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我们和大东软的18个故事(上)

  

  十八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成熟、独立与青春。

  十八岁,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意味着成长、发展与稳健。

  十八岁,对于所有大东软师生来说,更是一种心态:永远年轻、永葆创业激情、永远充满梦想、永远热泪盈眶。细数其中故事,依旧回味悠长……

  ?

  01

  李艳玲

  

  2004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信息管理系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副主任

  “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充满好奇和新鲜”

  2002年,我跟家人一起来大连玩,被大连的美景所吸引,心中一直埋藏着对这座美丽滨城的向往。2003年,我看到大东软招聘老师的信息,2004年终于有机会来到大连,走进大东软,成为了一名老师。当时对大东软的印象是环境太美了。比外在更具吸引力的是这里的特色办学理念和深植人心的创新基因。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充满好奇和新鲜。能来到大东软是我最大的幸运,感恩遇见的一切,我会好好珍惜。

  感慨岁月流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在东软度过了14个春秋。在这些年中亲身经历了大东软的阶段式飞跃发展,完成了学校每一步的华丽蜕变。对于个人来说,这些年也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愿望,比如2006年接受了SAP公司的培训,并取得了SAP PA认证的顾问资格,2007年有幸外派到海尔做SAP实施项目。2010年攻读博士,2014年毕业,2018年职称晋升为教授。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大舞台,每一次的进步离不开东软学院的培养,只有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才能顺势而为。

  在这些年的个人成长中,每一次尝试和挑战都遵从自己的内心。2010年,我读博时,身边好多人都劝我,这么大年纪了,读博有什么用。我当时的想法就是特别想去尝试,内心有个声音在说,该提升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了,要明确自己的主研方向,并在此方向精耕细作。事实证明这是为人师者提升科研水平的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当一名老师,为学生的每个创意而感动,为每个阶段性的进步而欣慰,为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时候而感到自豪,为每一次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而欢心鼓舞,这个过程让人乐在其中,也让为人师者的价值感倍增。

  02

  Daniel

  

  2016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英语系教师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

  Everyone, at some point or another, is thrilled to discover either a talent for doing something or a fascination in how something is done. It took an observant teacher to make me aware of a latent speaking and writing talent awaiting to be developed and natured. She was the catalyst in setting me on a path for my love and dedication towards an educational and communication journey that culminated in an extraordinary teaching and coaching experience at 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DNUI). I am honou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DNUI.

  With the declared 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Philosophy at DNUI I leaped to the opportunity in coaching students experiential learning activities in facilitating them to use their own vivid experience to bridge from what they already know to the new material I had to offer them, in terms of both content and skills. Thus insuring that my teaching is not to be seen only to “instruct” the pre-scribed syllabi, but to be part of expediting a productive, well balanced citizen to take her/his place and role in the greater society.

  In ensuring verifiable outcomes I am of the opinion that being an excellent teacher means more than 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an effective lecture or being able to foster thought-provoking classroom discussions, it extends beyond the classroom; I take a sincere interest in students in making an effort to get to know them on a personal level.

  In developing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I have notice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work ethic and increase confidence in their ability to learn and to apply. I found informal interactions conducive to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such as inviting students to an informal meal preparation activity; inviting students that excelled an opportunity to have lunch with me at the teachers canteen; to have impromptu conversations on and off campus and execute excursions in and around Dalian.

  Teaching at DNUI since 2016 enriched my life… changed my life. It is a privilege to both support and bear witness to my students’ dedication, drive, and empathy — not to mention their sense of humour. They are talented, resilient, and every other superlative in the book.

  Only recently, while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annual Public Speaking Contest at a serious moment, (in engaging with your audience) one student’s electric toothbrush went on a loud singing mode indicating perhaps it’s time for tooth brushing. It lifted the spirit immediately especially to underscore audience participation.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be called Teacher…Daniel…by the English Department, my Chinese Colleagues …my foreign colleagues, from the UK, Canada, Japan and Russia. I have never in all my teaching and training endeavours met such diligence and urgency towards accomplishment in Pursuit of Excellence!

  I affectionately refer to my tenure here as becoming an adopted “Chinese-foreigner”.

  03

  申华

  

  2002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电子工程系主任

  “在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情怀”

  2002年4月15日,我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我的大学叫东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连分院。

  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1321,在一位有定力的校长带领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群年轻人,开始践行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大学理想,那年我28岁。

  2004年,产学合作、定制班,东软IT职业人才培养开始形成特色,我的大学更名为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那一年我30岁,讲师,还有——我结婚了。

  2008年,3+1,实训,项目教学,东软IT应用型人才培养再升级,我的大学更名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那一年我34岁,儿子2岁了。

  2009年,TOPCARES-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东软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始有了自己的品牌,那一年我35岁,副教授。

  2014年,构建柔性学习体系,建设有特色高水平IT应用技术大学,东软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始接轨国际工程教育,那一年我40岁,教授。

  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6年,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7年,辽宁省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每一步都走的很稳健!

