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特别是皇帝总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少女,有什么深层原因?

  都说男人喜欢年轻又漂亮的女孩子,在目前这个时代来看,再年轻,也起码得是十八岁成年后的女孩子。但在古代可就不同了,皇帝普遍娶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听起来是不是令人瞠目结舌,今天我们就来细看这其中的缘由。古时候有这么个词儿,叫豆蔻年华,指的就是正值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的《赠别》里头就有这么一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说的是一种花色鹅黄,果实含香的植物。说明女孩子的美好,年仅十三四岁,便可倾国倾城。

  那么古代皇帝爱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仅仅是因为她们足够年轻,足够貌美吗?

  

  为什么选择十三四岁的女子作为妻子

  自然不仅仅是年轻貌美,由于封建社会的医疗条件因为种种条件限制并不是很发达,哪怕是一场小小的风寒感冒都可能要了人的性命。更何况是生孩子。

  现如今以目前如此先进的医疗条件来说,女性生孩子尚且是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可想封建社会因为生孩子难产而丢了性命的女性不在少数。故而为了皇家的开枝散叶,年龄占据很大一部分要求,皇帝的子嗣必须由年轻的女子来孕育。也许是在古代人看来年轻的生命才最尊贵,正如他们祭祀时,也总会向神明献上童男童女一样。

  

  并且因为在古代人的思想里,家族香火是不能断的。只有子嗣众多,才更能彰显出家族的枝繁叶茂,才能打下新的家业,和守住家业。

  要是没能生出儿子,那就是后继无人,等着人吃绝户,还得被人戳着脊梁骨嘲讽。

  更遑论是皇家,自然更希望自己子嗣众多,后继有人,坐得江山千秋万代。

  每次看电视剧,听着上朝时大臣们向皇帝行跪拜礼,大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历史上的皇帝尽管享受着那个时代最好的医疗设施与医疗服务,能活到古稀之年尚且寥寥无几,更甭提什么万万岁了。

  

  当然这也是封建社会皇帝喜欢求仙问道,追求长生的原因。而迎娶年轻的女子恰巧能带给皇帝新鲜感与活力。

  心态好了,自然觉得自己仍然年轻有活力。所以选秀和大臣把自己的女儿送入宫,或是外邦使臣进贡美姬,都是选择年纪小且貌美的女子,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因此古时候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并不夸张。但是后宫纷争是很多的,这些年宫斗剧层出不穷,里面害人小产或者使女子不能有孕的方子非常之多,什么藏红花,麝香,息肌丸。

  

  封建社会的皇宫,勾心斗角的,那里面的手段只怕比这些能演出来的更可怕。所以历朝历代尽管后宫嫔妃众多,能生出健康皇子并且养大的却没有几个。例如清朝末期皇室的子嗣就因后宫争斗过于严重日益减少。

  到了道光年间,也是同样的子嗣稀少,于是道光皇帝开始选秀。当时一共选了四人作为新秀女。其中最年轻的一名贵人年芳十五,因其长相秀外慧中,深得道光皇帝喜爱,被纳入后宫。

  而道光皇帝已经56岁了,两人相差了41岁。后来这位贵人也为道光皇帝生育了四个子女。

  

  在各朝各代,为保证后宫一直有鲜活的生命力,故而皇家每隔三年便要举行一次选秀。那时候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女子很多。故而秀女的参选人数很多,只是限制也很多。

  年龄,身份,身材,样貌以及是否是清白之躯都是众多要考察的项目。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年龄要在13到16岁之间。过了这个年龄,哪怕是世家大族的闺阁女儿,也是不能参加选秀的。

  要是哪个女子谎报年龄来参加秀女,日后被发现,那可就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在那时候,不是仅仅治这个谎报之人的罪,是要诛此人九族。

  

  而所谓九族是“上自高王母,下至玄孙”,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范围之其广,也有人戏称,哪怕是家里的鸡蛋都要找出来要散黄咯。

  秀女之所以定在这样一个年龄段,必然还有政治考量在里面。首先,这个年纪的女孩,情窦初开,未经人事,最是单纯可爱,没有太多心思,容易把控。

  而且天真懵懂,性格内敛的女孩不会在后宫争风吃醋,后宫和和睦睦,宫中嫔妃们都对皇上死心塌地,千依百顺。

  

  就是皇帝最想要看到的局面,甭管底下人受了多少委屈,流了多少血,他都不在乎。大臣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家女儿送进宫里。

  一来可以帮助家族,因为运气好,生个皇子,可以保家族几十年昌盛不衰。即使没有生下皇子,在宫中做嫔妃,也比民间的女子高贵许多。

  二来可以向皇帝表示自己的衷心,自家有个女儿在后宫里,就相当于这个家族有个人质在宫中被皇帝把控着,那么自己就会是皇帝最衷心的臣子。

  

