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们最危险的人设来了,我们却很喜欢
本文来自Fashion采访手记的纽约写手黄小米——
夏天是最逃避主义的季节,无论是否依旧拥有暑假,无论是否计划旅行,起码可以在漫长的午后,喝着冰镇饮料沉浸于一本一直想看却没看的书。
重拾阅读习惯是我今年夏天给自己定下的唯一目标,目的是让自己从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中抽离一下。
但是首先,让我对阅读重拾兴趣的还是社交媒体,尤其还是以图片、视频为主的社交媒体,是自媒体网红们让我相信阅读是一件很酷的事,和穿搭、美妆一样值得分享炫耀。(瞧,多么讽刺!)
Youtube上分享书本的Youtuber
Instagram上推荐书本的网红甚至有个hashtag叫做#bookstagram
疫情下书市也得益
读书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说相当私人,但豆瓣、Goodreads等国内外阅读记录网站纷纷社交媒体化,让阅读这种古老又独立的活动因为分享变得公开。
自从疫情席卷全球,以照片和短视频的方式评论书籍的社交媒体内容蔚然成风,尤其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平台TikTok、Instagram上。
也许因为学校、公司关闭,各种线下活动取消,大家分享的内容从去了哪里玩了什么变成了在家做了什么打发时间,分享读书心得的视频和烤面包的视频一起多了起来。
年轻人关注什么,商家就会关注什么。TikTok上的#BookTok关键词成为了图书市场的救星,书市也成了因居家令而得益的产业之一。
据事后统计,短短几个月间,几秒钟的短视频内容惠及了疫情期间的英国出版业,特别是青春流行小说市场,因为受众和TikTok的主要用户重叠。
很多视频主本来追随者并不多,但因为他们讲到了某本热门书,又讲得有趣,一夜之间引来大量关注者,便很快被出版社注意到,吸纳为推广新书的大使。
国内的b站阅读up主们也在竞争中不断升级视频内容设计。其中的佼佼者会逐渐往知识博主或生活博主方向靠,不是成了私家讲坛,就是聊书的同时聊吃聊生活琐事。
很多没空阅读的人倒是有空看这些视频,阅读类视频虽然无法代替阅读本身,起码可以帮助我们更新书单,避一些雷。
认真研究起来,阅读倒并不是在网络时代才变成一种社交活动的,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民间读书俱乐部就是一例。
读书俱乐部作为近现代的产物,当然跟商业社会的成熟,图书成为商品息息相关,有组织地读闲书是一种学校之后继续以书会友的方式。
读书俱乐部从买书主要靠邮购的年代盛行到今天,欧美大小社区都有这类组织。对于想要培养阅读习惯,又不想无效社交的成年人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首先它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大家轮流指定书目,其次它提供了一种约束,为了能参与下一次的讨论,起码要读一部分。这样的民间组织可以持续终生。
电影《读书会》
最有名的公开读书俱乐部由名嘴欧普拉开办,本来只是她的电视节目《欧普拉秀》里的常设环节,现在是独立网络系列节目。
她的推荐因为备受关注而影响到了图书销量,开了明星、名人通过开办公开读书俱乐部与粉丝互动(建立有文化人设)的先河。
和分享读书心得为主的传统读书俱乐部不同,新一代明星所办的网络读书俱乐部最大的功能可能是推广阅读这个行为本身。
在出版业挣扎的年代,大众不管读什么书,读的不管是纸本还是电子书,都比不读书好。
模特“肯豆”
女星瑞茜·威瑟斯彭的书友会已经发展到和欧普拉不相上下的规模,她在购买小说版权制作影视剧之余,也顺便发展读书俱乐部的规模,现在又是和品牌合作又是卖周边商品。
演员艾玛·罗伯茨、和模特Kaia Gerber的网络书友会是在社交媒体上持续时间较久的例子。她们利用名人之便,经常能请到作者本人参与讨论,粉丝们也有机会听到她们的见解,了解她们的品味。
最近歌手杜娃·黎帕也加入了书友会主持人的行列,和前两位一样,她肩负着发展年轻读者的使命。
至于慕名而来的是真的相信她们的品味,还是为了来看她们本人就不用深究了。
可想而知,热爱读书这个人设并不能能带来多少经济价值,远远低于她们在社交媒体上发一张穿着品牌植入衣饰的照片,也因此更让人相信她们是真心爱读书。
Kaia Gerber就说过,做模特等待的时间很多,不读书要干嘛。(真是让空余时间用于滑手机的人自愧不如!)
