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刚需”喜剧在走下坡路?

  文丨板栗酒

  去年5月1日,票房持续走高,不少业内人士将其视为市场快速回暖的重要信号。

  《2023年五一档市场洞察报告》灯塔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期间累计票房产出15.19亿元,连续两日票房下滑,今年5月1档实现单日票房连续四天超3亿元。

  

  还有,从单部电影的票房表现来看,映前备受期待的《长空之王》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曲线。但由于影片的军工重工题材与核心观众存在一定偏差,票房空间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令人意外的是,《人生路不熟》同时凭借着高票房率,不断加大档期,最终强势重返当期票房榜首。该片也是今年5月1日上映的唯一一部喜剧电影。题材上的稀有优势,喜剧与档期氛围的契合度,也是逆袭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生路不熟》。

  不仅是今年5月1日,就国产电影的整体创作趋势而言,由于电影类型的增多,以往颇为常见的喜剧,正逐渐成为各种档期中少见的题材。特别是纯喜剧。电影就更少见了。但供应减少并不意味着需求减少。除了《人生路不熟》,2022年春节档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票房均超过26亿,这也与“档期唯一一部喜剧片”有关。作为春节、春节、国庆等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喜剧电影成为难得一见的题材实属遗憾。

  一部被“挤”走的喜剧

  从市场认知来看,喜剧片在减少的同时,影片类型却越来越多。在时间表布局中,每个时间表都试图满足多样化内容的需求。以今年5月1日为例,档期影片囊括了军事、动作、爱情、喜剧、革命、奇幻等多种题材。

  据明镜娱乐不完全统计,2012-2015年的贺岁档、2016-2019年的春节档、2014-2017年的国庆档基本都是喜剧片撑腰。比如2018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就占据了60%的票房,而在2017年国庆档,一个《羞羞的铁拳》就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票房。

  

  但2020年前后,喜剧片在主档期的存在感正在减少。即便是近几年的国庆档,喜剧片也长期缺席。2014年前后,《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港囧》这样的喜剧,是带来国庆烟火节的重要作品。

  这种变化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2013年到2018年,在长期称霸票房的过程中,喜剧片出现了严重的口碑倒转,比如暑期档的《煎饼侠》、《西游记》系列.在春节档案中。影片豆瓣评分大多下滑。在及格线以下。

  

  

  喜剧片整体口碑下滑,导致影片票房竞争力下降。一方面,给行业的创作者造成了一种错觉——观众对看喜剧片的兴趣越来越低。芳,并没有继续喜剧。

  二是出现了新的票房大片类型。2017年暑期档,主旋律电影《战狼2》获得近57亿票房;2018年暑期档,拿下28亿票房的《我不是药神》同时离开《西虹市首富》,带动写实类作品进入爆发期;同年春节档,博纳的布局《红海行动》如期增加票房逾36亿;

  2019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突破50亿票房曲线;同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占票房80%以上;,以近19亿的票房排在档期第一...

  

  多种类型影片的出现,意味着主档期不再以喜剧片为主。时至今日,这些类型的作品仍然是主导主档期的主旋律。喜剧片的空间一再被压缩,甚至很多档期都没有。.在这个空档中,观众逐渐发现喜剧越来越少,伴随着对同一题材的审美疲劳,对喜剧的需求开始增加。

  笑是看电影的基本必需品

  尤其是近两年,在舆论场上,不少观众开始吐槽:“我不想被教育,我不想哭,我只想看一部搞笑的电影。”看电影这种最基本的社交放松需求又开始了。研究。

  截至今年5月1日,最早的逆袭趋势《人生路不熟》在上座率上。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首日档期,《人生路不熟》的上座率达到18.1%,影片的单日上座率持续攀升。最终,《人生路不熟》成为5月1日上映时收视率最高的电影。

  高存在感与影片的主题息息相关。与同时期的其他电影相比,喜剧电影更贴合社会场景。根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3五一档数据洞察》报告显示,《人生路不熟》是档期唯一一部两人观看率超过80%的影片。

  

  来源:猫眼研究院

  此外,在2022年春节档中,喜剧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上座率也同时位居真人电影第一位。由此看来,在重要的观影场景中,喜剧自带的合家欢属性是无法替代的。笑声作为一种直接的减压方式,也是大多数电影观众的基本必需品。事实上,当面对庞大的观众基数和低频的内容供给时,观众开始对喜剧电影表现出更大的容忍度。除了《人生路不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豆瓣还为《羞羞的铁拳》(22.13亿)、《西虹市首富》(25.47亿)、《唐人街探案3》(45.23亿)、30亿(23亿)等喜剧片打分上下,与同期电影相比,算不上口碑最好的作品,但票房表现还不错。相比之下,科幻、现实题材、后来突破的主旋律等类型片,在拿到同等票房的情况下,整体口碑表现更佳。

  但由于喜剧的受众范围更广,相较于悬疑、动作、奇幻等目标受众,喜剧电影的营销难度更大。今年5月1日,借助情感话题,营销表现较好的影片是言情片《这么多年》。此前,《这么多年》等喜剧元素浓厚的作品并没有将喜剧作为主要营销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难度更大,这也是喜剧电影市场下滑的原因之一。

  

  来源:灯塔研究院

  但“有趣”是有技巧的

  但是,在更深层次上,喜剧越来越少的事实越来越难“搞笑”了。

  一方面,喜剧门槛不断提高。无论是周星驰的荒诞喜剧、宁浩的“黑”喜剧、徐峥的生活喜剧、陈思诚的悬疑喜剧,以及后来的《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麻花喜剧”,喜剧的边界不断拓展。

  观众看到的喜剧类型更多了,趣味门槛全面提升,制作难度增加。即使是同系列的作品,口碑也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当出现《煎饼侠》《大闹天竺》这样的闹剧时,口碑就连跌了。

  另一方面,喜剧逐渐成为与其他类型相结合的元素之一。例如,《你好,李焕英》结合喜剧和奇幻元素,巧妙地营造了穿越场景;《满江红》结合了历史、悬疑和喜剧,也很有趣。作品一旦成功,就很难模仿。例如,与《你好,李焕英》主题相同的《哥,你好》的市场吸引力将低于其前身。

  

  与此同时,市场对喜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包裹在喜剧外壳里的实质也备受瞩目。喜剧背后价值观的表达,以哭带笑的高水准创作手法,都提升了喜剧的市场认知度。然而,趋势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追求喜剧向前发展。比如大鹏在以后的《缝纫机乐队》《保你平安》等作品中积极争取转型。

  但不利的是,纯喜剧越来越少,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价值表达,甚至忽略了作为喜剧基础的搞笑,使得内容本末倒置。或者说,观众觉得喜剧越来越少,也是因为让人觉得好笑的电影越来越少。《人生路不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影片的高票房,说明喜剧总是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观众的期待也是如此。是时候让喜剧重回巅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