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春拍重磅推介】天下之魁

  原标题:【保利春拍重磅推介】天下之魁

  艺林藻鉴——中国古代书画日场

  Lot 3101-3404

  6月18日 13:30 北京四季酒店B厅

  

  天下之魁

  科举考试最为进步的意义在於用人制度的进步,它使得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打破了世袭制度的垄断。这必然会吸引无数的读书人寒窗数载,博取功名,有悬梁刺股之痛,有囊萤映雪之苦,有韦编三绝之勤,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代又一代的天下读书人所组成的知识阶层。

  科举考试发展至明清两代,读书人必须先经过童子试,即县市级的考试,录取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即省考,其第一名称为解元,比如妇孺皆知的唐伯虎为弘治十一年(1498)应天府(南京)解元;全国乡试中榜者有资格云集京城参加会试,即为全国统一考试,此时中榜者(约300名)即为金榜题名者,其第一名称为会元;而後中榜者参加由皇帝策问选拔之殿试,当然,殿试中榜者三名,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细思极恐之处在於,经过层层选拔,举全国之力,亦仅有一人独占鳌头,为天下之魁也,而追思历代占魁首者,非有天时、地利、人和不可也。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後一位状元刘春霖止,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并立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古代举子刻苦求学的故事绝大部分是由自发到自觉的,因为大部分人心中有一个成为状元的梦想或者信仰。考取状元当然是非常不易的,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明清两代,考到白髮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而且,参加中国科举考试的亦有日本和朝鲜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状元也是具有国际性的。

  或许这些天下之魁已是昨日黄花,或许他们的书作不甚具有颠张狂素、晚明诸家等等自我性情抒发式的激昂跳跃,酣畅淋漓,但是,它作为文化来说,至少代表了『学问天下第一人』这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存在,一种深厚底蕴的修养和一种认真写字的态度。

  

  3215

  刘春霖(1872-1944)、邵逸轩(1885-1954)

  山水书法扇

  成扇?水墨纸本/设色纸本

  1921年作

  题识:

  1.辛酉长夏仿黄鹤老人意,为伯驹先生正,浙江邵逸轩写。钤印:逸轩。

  2.伯驹仁兄正,春霖。

  钤印:润琴

  说明:上款人为张伯驹。

  LIU CHUNLIN SHAO YIXUAN

  landscape and calligraphy

  Folding fan; ink and color on paper

  20×54 cm.?7 7/8×21 1/4 in.?约1.0平尺

  RMB: 20,000-50,000

  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末科状元,刘春霖自谓“第一人中最後人”,其於光绪三十年(1904)中状元之後,清政府第二年便废除了科举考试,在这个意义上,刘春霖作为状元文化的结点,是具有比较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传说刘春霖中状元是取代朱汝珍,当年会试第一名为谭延闿,参加殿试时,阅卷大臣担心因“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之故,触怒慈禧太后,故第一名定为朱汝珍,而光绪皇帝认为第三名的刘春霖文章堪为上乘,擢为状元;也有传说慈禧太后因珍妃之事将刘春霖改换朱汝珍成为状元,颇有趣味。

  刘春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自幼便入保定莲池书院读书。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并对小学,即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研究有素,颇多见解。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後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本作扇面刘春霖为张伯驹作小楷书《春日忆李白》,书写极为精到用心。张伯驹先生於收藏、诗画、戏剧等等研究颇有心得,此诗作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佩服,那么此作也寄托了刘春霖对张伯驹先生之思。

  

  3216

  王寿彭(1874-1929) 楷书八言联

  立轴?水墨笺本

  题识:高立太虚俯瞰鳌背,远游沧海细数龙鳞。世臣仁兄大人雅政,次篯王寿彭。

  钤印:长乐、心澄、王寿彭印

  王寿彭,字次籛,号眉轩,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光绪二十九年状元。授翰林院脩撰,官湖北提学使兼布政使。民国後,任山东省教育厅长,兼山东大学校长。能书画。

  WANG SHOUPENG

  eight-character calligraphy in regular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171×34 cm.×2?67 3/8×13 3/8 in.×2?约5.2平尺(每幅)

