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强整理:60篇南师大广电导师论文包直接送!

  作为性价比超高的211院校,南京师范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在考研中要想得高分,并非仅背诵参考书上的基础知识就可以,而是要关注行业热点,整理热点专题,才有希望高分上岸!

  为了帮助大家节省时间,铎铎整理了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导师和讲师,大家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热点来预测今年的考题。同时,铎铎也为大家准备了60篇导师优质论文,文末可查看领取方法哦!

  广电专业老师介绍

  广播电视系下设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两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门类下的新闻传播学类和艺术学门类下的戏剧与影视学类。2002年,获准设立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2014年,获准设立广播电视(MFA)专业硕士点。202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

  广播电视系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

  刘永昶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5年8月出生,上海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系主任。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江苏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博士(2007),2009-201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影视方向)工作。2001年起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现并入国防大学)任教,被评为军队“群星锻造”工程培养人才。2017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 。2019至2020年挂职任新华日报社文化部副主任。

  出版专著《20世纪30年代视觉媒介研究》(2015);主编《新媒体概论》(2014)、《中国百年女性人物辞典》(新闻出版卷,2020)《中国战地记者的口述新闻史》(2016)、《军队应对媒体指南》(2012)、《融合新闻传播实务》(第二,2017)、《广播电视栏目案例精选》(第二,2013)、《视听节目形态解析》(第二,2018)、《影视艺术概论》(第二,2008)《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二,2007)等编著或教材。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人民论坛》《中国电视》《电影艺术》《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或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邹举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生,江苏兴化人。新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7)、美国雪城大学访问学者(2019)。

  研究方向

  互联网治理

  媒介法规与伦理

  广播电视研究

  代表成果

  《电视内容产业的版权战略》(2015)

  《电视深度报道》(2017)

  《电视新闻采编教程》(2009)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版权制度与版权经济的关联分析》《论新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微博版权冲突及其治理》《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编辑工作的变革》《版权:电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等

  卜新章 教授、硕士生导师

  新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播电视系教师,省级传媒实验中心主任,兼任江苏高校摄影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影像创作与传播、媒介融合传播

  主授课程

  摄影基础、广告摄影、影视摄影、影视编辑、图像传播研究、图像审美等。

  出版著作

  《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以<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为例》(澳大利亚荷马出版社,2020年)

  《新编摄影基础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数码摄影暗房宝典》(福建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数码摄影必备手册》(福建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数码黑白影像技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摄影实战技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现代新闻摄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主要论文

  纪实摄影:承载厚重的人文、历史、社会价值,光明日报,2019.12.22,第11版

  全媒体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11

  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博弈,当代传播,2018.6

  VR虚拟现实影像的视觉特征探析,编辑学刊,2018.3

  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建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

  媒体融合时代移动互联网特征探析,编辑学刊,2016.6

  张晓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年3月生,江苏江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副会长、党报党刊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科教影视协会理事长、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协同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先后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代表成果

  《中国新闻法制通史·港澳台卷》(2015)《新闻职业精神论纲》(2011)《电视新闻策划》(主编,2010,“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媒协同发展论》(合著,2006)《解构电视:电视传播学新论》(2006)《当代电视编辑教程》(2007、2010,“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2001)

  研究方向

  新闻传播史论

  广播电视研究

  庄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鼓楼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计划”访问学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社科优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十佳”。主持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省级精品课程《媒介与社会》。

  科研论著方面,出版专著《流动儿童与媒介:移民融合中的传播与社会化问题》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报》等转载及引用。

  唐团结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开封人,广播电视系教师。硕士师承南京大学文学院严杰教授,程(千帆)周(勋初)学派再传弟子,博士师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教授。现任江苏省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团体照拍摄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摄影文化产业与图片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委统战部留学欧美同学联谊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组委员、南京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组委员、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河南省秘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

  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影视理论与实务

  新闻摄影理论与实务

  讲授课程

  世界影视史、世界摄影史、照片传播、新闻摄影专业英语、广告摄影、艺术概论、摄影基础、苏珊·桑塔格《论摄影》精读指导、新闻摄影专题研究。

  著作

  1.专著《世界摄影发展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被全国多所高校用作教材,2013年10月再版。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有11篇文章摘自本书;

