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两会提出多项网游管理措施!

  

  两会期间,有媒体在湖南、山西、河南等部分农村地区发现,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的现象愈演愈烈:

  8岁孩子每天刷短视频3个多小时;

  很多初中学生都有短视频平台账号;

  留守儿童每天打游戏,谁也管不住……

  

  

  两会提出防止沉迷多项措施

  想着方便联系,给孩子买了一部手机,没想到天天打游戏,我们在外地管不了,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

  关于留守儿童的家长焦虑,为了保护“锁在手机屏幕里”的童年,今年“两会”代表提出多项建议。

  

  1.建议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游

  全国人大代表李君表示,去年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明确18岁以下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每天只能有1小时,且只能在周末。

  但是,有的儿童使用长辈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规定形同虚设。

  

  他建议: 应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对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开发商追究相关责任。

  所有网络游戏开发者必须强制设置人脸识别登陆, 通过人脸识别禁止未成年人登陆,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不定时进行人脸识别抽查。

  

  2.建议管游戏也要管家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丁元竹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游戏行业的人脸识别统一标准, 针对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账号熬夜玩游戏的行为,建立全天巡航逻辑。

  

  丁元竹同时认为,家长是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针对一些未成年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因失责行为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由此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与家庭经济问题的,情节严重的建议列入相关失信名单,并追究相关民事责任,限时纠正其违法行为。

  

  3.家长多用心引导,学校应更多文体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表示:要减少孩子们玩游戏的时间,就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用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填充空余时间。

  比如:各级各类学校要多提供一些文体活动,让学生们在学校的课余活动再丰富一些,在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有益身心健康,也能培养更多爱好。

  

  

  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的优化

  针对多年以来孩子容易沉迷手机游戏、短视频的现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完善优化相关措施。

  其中,一些网络游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出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然而,一些家长反映: 这些防沉迷系统的使用效果有限 ,比如:

  一款应用软件限时40分钟,但下载多款应用软件,就可以轮流使用,上网总时长仍无法控制;

  许多孩子使用爷爷奶奶的手机,一些程序软件默认设在成人模式;

  有的应用软件卸载重装后,可以恢复此前的状态,“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因此,家长也在寻求更有效的防沉迷解决方案,希望可以完全远程控制孩子玩手机,而 麦苗守护APP 完全迎合家长需求。

  精准控制孩子手机时长: 无论是屏幕还是各个软件,都可以精准限制时长,不存在可沉迷的“漏网之鱼”。

  

  查看孩子手机的实时动态: 孩子具体在玩什么?跟谁聊?聊什么?家长都可以看到实时动态,方便及时调整监管策略。

  

  通过激励培养好习惯: 只要孩子自觉不玩手机就能获得积分,用于兑换奖励或者解锁,慢慢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真正有效的防沉迷,还是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警惕,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和主动监管。

  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城镇青少年,童年都不应该被锁在手机屏幕里!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就用麦苗守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