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孤独症儿童提升阅读能力,能从侧面有效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原标题:孤独症儿童提升阅读能力,能从侧面有效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文|小鱼

  编辑|知文

  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材料的意义,是一年级儿童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孤独症儿童存在阅读理解的缺陷,这种阅读障碍在句子及篇章阅读中尤其明显。

  01

  在当前地方提倡特殊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背景之下,探索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策略将会帮助刚入学的孤独症儿童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也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

  (1)词汇识别方面,在三类词汇中,ASD儿童动词及形容词理解的正确率显著低于TD儿童。

  (2)句子加工正确率方面,ASD儿童加工语义违反句子任务的正确率显著低于 TD儿童。

  (3)眼动指标方面,ASD儿童总注视时间及平均注视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

  实验主要结论:小学一年级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词汇和句子理解的障碍。

  词汇理解方面,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词汇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动词及形容词的词汇理解能力低于典型发展儿童。

  在句子理解方面,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一样具有能够正常加工简单句子的能力,然而,其在加工语义违背句时能力不足,且表现出更低的阅读效率。

  根据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对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阅读教学提出如下教育建议:应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阅读特点进行教学。

  首先在词汇识别方面:

  (1)注重加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动词及形容词词汇理解方面的教学。

  (2)关注词汇量的同时,也要关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词义的理解。

  在句子阅读方面:

  (1)提升孤独症儿童对语义的理解。

  (2)提升孤独症儿童的阅读效率。

  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确诊率显著上升,1911年,国外的一名精神病医生Kanner在日常工作时发现,一部分儿童行为异常,他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对这些异常情况进行总结。

  这些儿童表现出刻板行为,他们不愿与人沟通交流,拒绝社交,他们喜欢待在固定的环境中,讨厌变化的事物。

  02

  Kanner把此类病症命名为“情绪交往的孤独性障碍”。

  此后,关于孤独症的研究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研究者在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人们对此类病症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确诊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飞速上升的确诊率使孤独症更加受到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展开探究。

  国外疾控中心在2023年对孤独症的确诊情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孤独症确诊率已大幅上升,上升比例大约为10%,每五十四名儿童中就有一名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

  在中国,2023年关于孤独症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确诊孤独症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确诊为孤独症的儿童已达到200万,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以每年2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

  确诊率的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技术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孤独症谱系的诊断方式不断提高和优化,对儿童的诊断更加精细明确,在症状刚刚出现时便可临床确诊。

  另一方面,随着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科普宣传力度增加,人们越来越了解孤独症的病症,家长的早筛意识越来越强。

  过去儿童可能在三岁才被确诊,但那时儿童的病症已非常明显,近年来儿童确诊的年龄在不断提前,许多父母在早期便有意识地带儿童进行检查。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诊断方法的优化及父母意识的增强,孤独症可以较早地被筛查出来,对孤独症患者的干预就可以在早期的时间进行,从而带来更好的干预效果。

  在我国,孤独症儿童确诊后一般在康复机构、医院或特殊学校接受干预治疗,以期患病程度减轻,各项能力逐渐提高。

  随着儿童能力的提升,大多数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到达入学年龄后会选择进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

  我国近年来在大力提倡融合教育,为有能力进入普通中小学就读的儿童提供资源支持,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可融合教育的方式。

  实践发现,孤独症儿童在随班就读时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提升言语沟通、社会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

  03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学业问题亟需关注

  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一般没有明显的智力缺陷,甚至许多儿童在逻辑推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程度较低。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儿童学业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进入普通中小学就读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首选的受教育形式。

  越来越多的地方提倡融合教育,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将成为主要趋势。

  在国外,截止到2016年,全美已经有大约40%的儿童选择进入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并且,随着融合教育对儿童能力发展的促进效果越来越明显,选择此种教育形式的儿童比例在不断增加。

  在国外,政府推行了特殊教育需要体系,这一体系的提出大大鼓励了孤独症儿童选择随班就读,2017年的调查显示,已经有大约90%的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

  在中国,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特意为特殊儿童设立了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坚力量,同时在普通中小学设立特殊教育班级并推行随班就读政策。

  这一体系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形式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中小学学习,接受融合教育的儿童比例已上升至55.06%。

  当前,我国在不断为特殊儿童参与融合教育提供更丰富、更方便的资源支持,希望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可以得到随班就读的机会。

  但是即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普通中小学,他们也面对着多重挑战。

  因此,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开始关注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后的学业适应及教育干预问题。

  阅读能力的发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业适应至关重要

  在儿童学业能力的发展中,阅读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联系到儿童语文学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基础。

  因此,在儿童学业发展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基本技能,儿童的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均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甚至儿童离开学校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与之息息相关。

  04

  在学校教育中,直接与阅读能力相关的科目便是语文,阅读理解也是培养儿童语文综合素养的保证。

  对文字材料的阅读是个体获得知识从而发展能力的关键途径,每门功课的学习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个体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去大量的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有一定的语音意识,甚至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在单词识别及词汇理解方面表现良好。

  但当他们进行句子、篇章层面的阅读时,孤独症儿童与典型发展儿童差异较大。

  这就揭示出,孤独症儿童可能在语法加工、整体词义组织方面存在困难,从而影响其对整篇文字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有研究者认为,孤独症儿童在整合篇章信息、把握人物联系、理解小哥背景等方面存在的障碍是由于其本身认知能力不足所致。