  RMB: 50,000-80,000

  如果说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後一名状元,王寿彭则是“压轴状元”(压轴之意取自于折子戏之倒数第二段称为压轴戏)。王寿彭在济南泺源书院读书之时,便以书法闻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寿彭中癸卯科状元。据说,由于其名字中“寿彭”,寿比彭祖,且其字次篯,彭祖的本名叫篯铿,“次篯”就是仅次於彭祖。适逢慈禧太后69岁大寿,主考官孙家鼐将其拔为第一,慈禧太后钦点为状元。

  而令人称奇的是,王寿彭与光绪二年(1876)年状元曹鸿勋同为山东潍县(今潍坊)的一条胡同的老乡。清亡後,王寿彭出任山东大学首任校长,也是状元里面出任大学校长的唯一一人。王寿彭书法为人称道,“山东大学”校牌即为其书,而其对山东大学附中的学生的奖励办法之一也是其书法作品。

  本作王寿彭楷书八言联以欧阳询为宗,结构险绝,笔法严谨而肯定,以欧楷为晚清“潍县三大名人”,非虚言也。

  

  3217

  夏同龢(1869-1925) 小楷自作文

  镜心?水墨纸本

  题识:《子曰事君敬其事二章》文略。用卿夏同和未定稿。

  钤印:夏同和印

  XIA TONG HE

  calligraphy in regular

  Mounted; ink on paper

  19×39 cm.?7 1/2×15 3/8 in.?约0.7平尺

  无底价

  2011年10月30日,纪念夏同龢状元诞辰142周年研讨会在麻江举行。这位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于1898年考中光绪戊戌科状元。时逢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夏同龢考取状元之後,被公派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同时,夏同龢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其後,夏同龢加入中国国民党,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从帝制状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透过夏同龢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本作夏同龢小楷书《子曰事君敬其事二章》,出自《论语·卫灵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句,楷法纯熟,点画精准,行文流畅,气脉贯通。

  

  3218

  黄思永(1850-1914) 楷书八言联

  立轴?水墨笺本

  题识:杜拾遗读书破万卷,李供奉对影成三人。如金尊兄之属,慎之黄思永。

  钤印:黄思永印、慎之

  鉴藏印:柳西精舍、伟乐审定

  说明:旧藏者毛伟乐,浙江宁波人。书画收藏家。主要专注於历代四明书画家作品的整理和购藏。参与编写《四明书画家传》、《宁波历代书画集》。

  HUANG SI YONG

  eight-character calligraphy in regular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168×33 cm.×2?66 1/8×13 in.×2?约5.0平尺(每幅)

  RMB: 60,000-100,000

  自隋唐首行科举取士以来,文人士子莫不苦守寒窗,希冀有朝一日,中举人、成进士,光宗耀祖。若能侥幸得中状元,更可因此而官运亨通,令世人敬慕不已。但科考史上有两位贵为“天子门生”的状元郎,捨弃仕途,投身于工商事业,即黄思永和张謇,时人称为“商部两状元”。黄思永,字慎之,号亦瓢,江苏江宁(南京)人。1880年庚辰科中头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之职,後迁至侍读学士,工于书法。

  黄思永是继李鸿章、曾国藩第一波洋务运动之後,第二波近代改革大家,他的改革行动一直延续到清亡。现代中国的工商业,如多开通商口岸、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发行股票债券,头等功臣都有黄思永。黄思永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的第一人,也有人认为黄思永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本作黄思永八言联出入欧柳,峻利工稳,有浩然之正气激荡其中。

  

  3219

  林鸿年(1805-1885)、张奎绍(清)等

  楷书册

  册页(十开)?水墨纸本

  题签:小楷集锦。叔重署。钤印:叔重

  题识:

