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要靠饿出来?美卫生研究院:是真的!一天一顿多活28%

  BBC曾有一部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讲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常年吃不饱肚子的平民,竟然比顿顿不落、吃香喝辣的贵族要年轻、健康得多。片中调研数据也显示,“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竟让人们的寿命延长了6年。

  就在同一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的一项“限制饮食”研究,从科学的角度揭开真相:吃不饱肚子,真的能多活20年,关键在于线粒体这一细胞器。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拉斐尔博士团队,在292只小鼠身上重现了纪录片中的场景。

  他将小鼠们分为三组,A组过着贵族一样的生活,能够随意进食,B组一天只喂一顿。而C组最严格,不仅一天只能吃一顿,还只能吃七分饱,热量被严格限制在70%。

  科研团队在对比每日监测的数据后发现,吃得越少反馈却越好,每天只吃一顿且还要挨三分饿的C组小鼠,预期寿命被延长了28%。若按中国国民预期寿命的77岁来算,就是能多活21.56年!

  结论发表后,引发了全球跟进。就在2023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的新一篇论文,将“限制饮食”推进到了人体试验层面,针对220位成年人展开了饮食观察,随机均分成“热量不变”、“热量减少25%”两组。

  

  科学家从2021年对试验对象进行跟踪观察,两年后他们再次得到与此前小鼠试验中高度相似的结论:在减少近三成热量的110位受试成年人身上,老化速度明显减慢,早逝风险降低高达15%。

  此次人体试验证实,人的老去并非完全无法掌控,而且还能够受人为干预。

  此前人们只知少吃能减重,靠消耗多余脂肪来维持身体日常所需能量,很难将其与多活联系起来。但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使得近年来“节食抑衰”风靡全球。

  目前,以哈佛P.G研究中心教授David·Sinclair为首的学者们,对”少吃多活“背后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细胞内各细胞器的自保能力会被充分调动。尤其是作为机体“能量工厂”的线粒体,会主动充当发动机,淘汰体内老旧、损伤的物质,以保证身体不被饿出问题。

  

  但少吃需有限度,无节制的节食,反而会加速线粒体等产能中心“罢工”,百害而无一利。因此2018年,一种称为“时光胶囊”(Pyrrovital,中文译名“派洛维“)的研究方向被提出。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在不伤害健康细胞的同时,靶向优化线粒体功能,辅助其为人体供应更多能量。

  2020年,我国南京大学在线虫身上再次验证了这一设想,仅仅改变了线粒体上的一项参数,就使其多活了超5倍年龄。“派洛维”研发团队日本Bioagen(中文译名博奥真)受到启发,试推出了实体优化补剂,经京JD东等资本平台引进后也得到近20万关注者。

  从此以后,包括学界和名人界都对这类线粒体科技关注颇多。马斯克的母亲梅耶是营养学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主动介绍使用该科技后的感受;对“少吃能延寿”持肯定态度的哈佛David教授,也曾在自己的社交主页上分享抑衰心得:除了节食限制热量以外,他同时也在摄入各类辅助补剂,其中就包含了“派洛维”的pro新版。

  在接受澳洲媒体《The Monthly》采访时,已经50多岁的David教授称,在日复一日的饮食限制与科技帮助下,他在专门机构检测出目前生理年龄仅30出头。名人效应下,“派洛维”也在大流行期间,从国内代购圈中口口相传的“时光胶囊”,成为海内外券商看好的能达到千亿规模的黑马选手。

  

  少吃延寿这一结论无疑是颠覆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试验研究多为西方学者所做,国内相关探索较少。而上文所述研究成果“派洛维”,目前在我国也仅京JD东一种渠道,千元级别的门槛并不亲民,名人学者们的防老成果并不那么容易复制。

  由于西方饮食文化与中式饮食差异较大,我国有专家指出,切不可为盲目追求一个长寿结果,而随意禁断自己的日常饮食。

  但从科学角度来说,少吃多活的结论已历经小鼠试验并成功在人身上得到证实,说明我们在认识老衰奥秘上已经行至新阶段,仍然值得欣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国民2018年平均寿命为84.2,持续高居全球第一。相对地,中国的国民预期寿命为77岁,大约排在53名左右。这意味着,我国要在寿命上赛赢全球,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者进行探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