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很少看到汉语
但是英语从汉语中借鉴的词汇却又如此之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崛起有点晚
排除了拼写问题、文化差异、英语的包容性等等原因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思索,竟然发现,如果说英语中的汉语词汇为何如此罕见,其原因似乎简单地有些难以置信,那就是——中国崛起的有点晚。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在英语的词汇中,日语的元素是相当丰富的,比如柔道(judo)、haiku(俳句)、kabuki(歌舞妓)、sushi(寿司)等等,都是日本语中的常用词汇。甚至像禅(zen)、豆腐(tofu)这种源于汉语的词汇,也是通过日语被吸收进了英语的词汇系统。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因为英语国家更加偏爱日本话,而是因为日语的崛起比中国早了100多年。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自己学习西方的崛起之路。之后,日本又通过世界大战让世界再一次认识了自己,二战之后,日本大量地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从模仿到创新,从创新到超越,让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小小岛国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这一过程整整持续了将近150年。
而中国的崛起则要晚得多。在1840年之前,虽然偶尔也有外国人来到中国“交流访问”,但大多是一些个人行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使自己与世隔绝,杜绝了世界认识自己的机会。之后,虽然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但是那时的中国在侵略者眼中看来完全是一块“肥肉”,根本没有与之平等对话的机会。
直到20世纪中叶,世界通过二战才真正开始认识中国,而中国真正的崛起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看来,虽然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GDP位列全球第二的大国,但它进入整个“世界社交圈”的时间还太短,英语系统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准备接纳汉语元素。
接纳语言等于接纳文化
有人或许要问,吸收语言元素怎么会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呢?难道借词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事实上,接纳外来词汇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英语系统在接纳汉语词汇的同时,也相当于在接纳中国的文化。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往加深,英语国家的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在英语系统里,有一个汉语词汇变得非常“火”,成为了英语国家之人与中国人交往时必备的词汇,这个词就是“guanxi”(关系)。
和以陌生人社会为基础的西方契约式国家不同,中国的文化完全是建立在古代的礼教制度以及宗族制度之上的,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比西方复杂得多。“有关系好办事”在中国不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现实。
那么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请客、吃饭、送礼等方式是我们最常应用的,这也催生了中国所特有的“酒桌文化”、“送礼文化”等在外国人看来非常怪异的文化习俗。但是所谓入乡随俗,当外国人来到中国,与中国人交往后,他们才发现,在中国如果你不能适应这种“关系网”,那么你必将会寸步难行。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外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也学会了像中国人一样“拉关系”,而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也慢慢被外国人吸收了。
这说明,要把外来词汇融进自己的语言里,绝不仅仅是将这个词汇写进词典中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今天,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文化也将随着汉语闯入英语体系,融入进英语的文化系统当中。据欧洲人的精确统计,自1994年以来,来自中文的外来词占到英语中外来词总数的5%—20%,比例高于所有其他语种。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接纳进英语系统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中国文化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英语使用者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