视频会议成为常态之后,名人家书柜也成了暴露审美的窗口,“书柜侦探”们乐此不疲地根据书脊来猜测书名,或者怀疑是否成套买来只为装饰墙面。
书呆子很少会成为偶像,但名人如果爱书则会加分。
影星凯特·布兰切特
英王查尔斯
演员张静初不算顶流偶像,但她因为分享爱书,以及关于书的纪录片受到很多路人关注,因为她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最危险的明星人设
但知识分子的人设对明星来说,也是最危险的人设,不像“吃货”人设,“沙雕”人设,或者“恩爱夫妻”的人设,不那么容易被揭穿,知识分子——或者说学霸人设,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坍塌。
明星张哲瀚曾经在某一年的微博之夜上被问到,“都说你特别喜欢看书,能不能推荐一下最近在看什么?”
结果张哲瀚迟疑半天,盯着台下的工作人员,最后尴尬地笑笑说,“还是不要说书名了,有机会我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演员靳东身上,在人民大学对谈的时候,被问到“饱读诗书”的他最近在读什么书时,他连一本书名都没能说上来……
但也真的有明星爱读书,我们又要Cue到咱们喜欢的“四字弟弟”易烊千玺了。他很坦诚地跟GQ分享说,读书其实是为了“寻找一种答案”。
“有一天我不再转来转去工作的时候,我能做些什么,我想找找这些。”
他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也读王小波、余秋雨的文集,英国作家奈吉尔·巴利 的人类学笔记《天真的人类学家》,也读美学的书籍如《美的历程》,还有田耳的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
他曾经在instagram上分享过班宇的短篇小说集《冬泳》,直接导致《冬泳》成为当年读书市场的黑马热销书籍,出乎编辑的意料。
其他真爱读书、被周围人认证过的明星还包括爱读历史和文学的陈道明,他说过“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我又不买飞机大炮、航空母舰,人活着是靠内心世界去支撑的,而不是靠穷奢极欲去获取快乐。”
还有在香港开设了20年专栏的影帝梁家辉,四次奔赴美国和侦探小说家探讨角色的梁朝伟……
说起来,虽然明星人设是最高危的人设,但这也确实是最加分的人设之一。
就算我们看到路人手捧书本时,也会下意识地认定他们有一颗丰盛的内心,Instagram上的长青账号“帅哥读书”就针对这种心理应运而生,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读书的帅哥被排除在外。
这里除了有各地公开读书的无名帅哥,偶然还会出现名人。
演员佩德罗·帕斯卡
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明明书的种类就和人一样多种多样,但我们仍旧把书籍跟安静的文艺气息联系在一起。
其实阅读者通过书逃离了现实,也许在多径的森林迷路,也许在未知的海域除妖,也许钻进古人的思想里努力找出解决今日谜题的钥匙,很多读者的内心其实是波澜起伏的。
不过在旁观者眼里,读书人总归文静又内敛。
英国小清新服饰品牌Toast就很好地利用了这种集体联想,他们的线上杂志有图书专区,也时常采访作家,虽然请他们穿上自家服装,但这种宣传显得相当低调,又符合品牌本身的气质。
小时候写作文时常不过脑子地套用句式“某某是把双刃剑”,长大后发现,几乎所有人类发明的事物,还都是双刃剑。
社交媒体让人在攀比中产生焦虑,但也会意外让人重拾对阅读的兴趣。希望阅读相关的内容能继续增多,让更多人体验这种随时逃离现实的古老法门。
话不多说,这就把那本疫情刚开始时就开始看的加缪的《鼠疫》看完,然后才能到社交媒体上分享心得。:)
Fashion采访手记
时尚资讯和评论
原创大号
内容同步多平台发布在
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尚资讯和评论自媒体之一
单篇阅读量在全平台有5w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