  1.秋泉二兄大雅属书。雨辰钟骏声。钤印:骏声

  2.右录董思翁书跋二则,以应秋泉仁兄大人法正。筱柱弟黎秉纲。钤印:秉纲之印

  3.秋泉二兄大人正,愉穀张建勲。钤印:张建勋印、季端

  4.秋泉二兄大人正,弟李绍兰临本,侄李振钧拜书。

  5.秋泉二兄大人正捥。弟衡山彭浚。钤印:彭浚私印

  6.秋泉大兄大人属,小湾吴廷琛。钤印:吴廷琛

  7.秋泉二兄方家政,张奎炤。钤印:晓垣词翰

  8.书为秋泉兄台大雅属。笏村鹤孙林鸿年。钤印:林鸿年印

  9.秋泉二兄大人嘱,凤山陈国本。钤印:数青草堂

  鉴藏印:雄斋藏本

  LIN HONGNIAN ZHANG KUISHAO

  calligraphy in regular

  Album; ink on paper

  18×26 cm.×10?7 1/8×10 1/4 in.×10?约0.4平尺(每幅)

  RMB: 130,000-180,000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原本应该是正科的。因为要给皇太后庆生,本科便被改为恩科。而正科,则已经于上一年提前组织进行,而本科的状元得主,即为福建侯官人氏林鸿年。林鸿年是福建省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也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的著名人物。林鸿年出生于一个慈善世家。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他家并不见得多么有钱,却世代乐善好施,家人及其所作所为,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感激,口碑极好。

  

  3220

  王仁堪(1848-1893) 行书八言联

  镜心?水墨笺本

  题识:蓄素守中离形得似,由道返气积健为难。蓉菴大兄大人雅正,可荘王仁堪。

  钤印:王仁堪印、可荘

  WANG RENKAN

  eight-character calligraphy in running

  Mounted; ink on paper

  166×39 cm.×2?65 3/8×15 3/8 in.×2?约5.8平尺(每幅)

  RMB: 60,000-100,000

  光绪二年(1876),朝廷恩科会试,王仁堪未能参加,得知曹鸿勋为殿试第一名之後,王仁堪刻印“落第状元”,众人不解。次年,其参加丁丑科考试,一举夺魁之後,王仁堪向亲友解开了其中的谜底。其言,自己仔细研究了前四届状元得主洪钧、梁耀枢、陆润庠、曹鸿勋的姓名,发现他们的名字中分别有“金、木、水、火”的偏旁,比如“勋”字的繁体写法“勳”有四个点,即为火,而自己的名字中有“土”的偏旁,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发展趋势,下一个状元就该是自己了。如果这个段子属实,那就说明王仁堪不仅心理素质很好,而且还懂心理暗示技巧。

  王仁堪的家世够显赫。他的爷爷王庆云,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做过四川总督、工部尚书这样的一品大员。王仁堪品性刚正,光绪五年,崇厚屈服于沙俄的压力,居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王仁堪便与前科状元曹鸿勋等联名上疏,“请斩崇厚以谢国人”,理直气壮,直声震动朝野。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庆祝自己明年的寿辰大典,挪用建海军的巨款,拟建颐和园大工程。王仁堪上书切谏,请不要修建这样豪华的大花园。王仁堪其书如其性,端庄大气,潇洒流畅,宗法欧、褚,足见神采。

  

  3221

  曹鸿勋(1846-1910) 行书七言联

  对联?水墨笺本

  题识:亭间共醉藤萝月,石上自有尊罍窪。克卿世兄大人清嘱,仲铭曹鸿勋。

  钤印:曹鸿勋印、仲铭、慈圣天语福寿久长

  曹鸿勋,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另号铭帛,室名益坚斋,山东潍县人。光绪二年进士第一,状元。历任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长於书法间画竹兰,字学欧体,老益浑朴,并工汉隶。

  CAO HONGXUN

  seven-character calligraphy in running

  Couplet; ink on paper

  152×35 cm.×2?59 7/8×13 3/4 in.×2?约4.8平尺(每幅)

  RMB: 60,000-120,000

  曹鸿勋为1876年( 光绪二年)状元,为清代第一百零二名状元,也成为有科举以来潍县第一位状元。曹鸿勋历任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任上开办延长油厂,打出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晚清潍县有三大名人:文字学家、金石学家陈介祺,光绪二年状元曹鸿勋,以及光绪二十九年状元王寿彭。三人都擅书法,在当时的乃至今日之潍县书坛都有较大影响。曹鸿勋为陈介祺义子,对欧、虞、褚等诸家临摹功夫极深,其书法用笔运锋速捷,潇洒爽畅,结体流美,错落有至,具雄奇狂纵之韵,其仿董其昌书法,令翁同龢真赝不辨。故宫、颐和园、东华门、西华门、大栅栏等处都有他的墨迹。