  其次,皇家动荡是常有的事情,像是老皇帝老去,小皇帝及冠后顺理成章地继位,这是少有的事情。很多时候,是老皇帝未立太子,国无储君,各位皇子都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机会,导致皇子之间相互残杀,争夺储君之位。

  例如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当时九位都很优异的皇子,为了皇位,手足相残!这个时候皇子娶谁家的女儿就格外重要。

  

  大臣如何站队,也需要慎重考量。故而把自家面容姣好,年龄合适的女儿嫁给皇子,结成姻亲是最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而一个世家大族十三四岁的懵懂女儿,则不可避免地沦为这场战争里的牺牲品。

  赢了,丈夫成为皇帝,此后三宫六院,与众多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输了,或许流放,或许给丈夫陪葬。无论怎么样,都不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

  

  或是新皇帝年纪轻轻便驾崩,名下没有合适年龄的皇子继位。有些觊觎皇位的臣子为了能够大权独揽,便拥立年幼的皇子继位。

  再将自家的女儿或者自己宗族内挑选一个听话合适的适龄女子,嫁给这个小皇帝。以此达到前朝后宫都尽在掌握的目的。

  只是在这么个事情中,在皇帝慢慢长大的过程里,但凡是个有点血性的男子,都不能接受自己贵为九五至尊,却被臣子把控,玩弄于股掌之间。

  

  所以皇帝也会以纳其他忠臣之女的方法,来笼络忠臣之心。以此来摆脱他人的控制,早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志。

  为了防止自己也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皇帝通常都会早早完婚。并且不断纳新人入宫,以期子嗣绵延,香火不断。

  后继有人,江山牢牢握在自己这一脉的手里。所以古时候的嫔妃,要是生了皇子,就可以母凭子贵。

  

  这也从中佐证了,皇室对子嗣的看重。十三四的妙龄少女被送入宫中,早早地诞下皇子公主,加以管教,日后被立为储君的可能性就很大。也有皇子众多,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所以也有圣贤书立下古训,“立长立贤,立嫡立孝”。

  例如知否中,官家老年丧子,后继无人,必须从宗室子弟中选择合适人选来继位。

  

  这个时候就要考察王爷的品行,以及妻子母族的势力,江山得交给良善且有能力,有抱负的君主。

  再者,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实在太短,男子女子的平均寿命都只在四十岁。过了四十,都算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了。

  如果这个时候生育率过低,那么这个国家肯定逐渐走向衰败。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皇帝就得颁布新的法令。规定男女婚配的年纪,过了年纪还不曾婚配者,就要交双倍的赋税。

  

  为了国家有大量的新生儿,故而允许男人三妻四妾,来提高生育率。而一个国家要想强盛就要有足够多的人口,这样才有足够多的劳动力,才能有足够多的兵马去保家卫国。古时候消息并不流通,民间时兴的东西,多半是从宫里传出来的。例如衣服的花式,发髻,妆容,明末清初的裹小脚。

  民间的百姓都以皇族为尊,自然会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故而皇帝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妙龄女子,民间自然而然地也会去效仿。

  

  因此封建社会的女子在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这是历史的推波逐流,是统治者的刻意引导。

  再加上医术不发达,孩子能不能出生是一个问题,生下来能不能养活又是一个问题。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多生多育,孩子越多,存活的几率就越大。总会有能养大的。不管皇帝是什么年纪,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不管民间的男子什么岁数,也都喜欢十三四岁的女子。

  可是没人在乎十三四岁的豆蔻少女是否愿意,是否愿意嫁给未曾谋面,不知为人的丈夫。只要父母商量定了,无论女儿是否愿意,都得嫁给对方。

  

  违背父母命令的女子,就是不孝顺,可是那又怎样呢。花轿到了,盖上盖头,塞进花轿,抬起去夫家,命运的浮沉,从来不是她们可以抉择的。

  更有可怜的女子,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夫家的姓氏加上母家的姓氏,就是她的代称了。所以也就有了那句“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也不会往回收。

  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不该是这样的命运,她们正值青春年华,还未曾领略世界的全貌。

  

  就被匆匆地从一个院子,塞进另一个院子。开启悲未知的后半生。若是遇见秉性良善的夫君,倒也能安稳度过余生,若是遇见一个蛮横无理的,那这个女孩子注定了一辈子只能做男子的附属品,忙忙碌碌地过完后半辈子。

  现在科技医术发达了,经过多重研究发现,女子最适合生孩子的年纪是25岁。这个时候,身体才算发育完全,可以承担起生育一个孩子的营养供给。比起以往的十三四岁生孩子,整整早了十多年可想而知,这对女子的身体伤害有多大。

  

  但是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社会,甚至给她们定了七出之条,其中有一条女子从夫,七年无所出可逐出,生儿育女就是她们的任务。生不出孩子就是对不起夫家也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只有生出健康的男孩才是对夫家,对父母的报答。

  所以她们不接受这样的安排也没有用,她们在那样的时代里,并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