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为了少年更好的明天
原创 张罗兰 上海浦东法院
2010年
一颗守护少年的种子播撒在丁香路611号
2023年
这颗种子已成长为保护少年的参天大树
浦东法院少年家事庭
十三年来砥砺前行
十三年来不忘初心
为了少年更好的明天
少年审判法官一直在路上
一
专业履职 延伸帮教
“决不放弃挽救每一个罪错少年”
浦东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少年家事庭”)是一个“年轻”的庭室,但十三年来在审判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审判的优势。在刑事审判中,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轻缓化处理,庭前、庭中、庭后全程教育挽救,最大限度帮助罪错青少年自新回归。
“法官,我在监狱里表现得很好,您知道我母亲最近过得好吗?您寄给我的书,我每天都在仔细读,您还会来看我吗?”这是少年庭首案中的少年犯写给法官的信。主审该案的法官说起这个少年,一度落泪:“有些孩子尽管年少冲动犯了案,但在少年庭,往往他们会愿意向法官敞开心扉。每每这时,我听着他们的讲述,只要发现他们还是有积极向上、可以挽救的一面,我们就不会放过一丝一毫引导的机会,告诉他们,社会并没有放弃他们。”
浦东法院少年家事庭在初创之时就心怀“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审理念,并贯穿于案件的整个审判流程,为罪错少年的回归打下扎实基础。
“滴滴”,少年家事庭的电脑上传来了消息声。“法官,我在缓刑期间找到了工作,试工后单位也很满意,我的犯罪记录会影响我的工作吗?”这是一位被判缓刑的未成年人小东通过“小小少年”QQ网络帮教平台发来的消息。在每个案件审判后,少年家事庭的法官都会通过这个平台持续跟踪帮教罪错少年,第一时间给予指导援助。看到这条消息,法官感到很欣慰,立即回复:“不会影响,你符合前科封存的条件,希望你今后可以一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为了努力扫除罪错少年自新回归的障碍,少年家事庭建立了上海首个公检法司一条龙实施的前科封存制度,惩戒只是手段,通过惩戒达到教育感化挽救才是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最终目的。一个月后,法官对小东进行了回访,欣喜地发现由于“封存”及时,小东的工作已经踏上了正轨,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这样的少年并非个例,十三年来,少年家事庭的法官会在判后持续跟踪帮教罪错少年,给予他们指导援助来预防重新犯罪。2022年,少年家事庭进一步拓展帮教网络,与区团委对接青少年社工组织签署了《涉未成年人家事纠纷案件社工服务试点合作协议》,建立了家事纠纷案件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常态化维权服务机制,以“小小少年”QQ网络帮教平台为辐射中心,联动区团委及下属36个街镇社工点,形成了“1+36+N”帮教网络布局。这些都是源自于少审法官心中一直秉持的信念——“绝不放弃挽救每一个罪错少年”。
二
温情审判 能动司法
“决不让缺爱少年回归无助”
在民事审判中,少年家事庭秉持“积极、优先、亲和、关怀”理念,坚持特殊保护、调解优先、高效审理,维护未成年人被抚养权益和人身权益,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
一个普通的周一上午8点,少年家事庭的法官正在为一个17岁少女向父亲追讨抚养费的案子做开庭准备。法官办公桌上的手写资料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从各方了解到的当事人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学校、居委会情况反映、街道意见反馈——一切都围绕着这个17岁少女展开。这个案子一小时后将在少年家事庭独有的圆桌法庭开庭,法庭采用了“国徽型”圆桌审判台,营造出亲和、宽松的庭审氛围。但在庭上,少女甚至不愿意多看父亲一眼,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淡漠和仇恨,回答也充满了火药味,她的母亲则在庭上絮絮叨叨地诉说着离婚后生活的不易,母女俩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法官想用提问的方式缓和气氛,少女却流下了泪水。法官选择在闭庭后把少女带到了心理咨询室。“父母的恩怨毕竟是大人之间的事情,17岁的女孩子正是心思敏感的年纪,要多和她聊聊天,消除她对父亲的仇恨。”在心理咨询室里,法官身体侧向少女,语调温和:“和父亲有矛盾,一味地不理睬拒绝面对,那心结永远也打不开呀,如果能主动与父亲沟通,也说明你在长大成熟,不是吗?”经过一下午心与心的碰撞,少女逐渐“收泪”,并同意与父亲沟通,最终确定了抚养费数额,案件最终以调解结案,同时在心理干预的作用下,父女的感情也有所修复。