  

  3222

  陆润庠(1841-1915) 小楷美文抄笺册

  册页(三十开)?水墨纸本

  1893年作

  题签:陆文端公法书。钤印:榕·甫

  题识:美文抄笺。《月赋》、《雪赋》、《兰亭叙》(文略)岁为癸巳仲秋月上浣,凤石陆润庠书。

  钤印:臣陆润庠、甲戌状元

  题跋:陆润庠,字云洒,又字凤石,别号固叟,江苏苏州人。工书法,意近欧、虞。同治十三年状元,歴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辛亥革命後为溥仪师傅。

  LU RUN XIANG

  calligraphy in regular

  Album; ink on paper

  24×13 cm.×30?9 1/2×5 1/8 in.×30?约0.3平尺(每幅)

  RMB: 50,000-80,000

  陆润庠远祖陆贽是唐代名相,七世祖陆肯堂是康熙二十四年状元,祖父陆方山及父亲陆懋修精通医术,都是苏州有名望的儒中医。陆润庠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後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辛亥後,留清官,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1915)卒,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追赠“太傅”谥文端。陆润庠书意近欧、虞,结体雍容华贵,此册小楷书朗润华泽,庙堂之气深厚,蔚然可观。

  

  3223

  洪钧(1839-1893)、陆润庠(1841-1915)等

  书法册十二帧

  册页(十二开)?水墨纸本

  题识:

  1.芾村三兄姻年大人正腕。子曼弟诵年。钤印:诵·年

  2.芾村三兄大人雅正。弟费延厘厘。钤印:芸舫

  3.芾村三兄大人政腕。弟章志坚。钤印:臣志坚印

  4.光绪丙子(1876年)夏五月节,文心雕龙为芾村仁兄大人雅属,即希法正。蔚庭弟陆继辉。钤印:陆继辉印、蔚庭翰墨

  5.芾村吾兄同年世大人大雅教之。凤石弟陆润庠。钤印:润、庠

  6.时同治辛未(1871年)秋分,芾村三年兄姻大人正。弟吴宝恕。钤印:宝恕

  7.芾村三年兄年大人正。弟史崧秀。钤印:史崧秀印

  8.丙子春正月,芾村表兄年大人正临。弟鸣銮。钤印:柳门父

  9.辛未中秋前五日,节录吴谷人先生焦山记。芾村内姑丈年大人诲政。钱溯耆。钤印:溯耆

  10.壬申春日,书应芾村仁兄大人法正。弟徐桂芬。钤印:古香

  11.芾村仁兄大人正是,弟洪钧。钤印:臣、钧

  12.辛未十月廿三日,醉後挑灯奉季农吾弟大人雅属并乞哂政。经耜之钧。钤印:之钧、京士

  LU RUN XIANG

  calligraphy

  Album; ink on paper

  21×26 cm.×12?8 1/4×10 1/4 in.×12?约0.5平尺(每幅)

  RMB: 50,000-80,000

  洪钧为今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试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官至兵部侍郎。洪钧与陆润庠为儿女亲家,双方皆为状元出身,使得这场婚事更为人注目,江南的达官显贵、名流绅士纷纷登门祝贺,宾客穿梭往来如过江之鲤。作为一个杰出的书法大家,洪钧楷书雄浑厚实,刚劲有力,拙政园西部花园建筑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园主张履谦特请苏州两个状元题写馆名,“卅六鸳鸯馆”匾额为洪钧所题写,“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此作洪钧与陆润庠书法同载一册,殊为可珍。

  

  3224

  曹鸿勋(1846-1910)、黄思永(1842-1914)、冯文蔚(1814-1896)

  楷书扇面

  镜心?水墨笺本

  题识:

