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看戏曲 电影传国粹 “京剧电影工程”硕果累累(2)
赵书成介绍,每部京剧电影的创作都历时两年以上,期间需要处理、解决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有唱词的问题:比如《四郎探母》中有一句唱词是“绑在那芭蕉树上”,有专家指出,这出戏的故事发生在北方边地,那里没有芭蕉树。经过多方追根溯源,确定正确的字眼为“花镖柱”。还有演员挑选和协调问题:打破院团、流派界限,从众多优秀演员中挑选适合角色的演员已经不易,但还有难上加难的问题,比如拟在电影中饰演主角和配角的多位演员,在各自院团排演这出戏时都饰演主角,如何实现强强联合就很重要。
赵书成说,12年来,艺术指导小组开了60余场专家研讨会,会议记录共约200万字。每次会前大家都认真准备,会上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如今,多位老艺术家已逝世,他们的艺术真知和对这项工程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老中青艺术家在这些影片中都奉献了自己的绝佳表现。《群英会·借东风》是京剧“骨子老戏”,汇集了叶少兰、尚长荣、朱强、张建国、孟广禄、寇春华、叶金援7位当下的京剧名家。他们都是各自行当的领军人物,其中最年轻的也已年过花甲,还有的年近九旬。“京剧电影工程”可以说是对京剧艺术的一项“抢救”工程,意义非同一般。
80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是大家一致推荐的《群英会·借东风》中周瑜的扮演者。虽然他跟父亲叶盛兰以及多位前辈学过这出戏,自己也表演、教授过几十年,但他生怕“自己的年岁导致达不到标准”,接受这个任务后,每天坚持练功两遍,拍电影时稳健地完成了动作。他还十分注重表现周瑜的精气神,因为父亲叶盛兰说过要“心与神会”,很多心理活动要通过眼神去表现。片中有个舞剑的片段,他反复拍摄了多次,新做的厚底靴有点硬,把他的脚磨破出血了,他就在伤口上包块纱布,再穿上靴子继续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