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大学,18岁以后父母有义务供孩子读书吗?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已经挣得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
目前,曾健宇每月的生活费为1700元。此前,父亲和他说过,“你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还的。”曾健宇自己也表示,以后会将钱还给父母。
此外,曾健宇对自己的开支也有着清晰规划。除了日常开销,他还计划每月存两三百元做创业基金,打算在大学做程序开发赚生活费。
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学”一事被报道以后,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对于这种方式表示强烈支持,认为这可以培养自主能力。
但也有网友认为,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不应该着急挣钱。这样做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父母有义务供子女上大学吗?
《高等教育法》倡导家庭资助子女完成高等教育,但其中并不存在任何强制性条款。《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条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学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这就表明,父母有抚养子女到十八周岁的法定义务,但没有必须供成年子女上大学的硬性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如此“残酷”的现实,并非中国独有,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的法律几无例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通过课余打工或银行贷款,主动负责自己的学费,连有些精英阶层的头面人物,四十多岁才还清助学贷款。
当然,国外大学生的做法,未必完全切合我们的实际。在此说道,也没有鼓捣为人父母者非得让子女自食其力上大学的意思,而是希望“天子骄子”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必须直面活生生的现实,逐步学会独立自主,以免沦为过于依附父母,以致拖累社会的“巨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青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00后的曾同学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体现的就是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
有人担心此举影响学习,可能因小失大。其实,靠兼职或其他途径解决生活费和学杂费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来如数偿还向父母的借款,也是个可以考虑的办法——尽管中国式父母到时候兴许半个子儿也不会收取,但在大学期间形成的独立自主人生观,绝对不是用金钱可以轻易衡量的。
在父母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今天,曾同学“借钱”上大学,虽说只是尚不多见的个案,但它堪称一股直抵人心的清流,给大学生群体注入了自立而不失尊严的生气与活力。
如果,我们只是说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这种自我加压的“契约”精神,众多高校又该是怎样一幅生龙活虎的模样呢?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中国青年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新浪微博、人民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