  1.戊子(1888)冬初,纫秋大兄大人疋属,仲铭曹鸿勋。钤印:曹鸿勋印

  2.纫秋大兄大人雅属,弟黄思永。钤印:慎之

  3.纫秋大兄大人雅属,脩盦冯文蔚。钤印:冯文蔚

  鉴藏印:纫秋过眼

  说明:上款人纫秋即王闿运(1833—1916),湖南湘潭人。原名开运、凯运,字纫秋、壬秋、壬甫、壬父,别署湘绮、湘绮老人,人称湘绮先生,又号朗斋,学者称尊经,室名湘绮楼。晚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CAO HONGXUN HUANG SIYONG FENG WENWEI

  calligraphy in regular

  Mounted; ink on paper

  19×54 cm.?7 1/2×21 1/4 in.?约0.9平尺

  RMB: 25,000-60,000

  

  3225

  徐?郙(1836-1907)

  楷书虞集《题柯博士画》

  扇面?水墨纸本

  1902年作

  题识:丙寅秋日,克蕃尊兄大人政,徐郙。

  钤印:臣徐郙印

  徐郙,字寿蘅,号颂阁,上海嘉定人。徐经子。同治元年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善书画,花卉工秀,直入蒋廷锡室。间作山水亦清绝。

  XU FU

  doctor

  Fan leaf; ink on paper

  18×51 cm.?7 1/8×20 1/8 in.?约0.8平尺

  RMB: 18,000-30,000

  

  3226

  徐?郙(1836-1907) 行书八言联

  对联?水墨纸本

  题识:爱人以礼为政以德,抱义而峻体仁而温。敬堂仁兄大人方家正,颂阁弟徐郙。

  钤印:徐郙之印、壬戌状元

  XU FU

  eight-character calligraphy in running

  Couplet; ink on paper

  176×34 cm.×2?69 1/4×13 3/8 in.×2?约5.4平尺(每幅)

  RMB: 25,000-80,000

  徐郙于同治元年(1862)高中状元。与康熙状元王敬铭、乾隆状元秦大成并称“嘉定三状元”。

  徐郙(1836-1907),字寿蘅,号颂阁,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徐郙于咸丰九年(1859)年考顺天乡试,成为举人。同治元年(1862)壬戌年二月应进士试,该科为庆祝6岁的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登基特设恩科。会试考试在礼部贡院举行,这是徐郙第二次在贡院参加考试,三场考试下来,徐郙榜上有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徐郙一举夺魁,成为清代第97位状元。此科共录取进士193名。状元徐郙、榜眼何金寿(湖北江夏人,官至河南学政);探花温忠翰(山西太谷人,官至湖南学政);会元李庆沅。

  徐郙中状元後,被授修撰,同治六年(1867)出任江西学政。九年,任侍读学士,不久为侍讲学士。后授兵部侍郎。光绪八年(1882),出为安徽学政。十一年回京。之後历任礼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光绪二十六年(1900)拜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

  徐郙工诗,精于书法,擅画山水,入词馆,被召直南书房。慈禧晚年御笔作画,悉命徐郙题志,传世慈禧画作中多见徐郙行楷诗题。黄世祚编《嘉定县续志》卷十一《徐郙传》载:“孝钦显後御笔作绘,悉命郙题志,故终身恩眷不衰。”

  徐郙还精鉴赏,富收藏。其收藏金石拓片珍本与名画甚多。八十回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曾为徐郙所藏。据近人李寿民《还珠楼丛谈》记载:“余曾见有脂砚斋旧抄八十回本《红楼梦》,为徐颂阁氏旧藏。”1933年,胡适从徐郙之子徐星曙处得见此抄本,并撰长文《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1948年夏,燕京大学从徐家购得,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3227

  翁同龢(1830-1904)、孙毓汶(1834-1899)等

  信札册

  册页(十四开二十八页)?水墨纸本

  说明:

  1.此册计有信札十二通。除翁同龢致裕禄札两通两页、潘祖荫致振民札一通三页,餘皆为致刘瑞芳(芝田)札,计有孙毓汶一通两页、杨泗孙一通两页、潘鼎新一通两页、潘霨一通三页、潘曾玮一通三页、吴长庆一通三页、杨沂孙一通四页、俞樾一通两页、丁日昌一通两页。