  2.合著《影视摄影技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版。

  论文

  1.《数字照片的管理与利用方法》;

  2.《数码时代新闻单位照片档案的管理》;

  3.《摄影:中学美术教育的有效引入》;

  4.《江苏省摄影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5.《我国当代青少年摄影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实践路径探析》;

  6.《江苏省大学生摄影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7.《从再现自然到反思自然:风光摄影的层次和社会功能》;

  8.《从诗情画意到情动影生:摄影诗词的流变、创作与鉴赏》;

  9.《中国当代画意摄影的定位与突破》;

  10.《影像之疆:网络照片传播的局限及其应对》;

  11.《一颦一笑总关情:人像摄影的功能、拍摄与鉴赏》;

  12.《公文传播与农民政治素质的培养》;

  13.《公文传播的规定性与非规定性》;

  14.《彭雪枫新闻思想初探》;

  15.《〈拂晓报〉:在彭雪枫将军的扶掖下茁壮成长》;

  16.《在高校开展新闻秘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7.《上官婉儿的秘书生涯》;

  18.《上官婉儿与陈子昂之死》;

  19.《上官婉儿生平考述》;

  20.《太平辞藻盛,长愿纪鸿休——上官婉儿的文学活动》;

  21.《计算机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22.《新世纪消防工作发展趋势》(合著)。

  尤红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1998)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毕业,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15)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工作,担任节目制片人、杂志主编、融媒体项目负责人等(1998—2020)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教师

  研究方向

  传播与社会研究

  广播电视与媒介融合研究

  新闻从业人员研究

  代表成果

  专著:

  《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2016)

  论文:

  《VR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现代传播》(2020)

  《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与省思》,《当代传播》(2020)

  《媒体融合智能化演进中的算法权力与风险防范》,《南京社会科学》(2019)

  《突发事件报道中传媒的角色调适》,《当代传播》(2010)

  《论电视媒体舆论引导的着力点》,《当代传播》(2009)

  毕磊菁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4年7月1日出生,江苏无锡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播电视系教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会员。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1993-1997)、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 (1997-2000),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5-2011),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10月起在江苏广电总台网络电视台挂职锻炼,任网络台副总监。

  代表成果

  《影视评论初探》(2006)

  《广播影视文艺知识》(编著,2007)

  《艺术知识与文学常识》(编著,2009)

  其他论文:《亲切的新面孔——从央视三套<星光大道>看综艺类节目新走向》《从杨振宁翁帆婚恋事件看娱乐化新闻的扩张与泛滥趋势》《<魔戒>:一部关于人类世界的寓言》,《电影文学》等

  研究方向

  影视美学理论

  影视文学创作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陈晓 艺术学博士,副教授

  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系教师。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2017-201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

  研究方向

  中国电影、电影理论、跨文化与跨媒介研究。

  代表性学术成果

  《影像流域: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商业电影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1年12月。

  《加速理论视域下的“倍速播放”及其影像传播机制》,《当代电影》2021年第3期。

  《从“航空救国”到空中想象:1930年代中国航空电影发展始末》,《南大戏剧论丛》2021年第2辑。

  《故事的地方化:江苏电影的概念、历史与媒介实践》,《2020江苏青年文艺评论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8月。

  《身体景观:中国早期电影的“肉感”观念及其影像实践(1927-1937年)》,《电影评介》2020年第4期。

  《<青春变形记>:红色隐喻、少女成长史与唐人街叙事》,《戏剧与影视评论》2022年第2期

  那长春 硕士生导师

  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视编导创作以及电视传媒产业、大型文化活动项目等策划工作,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文化与社会发展、电视节目模式与产业竞争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导演作品《崛起》(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走进三江源》(纪录片)、《中国江苏》(奥运版文化形象外宣片)、《金秋竹门业》(电视广告片)、《激情?未来》(大型电视晚会)等30余部集电视作品。

