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美的历程:李泽厚,大师永在

  

  后浪很少有人知道李译厚吧?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李泽厚被热血青年们尊为"精神导师"。一个研究美学的学者,怎么会成为精神导师?那是因为他的"实践美学"中充满了批判精神。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的,没有精神的解放,没有意识形态上的正本清源,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辉煌的四十年。

  虽然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本身并不是对经典的挑战,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在社会学科中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有多困难。

  

  在那个曾经的岁月里,人们习惯同一种声音,学问做的都是注脚,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不可以有自己创新的理论。走到大街上,不是国防绿,就是海军蓝,这就是一种步调一致的潮流,裤脚不能太细,头发不能太长,有人突然写了一部《美的历程》,提出了“实践美学”,这就是革命性的。

  什么是实践美学?

  我想有两个维度,一是历史的,追朔源流,二是未来的,是美学自身的批判精神。八十年代,也正是一个批判的年代,而这个批判从高校哲学界来说,却是从"美学热"开始的。

  

  李先生的美学起点朔源于马克思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手稿只是一个个薄薄的小册子,很容易淹没在马克思厚厚的巨集中。但是,在我看来,要深刻地解读马克思的学理,解读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那么,这本小册子的份量足以顶上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所有的作品。

  共产主义是什么?

  这样的话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容下的,引用马克思的话语吧:共产主义是人性的复归,是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毫无疑问,共产主义是个性充分自由的社会,不是国家资本主义。不是淹没了个性自由的,将“人民”抽象了的国家。

  

  李先生的美学是激越的、革命的、是气势磅礴的浪潮;然而我更喜欢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他的美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文字的美、文气的美、意向的美,涓涓如流水,那样地自然、平和、不知不觉就已经身在其中了,正如我们抬头望月时的移情的审美体验,它是月亮,也是你的思念。

  美学的理论很重要吗?

  柏拉图说:美是困难的。

  不搞美学专业,有意义的只是自己的美学体验,我相信美是主观的。

  

  前些年去美国的一座小岛,岛上数百记的小房子,无论布局、造型、外饰、色彩、花园没有任何重叠,每一家的主人都宣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美学风格,真的是各美其美,我们又何尝不可说充满了个性的整体就是美?

  那么,壮美呢。我们的阅兵式是壮美,整齐划一,千百人融入一个灵魂,这不也是震撼之美吗。

  所以,在哲学、美学、伦理学三大规范学科中,永远是大师们并存的领地,李泽厚也永远拥有一席之地,他走了,他的实践美学,不管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仍将传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