  2.刘瑞芬(1827-1892),字芝田,号青山。安徽贵池人。同治初年随李鸿章至沪,为淮军办理军械运输,累保道员,督办淞沪厘捐。光绪间授苏松太道,累迁江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江西巡抚。後历任驻英、俄、法、意、比诸国公使。1889年奉召回国,授广东巡抚。

  3.喜塔腊·裕禄(约1844—1900),清末大臣。字寿泉。湖北巡抚崇纶之子。满洲正白旗人。历任郎中、热河兵备道、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湖广总督。1889年任盛京将军,派兵与直隶将军联合镇压热河金丹道教起义。1895年改任四川总督。1898年授军机大臣、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旋任直隶总督。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瓶庵、松禅。咸丰六年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垂三十年。工诗文,擅画山水、木石、杂画。

  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亦作来杉),山东济州人,尚书瑞珍子。咸丰六年(1856),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杨泗孙(1823-1889年),学名英泗,字钟鲁,号滨石,又号钟鲁。苏州府常熟县(今常熟市)人。壬子恩科会试中式第206名贡士,复试为一等第5名;咸丰二年(1852)殿试以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协修等。

  潘鼎新(1828-1888),字琴轩,安徽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次年春闱会试至国史馆承修臣传。後在家乡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受曾国藩赏识。

  潘霨(1826—1894),初字燕山,後改伟如,号铧园,晚号心岸,江苏吴县人。官至贵州巡抚,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奏请开采贵州矿产,开启了贵州近代化之门。精於医,历官所至,恒以医济民。今所传《 园医学六种》,乃其在江西时所辑刻。

  潘曾玮(1818—1886),字宝臣,又字玉淦、季玉,吴县(今苏州)人。潘世恩之四子,生於钮家巷凤池园,潘曾沂、曾莹、曾绶之弟。

  吴长庆(1829-1884),字筱轩,安徽庐江人。父吴廷香,由优贡就选教职。其子吴保初,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被人称为“清末四公子”。

  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钟鼎、石鼓、篆杨沂孙、隶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10.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梅州人。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工书法,所存多为手札。

  WENG TONGHE SUN YUWEN

  letter

  Album; ink on paper

  23×16 cm.×28?9×6 1/4 in.×28?约0.3平尺(每幅)

  RMB: 220,000-280,000

  

  3228

  翁同龢(1830-1904) 楷书四屏

  四屏?水墨纸本

  题识:节录《太平广记·阴长生》文略。仙都观壁间诗,叔平翁同龢。

  钤印:翁同龢印、叔平

  WENG TONG HE

  calligraphy in regular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165×39 cm.×4?65×15 3/8 in.×4?约5.8平尺(每幅)

  RMB: 300,000-800,000

  翁同龢靠半支人参助他夺魁的故事颇为传奇。按大清惯例,殿试前夕,参加殿试的贡士,如果住家离殿庭稍远的,都要借宿朝门附近亲友家里,以便第二天清早能及时进入隆宗门。翁同龢与孙毓汶二人同为状元热门人选,孙毓汶的父亲孙瑞珍以父执世谊,邀请翁同龢到他家吃饭留宿,殷勤款待,频频劝酒,絮絮畅谈。席散後,又邀请翁同龢到他的书斋里,把殿试一切规矩,不厌其烦地一一指点,直至深夜,孙毓汶早已安睡。而翁同龢睡不到一刻,庭前突然爆竹声大作,接连不断,终夕不能成寐。考试中,翁同龢刚开始还能抖擞精神,写好了草稿。可是到了执笔誊抄时,已经没了精神。幸好身上带有老山人参,填入嘴中咀嚼起来。不一会,就觉精气流贯,神志奋发。于是,他振笔直书,手不停挥,一气到底,按时交了卷。考试结果出来後,翁同龢第一,授修撰;孙毓汶第二,授编修。

