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被这部印度电影吓到了!尺度大,隐喻深,故事邪
原标题:被这部印度电影吓到了!尺度大,隐喻深,故事邪
这部印度电影绝对和你之前看到的所有印度片都风格迥异。没有正能量的教育、猜不到结尾的悬疑,或者最近流行的史诗大片。这是一部披着恐怖外衣的人性寓言——《塔巴德》(Tumbbad)绝对是印度电影的一朵妖艳之花。《塔巴德》成本不到500万人民币,但前前后后拍摄了6年时间。其实,电影从2012年就拍了几段,但导演拉希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它必须是印度前所未有的”。为了营造神秘恐怖的氛围,打磨细节,剧组为了等一场“乌云压境”的大雨不惜花费数天时间。为了突出真实感,真假可信度,剧组花了3周时间搭建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小镇。
他们还从各种古玩店里淘来武平,片中的老式汽车、自行车、部分家具都是真的。剧组死磕史料,不光道具上极为考究,连每位演员从头到脚,都是照着半个世纪前的真实照片进行复原。在有限的预算内,死抓细节,剧组的细致雕刻,为影片带来了良好的氛围营造,高品质的布景,浓郁的末日感。《塔巴德》成为第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周(Critics'week)上映的印度电影。展影结束后,现场观众多用“震惊(Shocked)”来形容它。电影节之后,片方果断的放出了预告片,结果外观观众直接炸了。在油管上的浏览量已经超过2000万。豆瓣目前评分7.4,
IMDb8.4,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9%。《塔巴德》已成为印度今年最大的黑马之作。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凡人在女神子宫里淘金的诡异经历。为了讲述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影片分为了三段,前后贯穿了三代人,混合了神话、宗教、政治和历史,寓言性的表现了人类深陷欲望时的贪婪。《塔巴德》表征了“欲望,吃人”的恐怖过程。片头即用甘地的话点名了这一主题:地球可以满足人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的欲望。1918年,少年时代的Vinayak无法忍受自己的母亲从当当地破落大户人家的情妇,他沉迷于塔巴德的传说,大宅里藏有数不尽的金币。
他和母亲负责喂养大户主人的母亲,一个受到诅咒的不死之人,虽然不死,但终生被饥饿困扰。Vinayak从她口中得知了金币的秘密。可主人死亡,母亲失去了小儿子,伤心失落的她带着Vinayak远走他乡,并且让他发誓永不回归。母亲把主人唯一的金币给了Vinayak,而Vinayak却说,“一块金币不足以过一生”。1933年,成年Vinayak重返塔巴德,找到了只剩下心脏的老祖,得知了金币的位置。用了几个月时间,他终于找出了拿走金币的方法,但一次性他只能带走几枚金币。从此,他不断往返塔巴德,一次次从荒废的大宅地下带出金币。终于他过上了贵族的生活,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温饱和财富,这两个原本可以轻易统一的变量,却在哈斯塔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差量。财富的极大值,与温饱的最小量,让哈斯塔始终难以爬出欲望的深渊,填满贪婪的沟壑。《塔巴德》故事的核心就是探寻人类的欲望,表现贪婪的原型,借用宗教和历史完成宿命的循环。神都无法克制的欲望之火,凡人能够避免吗?三幕故事,从宗教神话切入,背后还有历史的暗自书写为欲望和贪婪写下悲剧的注脚。
在英国人,在新的政权的“威逼”下,选择最后捞一笔,由此悲剧降临,让他们分别遭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可以说,他们一个是英国殖民地政权的牺牲者,一个是新印度政权下的失利方。但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可以控制欲望,不渴求更多,其实他们依然可以继续过上不错的生活。当他们选择进入贪婪的通道时,逃生的大门就已经关闭。只是片尾Vinayak的遭遇更加戏剧化,具有更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宗教、历史、文化给故事披上了多层意象丰富的外衣,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解读空间,提高了《塔巴德》的耐看度,也升华了主题:贪婪的根源是欲望,欲望的终点是毁灭。
适可而止的人会活下来,贪得无厌的人会葬身在自己的欲望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