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迪兰战役,少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惨败,以致38岁抑郁而终
波斯萨法维王朝少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十五岁建国,在他二十七岁时,正值意气风发少年郎,却不料惨败于一场与奥斯曼帝国的大战,查尔迪兰战役。
波斯萨法维帝国统一波斯,也正在向外扩张。少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也正是野心勃勃之际。然而在萨法维帝国扩张之时,位于欧亚之间的奥斯曼帝国在经过帖木儿帝国几近灭国之后,早已恢复生机,继续向亚美尼亚地区,小亚细亚,甚至伊拉克地区扩张。
这正所谓,奥斯曼向东,萨法维帝国向西,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很快激化。这里面还有一个战争的借口,奥斯曼帝国苏丹塞里姆一世在登基之时,源于突厥人的传统,所谓血腥杀戮继位法则。
塞里姆一世的兄弟艾哈迈德就是得到萨法维帝国的支持,等塞里姆一世击败兄弟艾哈迈德后,萨法维帝国继续支持艾哈迈德的儿子穆拉德,当穆拉德逃跑到萨法维帝国时,萨法维帝国太祖伊斯梅尔一世公然收留穆拉德,根本不理会塞里姆一世派来的使者。
是可忍孰不可忍,奥斯曼苏丹塞里姆一世稳固国内后,公元1514年,他亲自率领十二万奥斯曼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准备征讨萨法维帝国。
双方在查尔迪兰遭遇战,一触即发。奥斯曼一方军队十二万,萨法维帝国一方六到八万左右。为什么萨法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不准备更多的军队呢?
原因就是此时的伊斯梅尔一世十五岁建国称帝,此时二十七岁,已经身经百战,伊拉克地区,亚美尼亚地区,乌兹别克地区等等,二十七岁的伊斯梅尔一世因为此前大半顺风顺水,这让他对自己的萨法维红头巾民兵团极有信心。当然,如果单纯从红头巾的角度考虑,元末明初的红巾军这个称呼其实也适应于萨法维教团民兵。
少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六七岁就开始接受什叶派严格宗教教育,他没有去过西方,和欧洲接触少。他没有想到,此时他百战百胜的萨法维教团民兵,此时还拿着弓箭大刀长矛,还有重装甲骑兵等等。而他的对手,奥斯曼苏丹,冷酷者塞里姆一世,算起来,年龄比伊斯梅尔一世大了二十岁。但是他麾下的军队,精锐之奥斯曼近卫军此时已经装备最新式火枪几千把,并且他携带了三四百门包括欧洲在内最新式的火炮。
这不是老式的火炮,转向特别缓慢,面对骑兵高速迂回运动无能为力的那种。这是最新式的火炮,转向特别灵活,随你骑兵怎么来回晃悠躲避,大炮都可以快速把炮口转过来。
大战开始的事后,伊斯梅尔一世尽管看到敌人手里新式火枪和大炮,但是以前固有的膨胀心态和胜者思维让他觉得,他们是以逸待劳,奥斯曼是远道而来。他麾下的萨法维教团民兵作战极度勇敢,那是有什叶派信仰加持。但是他等战斗开始,这位少年太祖才大吃一惊。
他麾下的轻重装骑兵尽管作战英勇,在奥斯曼火炮集群阵列面前,纯粹的活靶子,就算冲过炮火,面对的是新式火枪手,抗得过火枪手,奥斯曼传统重骑兵不仅强大,数量也比萨法维帝国人数要多。总兵力对比,萨法维帝国六到八万,奥斯曼十二万。敌人比你人多势众,敌人装备还比你先进,这注定失败。
一场血战,少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亲眼目睹许多从他十二岁起兵,就赤胆忠心跟随他这十五年,很多人,他都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亲或者兄长,那都是一路跟随他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的铁杆部下。可惜就是这一场战斗,他亲眼目睹那些部下,战友,一个个倒在奥斯曼的枪口,炮口,刀下。
这一战,少年太祖伊斯梅尔一世不仅大败,并且这一战,摧毁了他心里的意志力。自此,他心灰意冷,终日酗酒,仅仅十一年后,终年三十八岁,正值青壮年的伊斯梅尔一世,抑郁离世。而他的对手,奥斯曼苏丹冷酷者塞里姆一世,一共仅仅在位八年,也在此战六年后,终年五十三岁,驾崩。
伊斯梅尔一世输在年轻气盛,骄傲轻敌上。按道理来说,普通人有他二十七岁这成就,十五岁开国当皇帝,作为太祖。心里膨胀,也是应有之义。可惜,此战对他心里创伤太大,尤其是那些有深厚友情的部下惨死,让他就此一蹶不振,也是无奈。
查兰迪尔战役后,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开启长达四十一年的生死大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