  翁同龢先後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由研习钱南园、董其昌的书法上溯至米芾、颜真卿,所作书法淳厚宽博。晚年沉浸汉隶,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马宗霍的《岳楼笔谈》称:“松禅早岁由思白以窥襄阳;中年由南园以窥鲁公;归田以後,纵意所适,不受羁缚,然气息淳厚,堂宇宽博,要以得鲁公者为多。偶作八分,虽未入古,亦能远俗。”

  

  3230

  章?鋆(1820-1875) 行书节录《与何商隐》

  镜心?水墨纸本

  题识:叠肯仁兄父台大人正,弟章鋆。

  钤印:章鋆、采南

  鉴藏印:子孙永宝

  章鋆,字酡芝,号采南,室名双桥草堂、望云山馆,浙江鄞县人。咸丰二年-1852状元,授修撰,官至国子监祭酒。咸丰九年任会试同考官。工诗文、书法。

  ZHANG YUN

  calligraphy in running

  Mounted; ink on paper

  20×57 cm.?7 7/8×22 1/2 in.?约1.0平尺

  RMB: 10,000-40,000

  咸丰二年壬子恩科,殿试时,咸丰皇帝听“读卷官”讲读前十名卷子,对章鋆的策问答卷最满意,“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章鋆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九十名状元,也是宁波历史上的最後一名状元,是年29岁。章鋆为人勤勉醇厚,颇著时誉。书法用笔爽利,点画瘦劲清秀,结字精巧,方峭与圆畅水乳交融,骨格俊朗,风神儒雅,意态秀逸清丽,富书卷气。

  

  3231

  张之万(1811-1897) 行书七言联

  对联?水墨纸本

  题识:云里引来泉脉细,雨中移得药苗肥。张之万。

  钤印:张之万印、子青

  说明:张燕谋旧藏。

  ZHANG ZHIWAN

  calligraphy in running

  Couplet; ink on paper

  130×31 cm.×2?51 1/8×12 1/4 in.×2?约3.6平尺(每幅)

  RMB: 30,000-50,000

  张之万为张之洞之兄,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张之洞系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探花得主。张之万四岁开始读书,十八岁进学,同治间,署河南巡抚,後青云直上,光绪十年,入值军机处,兼署吏部尚书。後为协办大学土、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二十二年致仕,赏食全俸。张之万擅书画,承家学,山水用笔绵邀,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书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此作行书七言联,得二王神髓,骨力洞达,欹侧生姿。传说张之万是个慷慨的书家,其甚至还以书法做慈善之事,清末学者刘体仁在《異辞录》中提到,“顺直水灾,常熟翁文恭、南皮张文达各作书画便面十,售赀助赈,每件二金”。

  

  3232

  王?杰(1725-1805) 临薛绍彭《昨日帖》

  立轴?水墨绢本

  题识:节录《昨日帖》,文略。王杰临。

  钤印:王杰之印、伟人、家在龙门太华之间

  WANG JIE

  calligraphy

  Hanging scroll; ink on silk

  127×58 cm.?50×22 7/8 in.?约6.6平尺

  RMB: 150,000-250,000

  清代陕西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王杰,历乾隆、嘉庆两朝,以直道立身,被誉为人瑞。其两袖清风,不与和珅同流合污,为朝野上下所敬重,两次被画像悬于紫光阁。王杰辞京还乡之日,所携带之物,仅几十箱书而已。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鸠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器重。诗中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盛赞王杰的做人和为官。王杰去世後,嘉庆赐金两千两归葬,并评谕云:“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之晋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祠联云:“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恶。”

  王杰奉敕参与编撰《石渠宝笈》及续编,得以饱览宫内收藏法书名画,所临薛绍彭《昨日帖》亦著录于《石渠宝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草书极守法规,运笔藏锋,锋正而不显露;结体平正,虽流动而不浮急,字距疏松,格局清朗,源自二王一脉。

  

  3233

  刘理顺(1582-1644) 行书七言诗

  镜心?水墨笺本

  1640年作

  题识:阳气欲平分,相怜复有君。世情无可怿,乡信那堪闻。命酒销春日,寻丘枕夜云。九围胡蹙蹙,孰得稳耕耘。庚辰夏,为念老亲翁,刘理顺。

  钤印:一印漫漶不清

  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崇祯七年,第十次赴京应试,崇祯帝对他的论断和忧国忧民之心十分赞赏,遂亲自批准他为第一名状元,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会要》。

