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按法理而言当杀,但袁崇焕未经请旨擅杀大将引起明思宗猜忌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以毛文龙犯下的“十二斩罪”为由,并且这些罪名毛文龙都是坐实的,从法理上来说,毛文龙确实该杀。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登上了毛文龙节制的皮岛地区,并且在阅兵期间,突然发难,在毛文龙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将其拿下,并且现场宣布其“十二斩罪”:“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自宁远还,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根据袁崇焕所列出的“十二斩罪”,此时的毛文龙不仅不能被称之为国之良将,俨然已经成为了整个辽东战局的祸害,一方面,毛文龙侵吞军饷、拥兵自用,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源,在战场上的功绩确实乏善可陈;另一方面,毛文龙不仅以东江皮岛之地为一己谋私利,甚至目无法度、迫害商人、百姓,成为了“土皇帝”和“毒瘤”一般的存在。
特别是其中的第三条,毛文龙“牧马登州”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根据《山中见闻录》记载:“春,文龙拥舟师掩至莱登,旌旗蔽海上,登人以为建州兵至,皆大惊”。并且《蓟辽督师题本》中,也讲述了毛文龙在登州的狂傲行径:“近且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等语。据登莱道申报,岂堪听闻?”
这种大逆不道之罪,仅此一条就可以治毛文龙死罪,而毛文龙在任期间吃空额、捞军饷,消极抗敌,积极敛财,甚至有私通后金之嫌,这些行为也都引起了明熹宗、明思宗两位皇帝的不满。

毛文龙
所以,从法理上和毛文龙的过错上来说,袁崇焕杀掉毛文龙真的一点都不怨。
那么,毛文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袁崇焕一定要杀掉毛文龙,这实际上与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毛文龙的功劳,一直以来归结为两点。
其一,就是毛文龙创立东江镇。
不同于其他明朝的军官将领,他们所镇守的区域是朝廷划拨的,只有毛文龙的地盘是自己抢回来的。在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率兵取得镇江大捷,后拿下皮岛,就此开设东江镇,为明朝的抗金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同时也成为了后金的掣肘。
其二,就是毛文龙对于后金的牵制作用。
这一点也是对于毛文龙争议最大的地方,毛文龙究竟有没有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实际上,所谓的牵制作用,应该分为三个时期。
在孙承宗经营辽东期间乃至之前的王化贞、熊廷弼的“经抚不和”期间,毛文龙都很好地发挥了牵制作用。

孙承宗
而在孙承宗经略辽东的后期开始,毛文龙对于后金的打击和牵制,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流于形式”,甚至在宁远之战期间,毛文龙竟然抗旨,拒不发兵,引得天启皇帝大骂“牵制何在”。
在这之后,皇太极派阿敏进攻李朝,并且在铁山之战中,重创毛文龙,不仅夺取了毛文龙重要的粮仓和屯田地,更是将毛文龙的势力彻底驱逐出了李朝。在此之后,毛文龙一方面是实力受到了打击,而他也想着保存实力,进而采取了“消极牵制”,继续杀良冒功的策略,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皮岛的地利优势,进行营商和劫掠活动,中饱私囊。
所以这个时候还在一味强调毛文龙的牵制作用,确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实际上,在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战略中,东江镇一直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是毛文龙的所作所为无法发挥其作用,而袁崇焕为了争取毛文龙,争取东江镇,也是付出了许多的努力的。
起初,袁崇焕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计划挟制东江。
袁崇焕采取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朝廷为东江发粮发饷的路线,改由登州直接发送给皮岛,为经由山海关到宁远,由宁远再发给皮岛,以此控制毛文龙的经济命脉,迫使其服从自己的调遣。

袁崇焕
然而毛文龙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出现了“牧马登州”的一幕,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袁崇焕对毛文龙开始动了杀机。
在崇祯二年(1629年)五六月间,袁崇焕多次与毛文龙进行会谈,但是每一次均以无功而返告终。
“牧马登州”事件发生后,袁崇焕主动邀请毛文龙来宁远谋划军事对策,同时与毛文龙交涉节制问题,遭到了毛文龙的严正反对。
之后,袁崇焕便借着阅兵,深入东江镇重地。在此期间,袁崇焕曾多次与毛文龙进行会晤,并且做出了巨大让步,甚至提出了以抚顺为界,分而治之的方案,只求毛文龙和东江镇能够支持整体的平辽策略,然而却依然遭到了毛文龙的强烈抵制。更让袁崇焕震惊的是,就在他提出让毛文龙移防杭州的时候,毛文龙竟大言不惭地说出了占领李朝的话语,割据一方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袁崇焕看来,毛文龙已经是“无药可救”,东江镇在毛文龙手中,断然是不会服从于自己,也不会成为自己所倚重的军事力量,想要发挥东江镇的作用,毛文龙必须要被处死。
于是,在阅兵现场,袁崇焕出其不意地将毛文龙拿下,宣布其“十二斩罪”,并当场将其处死。

袁崇焕
而在毛文龙死后,袁崇焕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之后毛文龙的儿子继续被委以重用,东江镇的官兵在经过一轮优化裁减后,军饷待遇也得到了提升。而这一切,都是袁崇焕为了争取东江镇,使其能够在“五年平辽”的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毛文龙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
只不过,未经请旨擅杀大将,触动了刚愎自用、疑心颇重的明思宗的敏感神经,再加上毛文龙被杀后仅仅三个月,后金军队就直接越过长城包围了北京,更是对明思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打击,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袁崇焕最终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