打击入侵的敌人。派出他的老首长,足智多谋的军神刘伯承,为自己的学生观敌瞭阵,镇场子。

  刘伯承首先告诉张国华:“印度这支军队,是参加过二战的老油条。这第七旅的作风很粘,是块赖皮膏药。我们既要打蛇,还不能被蛇咬到手,告诫部队,不可轻敌。”

  

  1962年10月首期战斗打响,印军果真像牛皮糖一样,你打我就缩回去,往来复返。到了11月份,印军又纠集起来,再次向我境内进发。

  由于山路崎岖,他们排成了一列纵队行进,队伍拉出了几公里,只要一打,他还会逃跑。这让张国华觉得无从下手,如果不能全歼印军,他们还会与我军继续打长时间的消耗战。

  面对这种情况,张国华向他的老首长刘伯承讨招。被刘伯承训了一顿:“我看你是大兵团打打冲冲地痛快惯了,把八路军的老传统伏击战,忘得一干二净”。

  说罢他在纸上写下一个3字,让张国华自己领会。

  

  张国华看罢,心中豁然开朗。于是下令我军选择了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渊的有利地形埋伏,当印军的长蛇阵,头尾和腹部贴近山坡时,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反攻。

  我军威武之师,堵住印军的头尾,又从山坡自上而下,把他的蛇腹来了个开膛破肚,印军的蛇背不是掉下了悬崖,就是乱成一锅粥。

  印军第七旅,这条狡猾的毒蛇,终于在我国境内自取了灭亡。

  刘伯成又一次把指挥战斗变成了军事艺术,完美诠释了他军神的称号。

  而刘伯承多年前的那句“告诫”对我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如今世界格局悄然变化,虽然我们国家已经越发繁荣昌盛,可还是要牢记刘帅的那句话“不可轻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