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心怀愧疚?!6位名家笔下的母亲,一生至少读一次

  《母亲的影响力》中有这么一段话: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

  母亲,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孩子心灵成长的领路人。

  “妈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最动人的声音。

  今天是母亲的节日,分享6位名家笔下的母亲,读完不禁让人泪目。

  

  01

  梁晓声:每每想起母亲,便觉温馨

  后来我又将母亲接到了北京,而母亲正病着。

  母亲弥留之际,我企图用嘴对着嘴,将她喉间的痰吸出来。

  母亲忽然苏醒了,以为她的儿子在吻别她。

  母亲的双手,一下子紧紧搂住了我的头。

  搂得那么紧那么紧。

  于是我将脸乖乖地依偎向母亲的脸,闭上眼睛,任泪水默默地流。

  如今想来,当时我的心悲伤得都快要碎了。

  之所以并没碎,是有温馨粘住了啊!

  

  母亲那温暖的注视与牵挂,足以抵御一切寒冷。

  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不至于让一颗悲伤的心破碎。

  走在尘世间,人来人往,与他人挨得再近,却感受不到人性的温度。

  而和母亲,却恰恰相反,言行举止间透着温馨。

  这样的温馨,是自然流露的结果,而不是弄虚作假。

  它融入了日常的生活,成为了和母亲的记忆。

  

  02

  麦加: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忍受

  母亲出嫁时没有一件嫁妆,因为继母说:

  “我养你八年,抵过嫁妆了。”

  外公悄悄塞给母亲五块大洋,算是补了嫁妆,却因此受了半辈子地主女儿恶名的罪。

  父亲是地主,公公是基督徒,丈夫后来因言获罪,被判刑三年,一家人被死死钉在耻辱墙上。

  就这样,母亲还要活活把五个孩子拖大。

  即便生活困难,还是顽强地带大几个孩子。

  作为小说家,我有的是想象力,但还是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忍受。

  余华曾说: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活着本就不易,面对生活的刁难,学会忍受,是一种力量和本事。

  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的肩上,因为有了孩子,如同大山般,屹立不倒。

  

  母亲苦行僧般的生活,只为将孩子抚养成人。

  母亲的忍辱负重,替孩子撑起了未来。

  正因为母亲的坚忍与顽强,如神明般存在,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03

  北野武:与母亲的较量,满盘皆输

  虽然医生说她没问题,但拿这个有点脏的小袋子当纪念遗物,母亲真是年老昏聩了吧?

  我打开了袋子,里面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开的邮政储蓄存折!

  翻开来看,排列着遥远记忆中的数字:

  1976 年4 月× 日 300,000

  1976 年7 月× 日 200,000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

  三十万、二十万……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轻井泽邮局的戳印。存款接近一千万日元。

  这场最后的较量,我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时满盘皆输。

  为人母亲,舍得为孩子花钱,却不舍得花孩子的钱。

  母亲如同储蓄罐,将孩子的每分钱保管着,只为某天,还给孩子。

  那么,为什么母亲能做到毫无保留的付出呢?

  

  冰心在《不为什么》中所写:

  “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因为你是她的孩子,她才心甘情愿为你付出,为你着想。

  有时,孩子自以为给予了很多,可事实的真相,远不及母亲。

  不得不承认,在母亲面前,输得心服口服。

  

  04

  林清玄:母亲相信我能成为作家

  我的母亲?直相信我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作家,所以她很关心我的写作事业。

  我小的时候,经常蹲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前写作,因为我们家只有一张桌子。

  我母亲会不时进来给我倒水,然后问我:

  “我看你整天都在写,你是在写辛酸的故事,还是在写有趣的故事?”

  我说:

  “辛酸的也写一点,有趣的也写一点。”

  我母亲就会说:

  “少写?些辛酸的故事,多写?些有趣的故事。别人读文章,是希望在文章中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文章以后反而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如果那样,这文章就没有意义。”

  我又问我的母亲:

  “那如果碰到辛酸的事情怎么办?”

  母亲说:

  “碰到辛酸的事情,躲在被子里哭一场就好了。”

  这件事影响了林清玄后来的写作,读他的文章可以汲取到一点力量与安慰。

  母亲为人善良、坚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人说:“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

  生活不易,善良的人,知道他人的难处,也不麻烦别人。

  一个心里装着别人的人,别人的心里才会装着自己。

  母亲的善良,指引着孩子走向更远的路。

  

  05

  刘墉:我仍然坚信您是生身的母亲

  今天,二月十八日,那一幕还在眼前,我的母亲却已经离开了人世。

  她是心脏衰竭离开的,像是睡着了,睡到另一个世界。

  我带着妻,在她床前下跪,磕了三个头。

  如同她活的时候,我摸摸她的白发,亲亲她的额头,又亲亲她的脸颊。

  她的头发仍是我熟悉的味道,她的脸颊还那么光滑,只是已经冰凉:

  医院的人过来为她收拾东西,拔除氧气管、胃管和尿管,床单掀起来,看到那个熟悉的疤痕,我的泪水突然忍不住地涌出来:

  “就是那个长长的伤口!妈妈!我绝对相信我是您剖开胸、剖开腹,从血淋淋的肚子里抱出来的孩子。即使您在我高二那年,哭着对我说了那个秘密,我仍然坚信您是我生身的母亲!”

  文中的母亲是刘墉的养母,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母亲毫无保留的爱,让他坚信她就是生母。

  为人母亲,十月怀胎,孕育孩子,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生命因此生生不息。

  为人母亲,是否真心待孩子,孩子能感觉到。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称为“钥匙定律”:

  “真心就如同一把钥匙,能打开人们之间封闭的心灵之锁。人与人交往,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太多的手段,只要付出真心就够了。”

  母亲的真情流露,换来了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可。

  这世间,唯真情实意最感人。

  愿真情不被辜负,愿母亲能被温柔相待。

  

  06

  贾平凹: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

  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

  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

  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

  弟妹不让她来,后来她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

  “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

  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

  

  看过一段话:

  “别人只在乎你混得好不好,只有父母会关心你过得好不好;

  别人只会看到你的风光,只有父母担心你。”

  当你累了、病了、烦了,最心疼你的人是父母,最关心你的人也是父母。

  人在低谷,才能明白,谁才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

  孩子有难,首当其冲的是父母。

  那个一把年纪,身患疾病的老母亲,因孩子生病,不顾反对与风雪,毅然决然地奔赴孩子的身边。

  长途跋涉,只因孩子在那里。

  可是母亲啊,照顾孩子的同时,记得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所写: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曾经不懂曲中意,今天才真正读懂母亲的深情。

  

  一个孩子的成长,势必伴随着母亲的老去。

  母亲融入了孩子的生命里,是孩子无法割舍的记忆。

  来日并不方长,尽孝不在未来,而在此时此刻。

  点亮【在看】,今天是母亲专属的节日,一起为她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那么,母亲有为你做过什么,让你特别印象深刻的事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和母亲之间的温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