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皮箱藏尸案",00后少女惨遭杀害,出租车司机立大功
江西“皮箱藏尸案”告破,00后少女惨死:恶魔在人间!
此为历史案件,无不良引导
江西“皮箱藏尸案”告破,一名年仅十几岁的00后少女惨遭杀害。这起案件让人感到恶魔在人间的存在。
01
![]()
在2021年9月7日的早晨,江西吉安泰和县发生了一起怪异的事件。
一位全身黑衣,戴着黑色口罩,脚穿不搭调拖鞋的男子在路边叫了一辆出租车。
他拖着一个沉重的大皮箱,看起来十分吃力。
男子请求出租车司机将箱子搬进后备箱,但司机发觉了可疑的地方:箱子虽然很重,但触摸起来却比较柔软,不像是行李。
同时,箱子上还有斑斑血迹。
据知情人透露,司机在搬完箱子后,由于发觉血迹和恶臭味,要求男子打开箱子查看。
男子借口“拿东西”迅速逃离了现场,而司机随后报警。
经警方现场勘查,果真在行李箱中发觉了一具年轻女尸。
据悉,被害人是一位00后姑娘,遇害时年仅19岁。
陕西宁强县人,33岁的谢某被认定有重大作案嫌疑。
在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面前,仅仅一天后,犯罪嫌疑人谢某落网。回忆这起案件,我们不难看出谢某的所作所为极为恶劣。
他不仅残忍地杀害了一位花季少女,还试图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运尸。
计划败露之后,他又换装逃逸,妄想摆脱法律的制裁。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多方努力之下,犯罪嫌疑人终究难逃法网。
![]()
对此,网友们自然一片叫好。
那位面对犯罪嫌疑人冷静勇敢的司机,也获得了人们的赞扬。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些许不和谐的声音。
据媒体报道,谢某此前曾在当地一家KTV担任经理,而被害女孩疑似KTV的员工。
再加上受害女孩的父母透露自己的女儿“长期在外打工”、“不清楚女儿在哪里工作”,部分人便对女孩的身份颇有微词。
“年纪轻轻不好好读书。”
甚至有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恶意脑补情节,对被害女孩展开人身攻击。
“跟KTV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出了事情也是活该!”
这类言论虽然是少部分人的声音,但仍旧十分刺眼,简直荒谬至极。
要知道,被杀的女孩才19岁啊!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如今却被人肆意剥夺生命。
私以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目睹这场惨剧,都会感到愤慨。
无论这位女孩是什么工作,无论她曾经做过什么,在这起案件中,她就是受害者,这一点毋庸置疑,没有任何“反转”的空间。
更何况,就算她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早早辍学,在KTV上班,又能说明什么呢?
仅仅是学历低,仅仅是工作“不风光”,就应该受到损害、就应该被人杀死吗?
诚然,出于朴素的正义感,我们眼中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受害人都是“完美”的,没有错误的。
但是现实呢?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受害者”。
我们的社会更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话世界。
如果我们苛求受害者没有瑕疵,那么就会不可幸免地滑向“受害者有罪论”,忽视了本该受到责备的一方。
这样下去,最后的结局必定是“亲者痛仇者快”。
正义得不到伸张,而恶行却有了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02
在“皮箱藏尸案”引发关注的同时,又一起案件上了热搜。
2021年9月6日,四川绵阳三台警方在江边发觉了两块不完整的尸体。
经勘查,尸块为一名40岁男性的遗体组织,而被害男性被分成了四块分两地抛弃。
令人震惊的是,杀害这名男性的人,是其28岁的女友(现已被刑拘)。
后者因为经济纠纷,对男子痛下杀手,并残忍地分尸、抛尸。
无论从哪个层面看,这都是一起极为恶劣的刑事案件。
犯罪嫌疑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然而,由于这起案件的杀人者是一位年轻的90后女子,不少人反而试图从被害男性身上找到原因。
“估量是这个男子平时作恶多端,经常欺负这个女孩子吧!”
“谁会无缘无故杀人呢?一定是被逼的!”
“我看这男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类似的论调,不在少数。
似乎杀人分尸的犯罪嫌疑人只是“可怜人”,真正的恶人是被害的男子。
只能说,“受害者有罪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们在不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仅凭自己脑中的臆测便妄下结论。
他们自以为掌握到了“真理”,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殊不知这样除了对受害者造成二次损害之外再无任何意义。
比罪恶更让人感到悲伤的是向罪恶共情。
人们对恶行的每一次“理解”与纵容,最后危害的一定是整个社会。
恰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
插在受害者身上的每一把刀,最后都会砍向自己。
03
当然,小编同样不希望看到“受害者有罪论”这个词被滥用。
对于社会恶性事件,如果在案情已经明了、行恶者已经受到制裁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对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除了责备恶行之外,还应该讨论如何才能降低受到损害的风险。
毕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善良”的诉求是不现实的。
从被害人的身上,我们往往可以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教训。
因此,当我们听到“女孩子不要深夜醉宿街头”之类的警告时,也不要急着给对方扣上一顶“受害者有罪论”的帽子。
因为对方的出发点,很有可能是保护更多人不受损害。
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使损害降到最低。
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新闻,都能以最快的方式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的屏幕上。
但是,碎片化的信息也使得我们难以窥见事件的全貌,容易陷入极端的“二极管思维”。
“输出情绪至上”的舆论环境,又往往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有关“受害者有罪论”的争辩,充其量只是当下互联网环境乱象的冰山一角。
对于我们社会大众而言,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在一场场舆论风暴中保持理性与客观,不随波逐流。
当然,还有坚持心中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