  2002年,28岁的我,心里想的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2017年,43岁的我,心里想的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才是构成我人生平衡的支点。15年间,我亲历了东软的进步,东软也见证着我的成长。

  谁不曾年少轻狂过,但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我想走出自己的路。这条路走着虽略显平淡,但走着走着,就有了自己的情怀。

  04

  骆伟

  

  2006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软件工程系教师,分工会主席

  “最美好的华年莫过于相伴成长”

  我是2006年4月来咱们学校工作的。在我读研二的时候,和我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姐就应聘来到了大东软当老师,还给我们发了照片。大东软美丽的校园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我就业时的第一选择。

  来大东软那年我26岁,今年38岁。可以说,我最美好的12年都是在大东软度过的。同样,我也见证了大东软的成长。从CDIO教学理念到OBE改革、学生从网络本科到统招二本、从纸质版签字的流程到OA在线系统、从台式机授课到笔记本电脑……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变化实际上都凝聚着所有东软师生的努力。

  我上的第一门课是Java语言程序设计,学生是2004级网络本科。人生中第一次授课,刚开始会紧张,语速也略快,甚至不敢和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但学生们对我很包容,班主任王继成老师也时常鼓励我,再加上经常去听教研室主任张冬青老师的课,慢慢地我授课更有条理,主动地与学生了解听课效果,建立了满满的自信心。后来,我还获得了首届课堂教学十佳教师的称号和两次学校优秀教师称号。现在,我经常会和新入职的老师聊聊上课心得,在他们的身上,我又找到了刚入职时我的模样。

  十八岁的大东软让我联想到是青春、绿色和笑容。我愿用我下一个12年,陪伴大东软成长。

  05

  宋英

  

  2001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基础教学部副部长

  “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十七年”

  “这里山海壮阔,这里草木芬芳,每一块砖石,铭刻大学理想”。美妙的语言,悦耳的歌声中饱含着对奋斗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激情,每听一次校歌,我的内心就震撼一次。2001年7月12日,我有幸成为东软奋斗者中的一员。

  在东软的十七年,我有幸见证了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见证了她的发展与飞跃的光辉历程。从2004年全日制本科教育,到200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再到2018年顺利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十七年来,我感受到大东软超强的战斗力和拼搏精神,感受着大东软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十七年前的体育课,在天桥、在大台阶、在马路上练习走跑跳投,今天在宽敞明亮的体育馆里打球练武;十七年前的运动会,在黄土飞扬的操场上(白灰画的跑道,3个月后还清晰可见),今天在绿草茵茵的塑胶场地上;在这里,我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在这里,我获得了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奋斗和拼搏的价值。

  2018年,大东软十八岁,正青春年少;我的孩子与大东软同龄,也已长大成人。这十八年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八年。大东软还很年轻,但她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行动的勇气。“在这里,我们永远青春飞扬。我们刚起航,梦想在路上。”我相信大东软会越来越好!我也希望继续和大东软的同仁一起,用奋斗开创大东软更加美好的明天!

  十八岁是梦的年华,是人生春天的开始。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大东软已经逐步褪去青涩稚嫩,越来越成熟稳健,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大东软的办学理念和优势日益突出,各项事业都取得突破性进展,收获硕果累累,相信大东软的未来更具竞争力,由内而外散发着更加独特的魅力!

  06

  韩晓平

  

  2003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商务管理系分团委书记

  “大东软的创业精神时刻感染着我”

  我是2003年2月来到学校的。刚开始,我只是一名实习生,东软人的创业者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坚定了我要留在这里的决心。也是自那时起,从三个人、两间半教室,到东软集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创业历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感染着我。转眼15年过去了,大东软的创新、变革与发展,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我们的热爱、敬业与坚守,也在成就着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东软。

  十八年前,这里了无人烟,领导精英绘蓝图;十八年后,这里名师荟萃,万千学子续华章。十八年间,我深切地感受着学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师生携手努力,共同促成大东软在国家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中快速成长为一颗璀璨之星。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我从一个年轻人转变为一个拥有了年轻心态的人,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蜕变为痴迷于这一事业的人。我们的存在因学生的梦想实现而意义非凡。每当此时,我为自己的早出晚归与之为伴的诸多美好经历深感幸运和幸福,这种体验是我人生最大之所得。

  难忘“非典”时与学生朝夕相处,难忘毕业时与学生依依相望,难忘每次活动中与学生共荣共建……这些都珍藏在记忆之中并激励着我做更强的师者,做学生梦想的领航人。期待自己在年老之时仍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精神矍铄,永远狂热地为梦想奋斗。

  十八年中,我们在行进之中不忘初心、不畏风雨,在这条人烟稀少的路上感知、收获。今年,大东软十八岁了。青春的我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熟的我们,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与学校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这一信念,我们会怀揣并永远践行。祝福我们的大东软十八岁快乐!

