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迹简介(热门11篇)时间:2023-06-25 08:19:41作者:派大星字数:34557字名人

  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罗地亚斯米湾村一个塞族家庭,父母都是塞尔维亚人,他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四。这个村庄位于奥匈帝国(今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利卡省戈斯皮奇附近。1862年时他的家庭移居到戈斯皮奇。

  名人事迹简介(热门11篇)

  特斯拉少年时在在克罗地亚的卡尔洛瓦茨上学,并在1875年于奥地利的格拉茨理工大学学习物理学、数学和机械学。他在大学只上了一年的课,第二年军事边境局撤销,他失去了助学金,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特斯拉没有毕业。1877年,特斯拉到布拉格学习了两年,他一边去大学里旁听课程,一边在图书馆学习。1879年,他试图在马里博尔找一份工作但没有成功,之后返回布拉格继续学业,待到24岁。

  1882年秋,特斯拉到爱迪生电话公司巴黎分公司当工程师,并成功设计出第一台感应电机模型。1884年,他前往美国,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从此留在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1884年,特斯拉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来到了纽约,开始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除了前雇主查尔斯·巴切罗所写的推荐信外,他几乎是一无所有。这封信是写给托马斯·爱迪生的,信中提到:“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一个是你,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

  爱迪生雇用了特斯拉,安排他在爱迪生机械公司工作。特斯拉开始为爱迪生进行简单的电器设计,他进步很快,不久以后就可以解决公司一些非常难的问题了。特斯拉完全负责了爱迪生公司直流电机的重新设计。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

  历史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后排右一希特勒)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

  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

  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

  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

  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

  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

  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

  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维特根斯坦的墓地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色雷斯的)色雷斯多德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有人将亚里士亚里士多德出生地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家庭情况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

  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公元前366年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哲学,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个很重要的阶段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

  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

  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公元前342年 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的聘请,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组成的反马其顿的联军,从此称霸希腊。

  公元前337年,腓力召开全希腊会议,会议约定希腊各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由马其顿担任盟主。在会议上,腓力宣布,他将统帅希腊各邦联军,远征波斯。至此,马其顿实际上掌握了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希腊各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马其顿的附庸。

  公元前336年腓力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吕克昂)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

  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克罗地亚,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出贡献。成就是1882年,他继爱迪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发明了交流电(AC),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并创立了多相电力传输技术。他是一个绝世天才,也是一位被世界遗忘的伟人,交流发电机就是他发明的。1943年1月5日晚间到7日在纽约旅馆孤独的死于心脏衰竭,享年86岁,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现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帮助了他带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卡斯帕罗夫童年时期他就已经显示出国际象棋的天赋,在受到苏联国际象棋机构全面的训练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他辉煌的战绩。1980年他获得世界少年组冠军,第二年他并列夺得苏联冠军,随后他又在一系列的国际大赛里频频夺冠。由于卡斯帕罗夫棋风犀利,进攻性强,在赛场上也常常表现得咄咄逼人,人送外号“巴库的野兽”。

  这时的卡斯帕罗夫的眼光盯上了世界冠军的头衔,而争夺这项冠军的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有别于以往巡回赛,取而代之的是对抗赛。1983年,卡斯帕罗夫通过比赛获得了向 阿那托里·卡尔波夫挑战世界冠军的资格,比赛定于1984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卡斯帕罗夫和他的班子做了精心的备战工作,他们在他的家里住了下来,不分昼夜地研究棋局,设计比赛方案。比赛经过长达135天的角逐,在第48局时,卡斯帕罗夫已经从0∶5追成了3∶5。就在比赛即将见分晓时,当时的国际棋联主席、苏联人坎博马内斯突然宣布:暂时终止比赛。1985年9月,第二次两卡大战继续进行,地点依然选定在莫斯科。此番再战,卡斯帕罗夫战争越勇,而卡尔波夫却显得力不从心。11月9日,卡斯帕罗夫最终以13∶11击败了对手,从而结束了卡尔波夫在棋界无敌手的局面,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的第13位世界冠军。22岁的他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世界棋王。从那以后他连续三次击败卡尔波夫,分别各一次击败英国的奈杰尔·肖特和印度的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捍卫了自己的冠军头衔。

  在接下来的各类国际比赛中,卡斯帕罗夫又接连在超级大赛中获得了11个冠军,代表原苏联和俄罗斯先后7次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11次荣膺国际象棋选手的最高荣誉“奥斯卡奖”。这样的功绩前无古人。

  1993年,由于对 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简称国际棋联)的诸多做法感到不满,卡斯帕罗夫宣布退出国际棋联,并成立了世界职业国际象棋联盟,先后三次单独组织世界棋王争霸战,与国际棋联分庭抗礼。

  1999年和20XX年里卡斯帕罗夫进一步巩固了他无可争议的冠军头衔,同时也拉大了他和对手之间的积分差距。卡斯帕罗夫积分曾达到2851,这一分数是有史以来最高分。

  1999年,MSN主办了一场由卡斯帕罗夫一人对抗来自全世界75个国家、超过5万名爱好者的网络比赛。经过四个月的拉锯战,世界队投票弃权,卡斯帕罗夫获胜。

  卡斯帕罗夫在比赛中所向披靡,孤独求败,从而使得卡斯帕罗夫成为有史以来最强的棋手。而引起了世人最大关注的,是卡斯帕罗夫与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对垒。1996年卡斯帕罗夫首次与IBM公司的超级电脑“深蓝”交手,以4∶2的战绩获胜。1997年卡斯帕罗夫再次与经过改进的“深蓝”对垒,结果以∶的比分败北。20XX年卡斯帕罗夫两次与两个超级引擎(分别是DeepJunior,DeepFritz)对阵,结果“握手言和”。