  LIU LISHUN

  calligraphy in running

  Mounted; ink on paper

  16×50 cm.?6 1/4×19 5/8 in.?约0.7平尺

  RMB: 120,000-350,000

  刘理顺于万曆年间乡试中举,後来却在会试中连连遇挫,直到崇祯七年(1634)第十次赴京应试时才得中进士,廷试时被明毅宗朱由检亲擢为第一,当时年已五十一岁。刘理顺状元及第後,拜官修撰,後历任南京司业、东宫讲官等。李自成起义军进攻北京,守城士卒饷银匮乏,加之阴雨连绵,饥冻不堪,他上报未果,将自己的资财拿出来犒劳士卒。城被破後,他在家大书“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十六个大字後,自缢而死。时年六十三岁,後赠詹事,谥文正。刘理顺与王铎同朝为官多年,故书风亦深受其影响,开张欹侧,痛快沉着。

  

  3234

  周延儒(1593-1643) 行书何大复诗

  镜心?水墨笺本

  题识:今年月色倍常年,今夕还如昨夕圆。江上鼋鼍皆有窟,塞南鸿雁不同天。坐迟宿雾开风馆,酒罢餘辉散烛筵。忽听玉萧传凤曲,琼楼高处绛云偏。周延儒。

  钤印:玉绳延

  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明代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明朝大臣,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时任内阁首辅。

  ZHOU YANRU

  calligraphy in running

  Mounted; ink on paper

  18×48 cm.?7 1/8×18 7/8 in.?约0.8平尺

  RMB: 100,000-300,000

  周延儒自幼聪明,善作八股,万曆四十一年,会试、殿试接连夺魁,状元及第,年仅二十岁。其秉性机警灵敏,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得毅宗朱由检的信任,两任内阁首辅,却招贿用权、滥用非人、骄恣放纵。清兵大举入关,掳掠京畿,其不敢出战,冒功受赏,被揭发後,毅宗令其自尽,籍没其家。其书法秀雅可观。

  

  3235

  朱之蕃(明) 行书七言诗

  镜心?水墨笺本

  题识:翠盖亭亭碧沼中,凭栏珠溅锦香丛。露华融漾迎朝旭,雨色霏微弄晚风。琼液光浮青玉案,鲛人琛献水晶宫。方舟莲女烦织指,垂柳千丝缀未工。咏荷珠,似伯玉兄正之,朱之蕃。

  钤印:兰嵎、朱之蕃印

  鉴藏印:蔡氏晨笙藏扇、宝寐阁

  朱之蕃,字符介,一作元价,江苏南京人。万曆二十三年传胪,官礼部右侍郎。工山水,与米芾、吴镇夺真,竹石兼善文沈之妙,又工花卉、书法,出入颜真卿、文徵明,富收藏。

  ZHU ZHIFAN

  calligraphy in running

  Mounted; ink on paper

  16×50 cm.?6 1/4×19 5/8 in.?约0.7平尺

  RMB: 100,000-250,000

  按照明代科举考试规定,廷试时以朝廷进士出身者十七人担任读卷官,然後拟定名次,取前十二名考卷进呈,由皇帝决定一、二甲录取的名次。在拟定名次时,第一名即状元的试卷依据惯例必须由担任读卷官的内阁确定,但朱之蕃参加廷试时,担任工部右侍郎的沈思孝虽然居于六曹二卿之末,但其时声望新起,与内阁四位辅臣亦是同年,其他担任读卷官的大臣也都与其友善,故当他讲自己所读朱之蕃之卷拟定为第一名後,其他人均无異议,进呈皇帝後,也没有变更,这样由品位较低的读卷官拟定状元,是科为有明以来所仅见。

  朱之蕃工于书画,曾奉命出使朝鲜,朝鲜人为求其书画,送他貂皮人参,他全部将其变卖,购买法书、名画、古器而收藏。

  POLY AUCTION

  E-mail:gd@polyauction.com

  长

  按

  关

  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