  大量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中央统合能力、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等方面存在固有缺陷。

  正因如此,阅读能力的提高成为孤独症儿童未来学业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尽管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在阅读理解中存在困难,但在实际干预环境中,阅读困难并不是家长及教育机构关心的问题。

  目前干预的重点仍以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为主,即使儿童进入学校随班就读后,阅读仍不是受重视的领域。

  由于阅读理解不属于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因此一直以来儿童的阅读障碍并未受到过多关注。

  但随着世界范围内随班就读政策的大力推进,涉及孤独症儿童学业能力的研究和干预也在逐渐增多,国外对孤独症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已逐渐时尚。

  近年来,大量孤独症儿童选择进入普通中小学参与融合教育,同正常发展的儿童一起学习。

  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应该给予孤独症儿童更有力的支持,帮助孤独症儿童提升在普通学校的适应能力, 为他们的学业生活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点,也会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05

  国内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研究匮乏

  从研究领域看,目前涉及孤独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交障碍、情绪识别等,而关于孤独症儿童阅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年龄角度看,关注的人群仍以学龄前儿童及成年人为主。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是表意文字,其形义之间联系密切,且同音字居多。

  因此汉语孤独症儿童的阅读模式可能与英语不同,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也有待探究。为使参与融合教育的孤独症儿童更好地适应的学习生活,应该逐步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时尚障碍。2013年国外相关部门重新定义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将原来的“广泛性时尚障碍”改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并将第四版中划为同一障碍类别的四种不同亚型:孤独症、亚斯伯格综合症、Heller综合征以及待分类的广 泛性时尚障碍重新归类到孤独症谱系障碍中。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两大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及沟通障碍,兴趣狭隘及重复刻板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病症的特点中,语言发展障碍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部分。

  在儿童发展早期,如果在言语理解、言语沟通中持续存在障碍,将会影响儿童早期言语习得,甚至会对其个体时尚、学业水平提升、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持续广泛的影响。

  当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测验成绩大于70时,便属于高功能孤独症,这是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一个亚型,相对于低功能儿童,处于高功能的儿童各项技能发展较好。

  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如果在发病早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接受系统的干预,他们的功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损,而低功能儿童如果在早期及时接受干预治疗。

  长此以往,儿童的社会交往、言语沟通、逻辑推理等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可能达到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等的水平。

  由此可见,尽早进行科学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能力提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需要充分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点。

  06

  阅读

  阅读需要多种认知能力的参与,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人们通过阅读从文字中提取意义,阅读过程不仅需要字词识别能力,还需要总结概括、背景知识的运用、整体材料意义的理解等能力。

  人们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别字词,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的主题。20世纪早期,阅读能力是在以语音为基础上讨论的,人们很少注意到理解技能。

  几年后,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人们对阅读的认识从通过了解与字母相关的发音来学习阅读,转变为整个单词的阅读,然而,人们对阅读的关注仍然没能意识到理解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中期,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发展需要词汇阅读以外的知识,如语言、经验、注意力、词汇、思考等。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阅读需要语音意识、工作记忆、使用理解策略检索等过程的融合。

  简单阅读观

  一直以来,阅读心理学家就阅读理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探索。根据阅读时读者的信息加工方式,研究者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和相互作用的模式。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型是指,读者在阅读时先进行较低层次的加工,在识别语音后,再推进到单词、句子及篇章等较高层次的阅读加工。

  “自上而下”的模式认为,阅读是读者先通过总结和概括理解整体意义再进行细节推理的过程。

  然而“相互作用”的模式认为,一种模式不足以解释整个阅读过程,阅读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加工方式相互协调配合。

  阅读过程既离不开低级的认知加工,也离不开高级的信息处理过程,读者在阅读时,同时进行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07

  也有研究者根据阅读的构成成分展开探究,提出了简单的阅读观。

  简单阅读观认为,读者阅读理解的过程需要解码及言语理解两个技能的支持。如果这两种技能中有一种或两种都很弱,那么文本理解就会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单独的两种方法都不足以支持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过程需要这两种技能相辅相成,只有它们互助协调发展才能使阅读过程是自动和准确的。

  读者如果要成功地加工一份文字材料需要两种技能的熟练掌握,一是对词汇的识别,第二是将词汇识别中获得的信息纳入更高一级的语言加工机制。

  有相关学者总结国外相关的阅读理论后提出,成功的阅读需要孤独症学生在汉语句子理解过程中,协调地运用这两种加工技能。

  如果没能正确地识别词汇的含义,就不可能理解阅读材料,即使对词汇进行了良好的识别,如果第二个技能不够熟练同样会对阅读过程造成影响。

  在进行孤独症阅读相关研究时,研究者更倾向于根据阅读的构成成分所提出的理论,即简单阅读观。

  由于简单阅读观所阐述的两种技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且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可以将这两种技能分开设计实验考察,同时根据整体的结果,推测孤独症儿童的总体阅读模式。

  因此研究人员以简单阅读观为理论基础,从解码及语言理解两个层面梳理过往相关文献,并设计实验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