少年家事庭从2011年始就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院外专业机构心理咨询师为引导、院内心理辅导员为辅助、少年庭法官为储备的“内外结合”工作模式,确立了“尊重、关怀、启迪”理念及“七步法”工作流程,建成上海法院首个专业心理咨询室“私语轩”且于2023年重新改造完成。截至2022年底,少年家事庭累计启动心理干预236件390人次,其中民事119件、刑事117件,出具心理评估报告291份数,积极促成不少矛盾尖锐的“问题家庭”解开“心结”,重归于好,增进了家庭和睦安宁、社会和谐稳定。
自《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少年家事庭还积极运用家庭教育令,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设。目前已针对涉少案件发出家庭教育令2份,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63次,并在浦东图书馆挂牌成立家庭教育法官工作室。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孩子在缺爱的环境中无助地长大。
三
法治教育 守护成长
“决不将工作止步在审判层面”
通过审判工作,最多只能改变个别孩子,但通过法治教育,却可以影响千千万万个孩子,少年家事庭的工作从不止步在审判层面。
浦东法院的“春天的蒲公英”普法项目始于2008年的一次调研,调研显示来沪人员犯罪率占刑事案件总数的的71.94%,而且在这些涉案人员中,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法官们意识到通过柔性审判和延伸帮教不足以从源头保护未成年人,将普法教育提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守法的种子,才能一手抓预防犯罪,一手抓事后补救。蒲公英讲师团的年轻人,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充满活力和热情,审判工作再忙碌,听到要去学校上课,都表现的积极踊跃,他们说:“上普法课,我们并不苛求把他们塑造成严格遵规守纪的人,但至少当他们遇到事情时,不会意气用事,会停顿两三秒考虑考虑。”
浦东新区有接近500所中小学,蒲公英讲师团再怎么努力,学校的普法课程也只能惠及部分孩子,少年家事庭的法官们开始思考如何以更便捷高效的途径让孩子们学习法律知识。“我们可以创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漫画绘本呀!”——金点子就这样出现了。2011年,青少年普法宣传漫画《开心漫漫看》创刊,从“校园维权篇”到“远离犯罪篇”,这些漫画以真实案例为原型,以漫画故事为形式,紧贴未成年人心智特点和法律需求。“取名开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孩子们看到就开心,二是寓意孩子们读完这本漫画能够开启心智,普及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知识,于潜移默化中规范青少年行为习惯。”主编团队的法官这样解释道。2019年,《开心漫漫看》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出版发行,并被教育部作为《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进行推广,2020年在喜马拉雅音频平台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同名普法有声书,2022年在全国第七次少年审判工作会议上得到最高法院的充分肯定。
转眼间,“春天的蒲公英”普法项目至今已经运行十五年了,《开心漫漫看》创刊至今也已十二年了。一路走来,少年家事庭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更加成熟丰满,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2021年,少年家事庭开启“未你而来”校园法治巡讲活动,通过法治讲座、法院参观、线上普法、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2022年,少年家事庭启动了“少年审判,守护未来”校园法治建设实事项目,聘任了首批浦东特色法治副校长,并扩建了“蒲公英”法治巡讲团队伍。2023年,少年家事庭开启了“春天的蒲公英”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活动,将法治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家庭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春天的蒲公英项目的运作,给这些孩子营造一个春天,让他们在我们的关爱中茁壮成长。”这是少年家事庭所有法官的共同愿望。
少年司法的点滴付出与收获
汇聚真善美的信念与坚持
少年审判 守护未来
我们永远在路上
策划丨浦东法院新闻中心
素材提供丨少年家事庭
本文作者丨张罗兰
责任编辑丨周丹彤
原标题:《13年,为了少年更好的明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