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交育种普遍存在,但是动物回交存在吗?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吗?

  原标题:杂交育种普遍存在,但是动物回交存在吗?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吗?

  大家都听说过“杂交育种”,因为有“杂交水稻”提高亩产量,以及“抗逆性”,这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干预物种在基因上的交流,达到我们需求的目的。简单来理解就是把物种A的优点和物种B的优点结合起来,得到更加具有生存优势的个体,或者说它们后代的性状更加有利于人类。

  但很少有人听说过“回交”,一般来讲“回交育种”主要应用于植物,而不在动物身上应用,尤其是高级动物,这涉及到了伦理道德的问题,并且也属于近亲繁殖的一种,有一定的危害性。

  植物的“回交”育种很简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棉花A具有所有的优良性状,例如籽粒饱满、亩产量高等等,但是唯独不抗虫病,每年经历虫灾都会造成一定的减产。而棉花B只有没有任何优良的性状,是被淘汰的类别,但是棉花B具有抗虫性。

  现在育种专家想要把棉花B的这种性状转移到棉花A上,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回交育种”的方式了。

  首先让棉花A和棉花B进行杂交,得到第一代F1,之后让F1与与亲代棉花A进行杂交得到F2,就按照这样的规律得到子代就去与亲本进行杂交,当这样的流程重复很多遍的时候,最终得到的个体就集合了棉花A和棉花B的所有优良性状。最后最好还要进行一次自交,筛选出纯合子,就得到了很好的经济作物。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子代需要不断地与亲本之一(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如果把这个育种过程放到动物的群体中,就涉及到了很多问题,因为有近亲繁殖的危险存在并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物种会尽量的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例如非洲狮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在一个狮群中有1-2个雄狮,7-8头雌狮,剩下的是一些小狮子。当狮群中小雄狮再长大2-3岁的时候就会被狮王赶出狮群去流浪,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也是回交的发生。

  而小雌狮一般情况都可以留守在狮群中,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可能会发生“回交”现象,也就是小雌狮和狮王之间的交配。但是在进化过程中狮子巧妙的躲开了这个尴尬时刻,因为在一个狮群中一个狮王最多可能也就当个三年左右,之后就会被其他流浪雄狮所替代。这个过程完美的避开了狮子回交对发生,这对于整个物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在一些实验中小白鼠作为主要对象,为了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有的时候会尝试让它们进行回交,这样可以快速的积累性状。当然低等没有思维意识的动物,可能并不会有明显的伦理道德问题。

  现在的一些畜牧业或者宠物犬领域都有“回交”的应用,但是这个过程本质上来讲就是近亲繁殖,有非常大的危害性,更容易让隐性致病基因得以表达出来。例如现在一些纯种狗,大部分都是近亲繁殖得到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内部的先天缺陷,而这些都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

  回交的利用主要是用作“育种”,但也存在近亲繁殖和伦理道德的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