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教学设计之列夫·托尔斯泰

  8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文中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2.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课时计划】

  #教学课件设计#

  2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一:

  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导入二: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马克·吐温)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背景链接: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3、文体知识:传记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也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无论如何,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从创作方法上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4、基础积累

  

  5、自由读课文,说说托尔斯泰给你的总体印象,并理清文章层次。

  【点拨】 一、 刻画外貌特征 (1-5)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二、 描写不凡眼睛 (6-9) 揭示不凡的精神世界

  6、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一)朗诵课文,体会细致的外貌刻画。

  1、阅读1-5自然段归纳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

  【点拨】①托尔斯泰须发特点——浓密

  ②托尔斯泰面部轮廓——平庸

  ③托尔斯泰面部表情——阴沉

  ④托尔斯泰长相特点——平常

  ⑤托尔斯泰的外貌与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小结:外貌平庸普通

  2、阅读6-9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点拨】⑥犀利的目光

  ⑦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⑧眼睛的威力巨大

  ⑨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

  小结:目光犀利深邃

  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点拨】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做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光的犀利深邃有洞察力,表达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相互衬托(先抑后扬),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眼睛包括精神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二)、找出描写外貌的句子,体会比喻夸张的作用。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点拨】比喻、夸张:再次突出托尔斯泰胡须浓密的特点。

  2、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点拨】比喻:用粗制滥造的小屋比喻脸部轮廓,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脸孔的粗劣。

  3、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点拨】比喻、夸张:从局部分别描写了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既幽默又诙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4、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点拨】比喻、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5、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点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三)理解文中评论句,体会人物的精神

  1.如何理解“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句话?

  【点拨】这句话中暗含的意思是托尔斯泰的脸庞实际上是“传播智慧的庙堂”,只是表面上看不出。这句话明贬实褒,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庸,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

  2.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几句话的含义?

  【点拨】把晚年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比作“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巨大改变。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腐朽的阶级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段肖像描写是对应托尔斯泰晚年的这一变化而写的。

  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点拨】引用了高尔基的话,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可以观察世相,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

  4.如何理解“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

  【点拨】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四、深入研读,探究写法

  【点拨】1.欲扬先抑。

  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作者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特征。但联系全文可知,写他外貌的平庸、粗陋,其实正是为了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起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先抑后扬,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巧用比喻和夸张刻画人物外貌

  作者在刻画托尔斯泰的肖像时,运用了大量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一句,运用形象的比喻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又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运用巧妙的夸张,突出了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更有力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喻和夸张的运用,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使读者回味无穷。

  五、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要求安排合理,抑与扬之间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