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警告:若三战打响,日本会先进攻3国,"弑父杀兄",再战宿敌
那么,基辛格给出这个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
美日:相爱相杀
纵观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交往,美日之间的关系十分耐人寻味。不论是溯源历史还是立足现实,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彼此纠缠从未停止。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被称为美国国耻,而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则加速了日本战败,热武器和核武器之间的对抗,葬送的是两国之间数以万计的人民生命。
偷袭珍珠港事件中造成了3600名以上的美国人伤亡,海军基地的军事武器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
对于美国而言,日本狂妄自大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行为才真的彻底激怒了美国。
由此掀起的太平洋战争预判日本的战败已成定局。
为了让二战痛快结束并一雪前耻,美军在8月6日和9日向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能量巨大的原子弹。
强大的爆炸力瞬间将这两所城市夷为平地,废墟和尘埃成为了眼前唯一的景象,仅在当天8.8万日本平民就因此丧生,造成了逾10万日本人的死伤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这段过往来说,两国之间应该存在着巨大的血海深仇,能够握手言和已经是巨大的让步,但如今他们却形成了形影不离的盟友关系。
虽令人捉摸不透,但也可以理解,毕竟美国对日本的扶持自战后美军入驻日本起已经延续了70多年,甚至可以说没有美国的援助,就没有日本的今天。
上世纪下半叶是日本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美国对于日本采取的措施是帮扶与制裁共存的。
在美国一次次的优惠和打压下,态度再坚硬的日本政府也懂得了服软,明白只有跟随美国自己才能尝到甜头的道理。
在五十年间美国对日本发动了七次经济制裁,目的是让日本的产业转型一定要在其可控制范围内。美国只将其当作“小弟”而不让其领先于自己甚至获得更多利益。
日本当局深谙只有不断的妥协才能继续获得发展的机会,一旦被美国抛弃,不论自己的创新能力多么强大,失去的市场和贸易优惠是无法挽回的。
而到了本世纪以来,日本对于美国的依赖由经济逐渐转为了政治和军事,日本被称为外交上的“矮子”,除了与美国交好以外,多数国家对于日本或多或少的是不待见的态度。
第一是因为日本不正视历史的行为深受国际非议,日方国内残留的军国主义思想对世界和平而言都有着潜伏的威胁。
二则是日本的站队倾向过于明显,能够与美国保持不平等外交的日本根本就不明白“平等”之于国际外交的意义。
在军事方面日本也一直追随者美国的脚步,美国向哪个国家或者地区输送军事武器援助,日本必定紧随其后,不论是否出于追随美国的原因,日本好战也是有目共睹的。
日本用对美国数十年如一日的卑躬屈膝的确换来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存续。
不过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日方对美国已经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但回顾过往,日本的反叛心理一旦有了爆发的条件,必定会以十倍奉还于美国。
三战对于世界而言是巨大的威胁,但在日本的一些人眼中,或许还将其看作一个转机。
真小人自然会不顾一切的抓住机会,即使和曾经的“友方”美国反目成仇也不足为奇。
中日:亦师亦敌
美国作为日本盟友尚且有遭到背叛的风险,更不用提作为“宿敌”的中国了,三战爆发时,中国必然会受到日本严重的敌对。
作为邻居的中日两国之间新仇旧恨延续了数百年。
历史上偏居小岛的日本对于中国强盛的大一统王朝是十分敬畏的,自汉朝以来便派遣使者开始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美国之于战后日本经济恢复与中国之于古代日本文化成形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但日本的臣服与征服心理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它崇敬着王朝的繁荣,另一方面又对我国产生了觊觎之心。
最早记载中日之间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唐朝的白村江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唐朝以少胜多击败了率先进犯的日本,这次惨败并没有让日本与唐朝的关系走向决裂,反而让日本反思并加快学习唐朝的进程,因此唐朝也成为了历史上中日交往的第一个繁荣期。
唐灭亡后,日本与古中国王朝的联系也在不断衰弱。然而元朝侵日之战的爆发却为未来中日两国的关系走向埋下了祸根。
领导者忽必烈深知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元朝要想确立威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征服才能够实现,曾与唐朝交好但位于海外的日本也是被其列为考虑对象。
但忽必烈显然忽视了蒙古人深居内陆不擅长海战的限制因素,即使元军士兵的身体素质和使用的军事武器远在日本人之上,但面对水土不服的情形,连谋划布局的能力都无法施展。
无功而返的元军令忽必烈恼羞成怒下令再次进攻日本,但在台风的猛烈袭击下依然重蹈覆辙。元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与此同时日本却第一次获得了与我国对抗的胜利。
曾经备受敬仰的大陆政权竟然不敌一个海岛国家,这次史无前例的获胜给了日本反攻大陆的希望,也让日本更加重视本国军事发展,侵略中华的种子早已在日本心中种下。
日本要进攻中国,首先就要从其藩属国入手,相邻的朝鲜首当其冲。明援朝鲜抵抗日本进犯成了明朝中日两国之间的最后一次对抗。
