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眼里的春阳台——乡村振兴的塱头模式!

  近日,春阳台开幕,

  当天举办了一场名为

  “何以春阳·乡村振兴的塱头模式与未来可能”

  的文化振兴跨界论坛。

  

  论坛由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沈旻担任主持人,非常建筑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春阳台主创建筑师张永和,同济大学教授邵甬,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冯江作为论坛嘉宾参与讨论。

  论坛嘉宾们

  就“文化振兴如何赋能古村活化与发展”

  “如何以史为鉴实现人的唤醒”等话题

  发表独特的见解。

  下面是论坛精华节选:

  

  对我来说做春阳台有两个挑战。

  第一个是乡土。乡土是一个很明确的环境质量,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意味着空间的尺度不是太大、小街小巷房子不是太高。第二个是对中国南方的理解。中国南方的建筑是可以打开的,而不是总是靠空调关起来,比起东南亚热带国家要凉快很多。

  这两个挑战的解法,有思考也有巧合。我们的房子不是在古建旁边,而是在两棵大榕树旁边,这是设计不出来的。我认真思考过建筑和大榕树的关系,希望大榕树能比我们的房子大,所以我们把房子整个沉下去一层,当然希望将来的树再长起来,显得房子的尺度显得再小点。

  春阳台的较小的建筑尺度,代表着一种大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亲近。与自然的关系也一样,春阳台依荷塘而建,为了更好融入环境,春阳台的屋面也种满荷花,这就有了现在的“塱上荷园”。同时我们也希望春阳台能再打开一些,这就有了剧场的双向看台。

  乡建的姿态,还是要再低一点。

  

  活态保护,是文化保护和文化创新的关键。

  塱头古村看上去是个空心化的村落,但是我发现它的生命力还在,文化的根基还在。这就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是做的不好,它要不就逐渐枯萎,完全丧失活力,如果太简单粗暴,对塱头进行“截肢”,塱头的文脉就断了。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我们最终采取了一种基于在地历史、文化传承的“活态保护”。首先是从历史文化出发,与村民一起整理家谱,对塱头黄氏家族的传承脉络进行重新梳理。对每一个院落、每一栋建筑、甚至每一堵墙、每一扇窗做研究。但这仅仅还是第一步。第二步工作,是在原来保护规划的基础之上细化了保护底线:哪里是一定要保的,哪里可以做新设计,历史空间如何活化利用等等。第三步,我们要新的文化创新,但这不是纯粹的天外来客,更多的是需要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新。

  我们看到,新塱头与古村是有延续性的,不是割裂的,而且原来传统的文化通过阐释与展示更加强大,更加彰显出来,这样保护与发展两者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而且是一个延续的发展过程。

  这是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活态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我们不是用富尔马林把它给僵化起来,而是有文化保护传承为前提的有生命力的发展。

  

  历史学家并不仅仅研究过去,我们思考的东西是未来。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明天成为后天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时间的流变,生活的变迁,其实是一以贯之的。

  乡村振兴要从几个维度来看。从建筑层面看,一味的现代化和一味地仿古也许都不是答案。就好像今天张永和老师讲春阳台这座建筑,他认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应该作为对过去的一种记忆,甚至出于一种崇敬,建筑甚至要努力比老建筑矮一截,要比那棵树都矮一截。

  从生活的角度看,乡村生活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模式。就像是今天后续的百老宴,不仅是村民参加,还有各界社会精英一下子涌入乡村居所,大家没有隔阂,欢聚一堂。请问这样的生活是乡村的生活还是城市的生活?其实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从人的角度看,那就更要讲历史了。塱头村的历史从1367年开始,这是我们祖先的共同记忆,认为这段时间是大开发、大移民的时候。这恰恰说明历史上的人也是流动的,千万不要把我们传统乡村想象成猴子变成人,然后一直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这样太刻板了。乡村里的人是流动的,有人不断进入乡村,也有人不断走出乡村,他们把新的东西带进来,也把村里的东西带出去。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一个刻意或者说需要守护的原生性或者原生态,反倒是一种动态,只有了解了这个动态才能把握住中国的乡村。特别是我们这种大平原,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人的流动。

  乡村其实是由流动的人群共同营造的文化。

  

  今天是谷雨,特展又讲到仓颉造字,我想到了两个字:一个是草,一个是潮。

  春阳台之名来源于陈白沙,他是岭南第一位入祀孔庙的大儒。陈白沙用茅草做成茅龙笔,写出来的字非常刚劲有力,春阳台这座建筑也一样有很硬朗的感觉,建议春阳台能推广一下茅龙笔。塱边经常长有茅草,富有野趣,这是塱头景观的特色。春阳台现在还是个新建筑,等过一段时间,屋顶小池荷叶长成,水边塱草丛生,植被满墙,会更有自然之趣,人们可以体验到白沙先生所说的“自然之乐”。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字。

  第二个字是来源于今天论坛开场视频的标题:新塱潮。

  潮对于珠江三角洲特别重要。也许大家坐在这里感受不到,到屋顶一看就能发现,塱头的鱼塘很多,鱼塘之间有一条鲤鱼涌。鲤鱼涌连通巴江河,巴江河连珠江,珠江通海,因此有潮汐,涌里的水是双向流动的。在过去,潮汐为船只提供了向上游航行的动力,船、人、货物就可以到这里来,所以塱头不是一个封闭的村落,在一些老建筑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来自海外的影响。

  塱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前有自然和历史的潮,现在有了新的潮——春阳台的目标是推动文化和生活之潮。感谢邵甬老师和张永和老师到塱头来贡献他们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智慧,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探索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新路径。这对于整个大湾区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关键的涨潮。

  新塱潮把乡土变成了新的动力,它反映了一种继续向前的观念。广州的文化精神是传统与革新并重,近年来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做了非常多有价值的努力,但在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方面,一直期待真正有创造力的高品质作品来破局,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在这一意义上,春阳台会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和很深远的影响。

  来源:新塱潮

  编辑:梦圆、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