  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卡斯帕罗夫保持世界头号棋手的地位长达20年之久。20XX年3月11日在第九次夺得 利纳雷斯国际象棋超级大赛冠军后,他宣布退役。

  20XX年7月,加里·卡斯帕罗夫宣布8月复出,参加首届圣路易斯快棋和超快棋大赛。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共和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 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生在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一个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宫廷医生,母亲菲斯蒂丝家境十分富有。亚里士多德18 岁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谟学园,在那里学习长达20 年之久,直到老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47 年去世才离开。

  离开学园后,他开始游历,后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 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关于两人之间究竟是否是师徒关系,一直存有争议。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亚里士多德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因为亚历山大任性而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而且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亚历山大那里,却是帝国制。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传授哲学。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园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漫步的哲学”。

  同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是系统而有条理的。他的著作淡化了宗教成分,没有激情主义,语气平和却富有内涵,这或许是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描写细节与进行批判的缘故。

  在学院讲学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师生关系,雅典人要以不敬神之罪判处亚里士多德死刑。

  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没有像前者一样“逆来顺受”,而是把学园交给了别人掌管,自己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63 岁。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据说有上千部,主要有涉及哲学、物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还对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抛弃了他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真实知识的源泉不可能是感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这就好比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会鼓翅、会叫、会下蛋等,都是它的“形式”,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了,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鸡这一物质。

  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心灵是形式,身体是质料,这里的形式不同于形状,而且是心灵让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

  眼睛的目的是看东西,脱离了身体便不能看,其实真正在看东西的是灵魂。形式无论体现在物上,还是人身上,看似都有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是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派还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本质。“本质”不等同于“共相”,本质是指“你之所以是你的本性”。没有了这样的本性,你就不再是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他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

  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后,哲学家们都放弃了提出完整体系的意图,从而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基本上都很通俗。因为有许多东西是红的,所以人们才说有红;因为许多事情是美好的,所以人们才说有美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的,红的脸蛋也有时会变得苍白,美丽的花也可能枯萎,但是脸和花的本质没变。由此得出,形容词是依赖于专有名词存在的,专有名词的存在与形容词无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想要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好的切入点应该是他对理念说的批评以及他自己的共相学说。他反对理念说,并提出了许多论据。他举例说,人是动物,理想的人就是理想的动物,那么有多少种动物就有多少种理想的动物。他的意思很明确,当个体共享一个谓语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个体之间有关系,而是因为这些个体都与某种理想中的事物有关系。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几乎改变了全西方的哲学家。

  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1]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交流电,简称为AC。交流电也称“交变电流”,简称“交流”。一般指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或电流。它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正弦电流。当发现了电磁感应后,产生交流电流的方法则被发现。早期的成品由尼古拉·特斯拉、迈克尔·法拉第与波利特·皮克西等人开发出来。其中,波利特·皮克西在1832年基于迈克尔·法拉第的原理制造了第一台交流电机。

  1882年,英国电工詹姆斯·戈登建造了大型双相交流发电机。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与塞巴斯蒂安·费兰蒂开发早期交流发电机,频率介于100赫兹至300赫兹之间。

  1891年,尼古拉·特斯拉取得了“高频率”(15,000赫兹)交流发电机的专利。

  而1891年后,多相交流发电机被用来供应电流,此后的交流发电机的交流电流频率通常设计在16赫兹至100赫兹间,搭配弧光灯、白炽灯或电动机使用。

  尼古拉·特斯拉虽然不是交流电发动机的最早发明者,但其对交流电的的改进如同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一样,有杰出的贡献。1886年,特斯拉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特斯拉电灯与电气制造公司。但是投资商不同意特斯拉关于交流电发电机的计划。在1887年,他组装了最早的无电刷交流电感应马达, 并在1888年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作了演示。同年,他发展了特斯拉线圈的原理,并且开始在西屋电器与制造公司位于匹兹堡的实验室与乔治·威斯汀豪斯一起工作。威斯汀豪斯听取了他的关于利用多相系统远程传输交流电的想法。

  1888年,爱迪生买通美国某些州政府官员,把当地死刑由绞刑改为交流电电刑。并雇用小学生,抓猫狗来用特斯拉的交流电做实验,把猫狗电死,来显示特斯拉的交流电的危害,打击特斯拉交流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19世纪80年代末,爱迪生推广用直流电来提供电力分配比特斯拉与威斯汀豪斯所推广的交流电来比,更有效果,因此特斯拉与爱迪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竞争对手。直到特斯拉发明了异步电动机,交流电远距离高压传输的优点也就体现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机器不能用上交流电的问题。由于“电流之战”缘故,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几近破产,因此在1897年,特斯拉用自己的专利使用费替威斯汀豪斯缓解了一下危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铜像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

  歌德出生地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莱比锡市最著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陶哲轩,1975年7月17日 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是家中的长子。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是澳洲唯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也是继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和母亲均毕业于香港大学,全家在1972年移民澳大利亚。陶哲轩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数学天分。

  陶哲轩在7岁进入高中 就读,9岁进入大学,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他还未满13岁时已赢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这项纪录至今也是由他保持。他在16岁获得学士学位,17岁获得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指导教授是埃利亚斯·施泰因(Elias Stein)。他从24岁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20XX年,31岁时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陶哲轩使用英语,会说粤语,但不会书写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