  07

  柳丹

  

  2006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数字艺术系分团委书记

  “十二年对大东软的爱有增无减”

  2006年5月15日,我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至今已有十二余载。

  还记得刚来学校面试的时候,古堡式的建筑风格、美丽的校园绿化、干净整洁的办公空间让我第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入职后,领导们对我的关爱和指导,同事们对我的友爱和帮助,学生们对我的热爱和支持,让我带着这些满满的爱一直工作到了今天,且有增无减。

  回想这十多年,大东软一直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也越变越好。2006年建成的三期体育场目前已经是学生们的运动天地;A1教学楼旁的土操场现在盖起了体育馆;当时学校道路两旁没有我高的小树现在已经长成了繁茂的大树;当时的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现如今也更名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并且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学校;数字艺术系由当初的艺术设计(电脑动画方向)1个专业,增设到现在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5个专业;学生人数也由最初的150人扩展到今天的2000多人;那时3个人的素质教师办公室现如今已有8人;办公电脑“大脑袋”也换成了轻巧便携的笔记本……

  十二余载,我将我的青春献给了大东软,大东软也给了我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我感谢大东软给我的一切,感恩我能与大东软共成长!

  青春不是季节,青春不是时间,青春不是片断,青春是人生得以沉淀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在大东软18岁生日之际,祝大东软越办越好!也期望我的学生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08

  曲刚

  

  2013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日语系分团委书记

  “在这里重回我的十八岁”

  我于2013年年底进入大东软,由于自身专业是日语,因此最初开始从事了校内出国留学培训中心日本业务部的相关工作,随后进入了日语系担任辅导员和团委书记的工作。

  入职五载,我完成了从“大叔”到“宝宝”的华丽蜕变(笑)。从带新生时耍酷的“曲教授”到现在带学生会时卖萌的“曲宝宝”。改变的是自己的年龄和容颜。不变的是自己那份难能可贵的童心未泯。五年中,和所有的东软人一起在评建中奋斗过,和所有的东软人一起为总理来访自豪过,也带着自己的学生会和网营团队为系部建设努力过。在这所充满活力、常变常新的大学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依然年轻,这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18岁,一个黄金时代。很幸运在这里重新回到了我的“18岁”。这是我最好的年龄,此刻就是最好的自己。很感激在这里我依然能够保持青春,单纯快乐地做童心未泯的自己。希望我爱的这所校园永葆青春,永葆活力。相识于此,四五年时光,心中永记。千里之外,未曾离开,东软同我,成长与共。一路有你,意气飞扬,最初的梦想,坚定守望。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一句,在这里,本宝宝永远青春飞扬!

  09

  杨琳

  

  2016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师

  “大东软是我的第一选择”

  我是2016年毕业来的东软。也是很巧,我清明节来看男朋友,正好接到电话让我来面试。这是我在大连找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我选择来这的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是春天,学校的花开得正美,建筑也很有特色,加上大东软名声在外,想都没想就来这了。

  这两年,从懵懵懂懂到略有经验,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现在做学生工作有了自己有效的方式方法。印象很深的还是学生的热情和单纯,比如我从英语系调来高职学院时,很多学生给我写信;比如学生懂事了、成长了,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时候,这些都很让人动情。

  今年,大东软十八岁了。作为一名素质教师,我想借用北大校刊新年寄语:我们企盼这所校园能哺育出这样一群学子,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直者不偏激,每个人都是尽责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

  10

  陈思琪

  

  2015年入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现任俄语系俄语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副主任

  “大东软的DNA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做老师的初心很纯粹,希望有可能将自身所学学以致用,希望有机会将语言的魅力更诗意些地与人分享。学校有这样纯净的沃土与情怀。校园里青春的气息让人欢愉,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让人满足,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让人幸福。大东软,让我这份略显奢侈的梦想得以成真。

  初为人师的第三年,渐渐褪去了新人的青涩懵懂,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充盈。面对改变,选择适应和接受;面对新事物,学会思考和分辨,蜕变的背后是陪伴、是经历、是成长。大东软教会我不断突破自我才是生存之道,前辈们让我懂得,教学相长、自我的提升发生在每时每刻,要只争朝夕。

  师者若水,润物无声。作为教师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我最可爱的孩子们。那些单纯美好的灵魂、那些真挚暖心的小确幸,让我有不竭的能量去奋斗、去克服、去选择,在坚持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成长。

  大东软是创梦的地方,十八载风雨兼程,大东软创造了太多奇迹,完成了太多不可能。但东软人从不满足,大东软的DNA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选择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就要不断砥砺创新,不断扬帆再启程。

  ?

  未完待续……

  这里还有学子梦想,敬请期待《十八年,我们和大东软的18个故事(下)》

  党委宣传部/品牌发展部

  为十八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