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银黑狐现身北京门头沟,竟如狗般乖巧,它们是如何被驯化的?

  

  北京门头沟出现罕见的银黑狐狸

  近日,北京门头沟区产间路一带频繁出现灰银夹白的可爱小狐狸.与野生动物不同,它见了人虽然不敢靠近,但不会惊慌失措,甚至会追着车子玩耍。显然,这绝对不是野狐。

  

  几天来,当地居民一直在喂它。小狐狸看到这些居民,会主动迎上去,咬着食物转身就往杂草丛里跑。通知当地林业局后,他们鉴定为银黑狐,并非本地物种,而是起源于北美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的驯化物种。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们有两种猜想:一是这只狐狸本来是当宠物养的,现在被遗弃或者自己逃跑了;另一种是一些激进的动物保护组织将银黑狐救下,直接放生到附近的山里。

  

  外来种的狐狸一定要及时收容处理,否则影响巨大。而且它们没有野外生存经验,寿命可能不会长,如果与当地狐种杂交,会破坏当地物种的基因纯度,导致当地物种免疫力下降,最坏的情况会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历史上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比如北极乌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希望这只狐狸能尽快被收容控制或者直接送进动物园。估计这件事不会有后续报道了。今天我们将了解一些关于这个物种的知识,并谈谈这个物种如何被驯化的历史。

  银黑狐

  银黑狐是赤狐的基因变异体,它们可能占赤狐种群的10%左右。银黑狐体色多为银黑色至蓝灰色,尾尖有明显的银白色,全身银毛分布不均匀。雄性体型约65-75厘米,体重7公斤,雌性略小于雄性。他们可以在圈养中生活8-10年。

  

  它们的皮毛在皮草行业中备受推崇,因此,它们被驯化和集约化饲养用于皮草生产。它们的皮毛柔软而有光泽,有厚厚的深色底毛,外层毛可能比底毛长4厘米。当时不想提倡做皮草生意,所以在这里提一下,说明为什么要驯化。

  银狐遍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甚至澳大利亚。这是因为人类正在寻找他们的皮毛,他们被迫分散。

  在圈养中,人类自然会将它们培育成银黑色;但是在野外,他们没有那么多限制。银黑狐不一定与颜色相近的个体交配,它们可以与其他红狐或银/红混种的个体交配,产生颜色深浅不一的个体。

  

  当你同时接触到野生动物饲养的银黑狐狸时,你会感叹同为动物,为何性格差异如此之大?野生银黑狐就像我们从小认识的狐狸一样狡猾而警惕;但是人工饲养的银黑狐却和狗一样乖巧,甚至可以抱猫。

  人类是如何驯化银黑狐的?

  银黑狐的驯化历史

  在西伯利亚新西伯利亚细胞遗传学研究所附近的实验农场里,这里的银黑狐天生就和哈巴狗一样淡定。更何况,它们的行为习惯真的很像狗。所有这一切都是所谓的“农场狐狸驯化研究”的结果。

  它始于一位名叫DmitriBelyaev的俄罗斯遗传学家。1930年代后期,别利亚耶夫还是莫斯科伊万诺娃农学院的一名学生。毕业后,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在莫斯科毛皮动物育种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发现家养动物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包括松软的耳朵、短而卷曲的尾巴、年轻的面部和身体特征、减压激素水平、斑驳的皮毛和相对较长的繁殖季节,我们现在都知道它是驯化综合症,但科学界当时并不知道。

  于是DmitriBelyaev想要彻底了解这一现象的发现,便拿银黑狐作为实验。

  他和他的团队每代测试数百只狐狸,从中选出前10%作为下一代的父母。他们开发了一个量表来衡量驯服程度,而狐狸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是选择狐狸作为下一代父母的唯一标准。

  

  Belyaev然后可以测试狐狸是否会随着世代变得更加温顺,以及如果它们严格选择驯服性,驯化综合症中的特征是否会出现。

  效果很明显。这些银黑狐完全符合驯化综合症的特征。本来是想证实一个结论,结果只用了59年,一个物种就被完全驯化了。当然,我省略了很多过程。

  

  后记

  这个实验对研究人类对动物驯化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作为绝对证据,因为这个实验是有目的可控的,而且最早的驯化涉及的层次更广。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确切地知道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毛茸茸的猫猫狗会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