  学术成果

  《丢失与断裂——新生代电影对当下生活的主题指认》、《电视文化实践中的英雄主义品格》、《城市民生电视新闻浮出水面》、《从时效到时机:民生新闻创新时间概念》、《市民社会:地方电视“新闻立台”之本》、《跃进与坚守:民生新闻在新一轮发展中的两大命题》、《旅游资本的空间生产》等二十余篇;专著《电视新闻编辑:原理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

  电视编导创作研究

  电视节目形态

  影像叙事研究

  教授课程

  本科生:

  《影视赏析》

  《电视摄像与编辑》

  《电视编辑艺术》

  《电视文化学》

  《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综合训练》

  硕士研究生: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胡颖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播电视系教师。200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之后获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新闻学博士学位。

  代表成果

  专著:《协同演进与互为调适——我国互联网上的网民表达与政府治理(1994-2015)》(2019)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2010)

  论文:《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的法律规制与保护》《现状、困境与出路:中国互联网话语规制的立法研究》《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研究》《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技术与法律的博弈——网络空间治理之道探究》《话语与权力——我国互联网上的话语实践研究》等。

  研究方向

  媒介法规与伦理

  传播理论与实务

  广播电视学

  游晓光 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理论及历史方向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研究、中外影视交流。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张欣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广播电视系教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曾挂职浙江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中国电视?纪录》主笔。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2-2013春季学期教学优秀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论文类优秀奖、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星光电视文艺优秀评论三等奖。

  代表成果

  《跨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主体性研究》(2015,独著)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2014,副主编)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副主编)

  其他论文: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伦理困境——基于新世纪以来三部作品中空间关系的探讨》,《中国电视》2018年第11期。

  《从“故宫”题材作品看纪录片叙事的空间转型》,《中国电视》2018年第2期。

  《近年来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分析》,《中国电视》2015年第10期。

  《创意?传播?真实本位:微时代纪实影像的想法与做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5期。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走向与传播策略》,《中国电视》2014年第2期。

  《“作者”还是“导演”?——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性之思》,《南方文坛》2014年第1期。

  《纪录片音乐的作用与审美价值探析》,《中国电视》2013年第10期。

  《电视纪录片题材公告制度透析》,《中国电视?纪录》2013年第4期。

  《触摸纪录片走出去的“门把手”——“方案预售”机制描述》,《中国电视?纪录》2010年第6期。

  《国庆纪录片:一个国家的影像礼赞》,《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第10期。

  研究方向

  纪录片研究

  电视理论

  中外影视比较

  王颖梓 博士

  博士,广播电视系讲师;英国拉夫堡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博士、硕士,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学士,欧洲传播研究与教育学会(ECREA)会员。

  科研情况

  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电视剧主题创作与叙事策略研究(1992-2022)”;

  参与英国拉夫堡大学传播与文化研究中心(CRCC)“2019英国大选媒体报道分析”项目。

  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政治传播、媒介历史、影视文化研究

  代表成果

  Wang, Y.& Klein, T. (2021). Representing the Victorious Past: Chinese Revolutionary TV drama between Propaganda and Marketization,Media, Culture & Society,44(1): 105-120. [SSCI]

  Wang, Y. & Mihelj, S. (2019). A Socialist Superwoman for the New Era: Chinese Television and the Changing Ideals of Femininity.Feminist Media Histories, 5(3): 36-59. [ESCI]

  Wang, Y. (2017). Prime-Time Chinese TV Dramas in the Era of Entertainment: Key Trends from 1992 to 2015. Paper presented atUK-China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Norwich, UK.

  王颖梓.跳脱秩序——从《跳出我天地》看现代文化的矛盾[J].电影评介,2011(17):55-57.

  论文包福利

  导师论文是考研学子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导师论文可以传递一下几个信息:第一,该学校广电专业核心的研究方向;第二,真题可能会偏向的重点和考点;第三,导师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可以帮助自己上岸后根据个人研究兴趣选择导师。此外,阅读导师论文,可以帮助你的表达更加学术化,在后期答题中提升写作的专业性。

  铎铎为大家准备了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导师及讲师的论文,帮助大家提前提前熟悉研究内容,为接下来更深入的理论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