即使日本已经进入了兵器和军力较为发达的战国时代也在所难免的成为了明朝的手下败将,甚至导致了日本内部封建势力的直接更替。
新上任的江户幕府再一次选择了学习中国,打败中国的欲望从未在日本人心中消失。
时间的步伐转眼踏入了近代史,日本成为了对中国伤害最为沉重的国家。
甲午中日战争给予了岌岌可危的晚清统治一击重创,也让中国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相比于欧洲国家为了经济发动侵略,甲午战争只是日本进一步侵华的先导。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才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痕,这也是五次中日对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我国付出代价最为沉重的一场战争。
日本军队的残暴与中国人民的英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场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胜利只会属于正义的一方。
同时这也成为了两个国家的历史分水岭——中国自立崛起与日本依附强权的转折点。
在现代外交事务中,中日两国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交往。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不作为和领土争议的屡次干扰确实对两国正常外交造成了干扰。
可以说,在亚洲国家里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强大的对手,而在历史进程中日本对中国的征服野心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三战若是爆发,不论日本自身实力是否可以抵挡中国,进犯中国的心理作祟也会驱使其展开行动。
澳日:战俘之仇
在二战中与日本结下梁子的国家不在少数,鲜少人注意的是,日本侵略的脚步甚至踏进了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也是唯一一个在日本投降之后坚持对其战俘赶尽杀绝的国家。
澳大利亚对日本的深恶痛绝并非无缘无故,他们冒着损害国际形象的代价,也只是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澳大利亚本来远离战场,但是援助英军的澳军在杀红了眼的日军面前则是下场无比凄惨。
在马来亚战役中英国已经溃不成军,而后加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还没有意识到这场战役的严峻性。日本军队已经被战争的野火焚烧到良知全无,这两支军队不久后就成为了日军战俘。
在战俘营里的澳军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日军毫无底线的践踏士兵们的尊严。辱骂殴打甚至随意杀戮战俘对于日军而言都是家常便饭,而彻底挖空澳军生命的是在日本安排下夜以继日的苦力劳动。
东南亚地区已经被日军初步占领,肆无忌惮的搜刮其他国家的物资以维持战备是日本除军事侵略之外的另一重任。
运输物资的任务则被安排在了战俘身上。澳大利亚人体型高大身强力壮,领取了最为辛苦的工作。
没日没夜的修建铁路让一项本需要六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仅用17个月竣工。活活累死的澳大利亚人成百上千,侥幸活下来的也已经瘦骨嶙峋不成人样了。
新几内亚战役让澳大利亚军队终于得到了机会重创日军,与美军联盟在一年的猛烈攻势下,终于让19万日军用生命偿还了屠杀同胞的代价,并成功攻入日本国土境内的最后一道防线。
澳大利亚对战俘的所作所为如今看来是缺乏人道主义的,但酿成惨剧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掀起事端,可谓是自食恶果。
尽管日军当初也是杀人如麻罪恶滔天,但这19万人的仇恨在他们心里可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虽然如今澳大利亚与日本共同追随美国,但这段仇恨显然还埋藏在双方心中,三战若是真的爆发,两国兵戎相见也是无法避免的。
日本:战争梦终成空
那为什么基辛格的预言就如此笃定日本会参与三战呢?这就在于战争的企图依然深埋于日本人心中,而且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上至日本当局下至国内民众,对于曾经带给世界人民深重灾难的二战历史,他们要么缄口不言要么歪曲事实。
从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一事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从未想下一代能正视祖辈曾经犯下的错误,甚至是想要扭曲事实,把当初的战争塑造为“正义之战”,把己方塑造为受害者。
日本放眼整个亚洲而言都是一个极其拧巴的国家,它们曾经因为国家弱小而饱受战争侵扰,同时又因为一时的强大而变得目中无人。
睚眦必报的心态造成了日本的好战,和平与平等从来不是日本真心追求的。
这种错误的心理如若一直延续下去,如果真的有三战爆发的这一天,日本的好战心理显然会再次被点燃。
而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邪不胜正是永恒的真理,到那时,日方会再一次自食恶果。
不论三战爆发与否,日本对这三个国家或多或少的带有仇视心理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日本想要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三个国家同样是自不量力的。
美国自不用说,日本连撼动其地位的本领都没有,美国若是衰落,日本也将走投无路。
而对于在美国面前同日本“平起平坐”的澳大利亚,日本的胜算也不大,美澳联盟的经验已经给了日本预判的根据。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现今不仅没有实力与之抗衡,我国更会把日本侵略的野心扼杀在摇篮之中。
和平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希望战争永远不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