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知有意吹嘘切,争奈人间善恶分:从修辞学角度看莫言《十三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分享与讨论,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莫言的《十三步》是一部使用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小说集。这种写作手法允许读者直接接触到角色的内部思想和情感,通过角色的思考方式、语言表述和行为来展现故事情节。

  《十三步》以中国乡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包括农民、妇女、神话传说中的角色等等。

  在内容上,莫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索了中国文化的特有精神。

  

  小说中探讨了许多主题,包括死亡、爱情、命运、乡村社会、家庭关系等等。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莫言揭示了弱者生存的挣扎和个体在变化中的尝试,探究了宿命论、自由意志、信仰等人类永恒话题,使得该小说集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

  莫言的《十三步》在开篇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结构,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句话强调了小说集的核心主题: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导致的社会局面。通过探讨不同的人际关系这一主题,莫言揭示了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探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权力和斗争的本质。

  这句话也凸显出莫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于人类发展进程的思考。整个《十三步》的故事始于方富贵的“死”,而以他“复活”后的生活为推动力,情节愈加扑朔迷离。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在最后被集中交代,这种叙事手法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由于无法承受良心谴责、社会批评和亲人疏远等压力,最终有的疯癫,有的自杀。

  懦弱的屠小英无法忍受被改嫁至纪检书记身边,最后抑郁离世;软弱、自卑、倒霉的张赤球最后自杀身亡,只得沦为动物园中的展品;方富贵因不能承受舆论压力、替代者取代自己的生活并遭儿子不认,最终选择自尽.

  张王两家的孩子也因为父亲的离世而放任自己;唯独李玉婵的母亲蜡美人是唯一一个没有以悲剧结尾的人物,她从病榻上坐了起来,而女主角李玉婵的结局则有些扑朔迷离没有交代。

  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都是不符合世俗道德标准的,自私、贪婪、虚伪和欺骗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无辜的人死去,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活了下来,这更加强烈地反映了作品对当时社会的讽刺。

  

  通过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莫言将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力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表达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入思考。

  在莫言的《十三步》中,修辞主体关系包括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一开始读《十三步》时,可能不清楚作者口中的“他”,到底是一个虚构的人还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但再读时会发现他似乎就是张赤球本人,在描写他时作者使用了一些模糊性的描述,让读者能够自由地推测叙事者的身份。

  例如,作者问道:“你是人还是兽?是人为什么在笼子里?是兽为什么说人话?”这种语言运用强调了《十三步》的荒诞和离奇,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叙述者完全有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人,他混乱的身份是为了与整部小说的荒诞基调相吻合,加深读者对于小说真实性的疑惑,进而带着思考去探索故事本质。

  同时,叙述者以不同的视角对整部小说进行阐述,呈现了多样性的故事视角,丰富了文本的意义与内涵。这种复杂模糊的修辞手法使小说更加有趣,同时也让作品更具意味深长的文学价值。小说修辞是为了控制读者的反应,使读者“信服”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价值观,并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灵契合的交流关系。

  莫言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视点控制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他使用频繁的视角切换,使得读者感到紧张混乱,这种写作手法是为了让读者不断地思考。

  在莫言的《十三步》中,叙事者基本上是以一个园游客的角度进行描述的。例如,在小说第一章第一节的开篇就是这样的:“当然啦,马克思也不是上帝! ”

  

  “不批判马克思我们都要饿死! ”通过这种手法,莫言将自己融入到小说故事之中,引导读者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而在表达政治观点时,他则选择了夸张和戏谑的风格。例如,在描述“文化大革命”时,他将一道填空题、一道判断题同意词相差甚远的双胞胎给插入其中,用戏谑的方式调侃了当时科教体制的荒谬和愚昧。

  同时,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中,他也使用了反讽手法,如校长在追悼会上口口声声高呼“绝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却又不放过任何一个复习考试的机会。

  这种校内价值观的矛盾和荒诞,透露出莫言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这些修辞手法有效地掌控了读者情感和想象力,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莫言在《十三步》中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为小说增加了无限趣味。例如,描述价格飞涨时,他用“价格如一匹发了疯的野马,或者,如一支插入沸水里的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价格的迅速和激烈。

  另外,他还使用“薄如苍蝇翅膀的透明的乳胶手套”、 “麻雀头上的羽毛都撞破了,好像秃顶的小老头”等生动的比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情趣。

  在小说中,莫言也运用了一些象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粉笔和麻雀。粉笔在小说中除了是教育事业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话语权。

  尽管教师通过粉笔传授知识,但叙述者却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荒谬的世界,这样的对比更彰显了小说的离奇色彩。而麻雀被用作一种预示,先后三次出现于小说之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最后,当麻雀跳完十三步时,整个故事的悲剧也变得无法挽回,仿佛预示着所有的好运都会变成背运。这种象征性的刻画,卓越地表现了小说的主旨和离奇的故事情节。

  这些修辞手法配合着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莫言的文笔更为出彩、深入人心。同时,这些手法在强化文本主题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体验。

  莫言的《十三步》是一部注重修辞效果的小说。从比喻、象征、对称等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大师级的修辞技法的展示作品。

  《十三步》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人物、事件或者场景,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趣味性。例如,“价格如一匹发了疯的野马”,“物理老师扑向河水,好像一匹从沙漠深处走出来的骆驼一样对水渴望”。这些比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使表述更具表现力和形象感。

  

  其次,小说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例如,“粉笔”代表了教育和话语权,而“麻雀”则是一个预言和变化的象征。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某些事件和情节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得以阐释和揭示,文字的表达更为深刻。

  在对称方面,《十三步》篇章结构上极其巧妙,前后呼应,形成了故事的自我封闭。例如,小说最开始和最后都描写了方富贵的死亡和“复活”,构成了一种循环和对称的感觉。

  此外,在人物的命运和经历上,小说也以一个类似的方式呈现:张赤球试图自杀多次而失败,但最终变成了动物园中的展品;方富贵也曾自杀过,却又“复活”回来,并在整部小说的结局时再次自杀。

  

  这种对称设计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为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提供了支持。莫言在《十三步》中通过巧妙地使用比喻、象征和对称等修辞手法,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同时突出主题和情感层面,从而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文学世界。

  在小说最后,小说里的方富贵做了最终的决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整部小说以各种决策的叙述、想象、梦境等方式探讨了,通过不同方式对人们意识的认知和改变。

  这种对称设计使得小说的结局带有一种回归循环的意味。同时,在小说的结局,母亲蜡美人在病重康复望见太阳而转过身时,这个场景展示了自然环境的治愈和生命恢复重要性的信息,并宣告着故事也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这种场景呼应了小说某些部分,比如方富贵的“重新出生”等层面上的对称设计。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对称手法和重复呈现某些情节思考,小说表达了如何勇敢地应对时代变迁和做出正确选择的主题。

  小说从不同层面展示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最后隐喻了新的形势下自由、生动和创造性的生命美好展望。这种结束方式饱含着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信仰和期盼,也让这部小说尽显深邃的思想音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