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剧扎堆荧屏 情感问题价值失衡成痼疾

  中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记者冯悦)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谍战剧、穿越剧和宫斗剧各领风骚之后,一向不愠不火的家庭伦理剧,近来也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妯娌的三国时代》、《天真遇到现实》、《先结婚后恋爱》、《小儿难养》等这些家庭伦理剧不断占据着电视荧屏的黄金时段。人们看电视剧,在天天谈论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同时,也感觉看着有点烦。这些扎堆热播的家庭伦理剧背后究竟带给人们怎样一个婚恋家庭观?

  某电视台热播的都市轻喜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故事讲述80后的独生子女1人要赡养6位老人,所面临的事业、爱情和婚姻等一系列问题。很多观众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完《离婚潜规则》不想结婚了,看完《小儿难养》不想要孩子了”。

  观众:这些剧把夫妻矛盾、婆媳之间的矛盾夸张得有点太过分了。哪那么多恶婆婆呀?对吧。一些儿媳妇还没结婚就对婆婆有了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将来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采访中观众认为,现代家庭伦理剧对于物质婚姻观的过度演绎、家庭危机的露骨表现以及失败婚姻的夸大描绘,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

  观众:包括婚恋观、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关系,甚至包括世界观,我觉得不是倡导得特别好,它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

  还有一些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起了耸人听闻的剧名,像《我怀了你的孩子》、《租了一个情人》等,这些片名反而引起了部分观众的反感。

  观众:我觉得他们是不是为了迎合一些人的重口味,所以把一些东西写得都特别龌龊。

  电视台方面也坦言,的确为了提高收视率,编剧和制片方会把故事情节设置模式化、人物形象脸谱化、人物关系畸形化、叙事冲突极端化。

  电视台编导:这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浮华,大家都会用一些夸张的、极致的、耸人听闻的字眼和措辞去吸引观众。这基本上都是一种电视表达,也跟它的市场份额、收视率有关系,它需要有一个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作为业内人士,独立制片人曹晓媛认为,表现普通人情感问题的价值失衡已经成为家庭伦理剧的痼疾。

  曹晓媛: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大家都为了挣钱,为了让电视剧好看,所以就在做矛盾冲突的时候把人物彻底的不合理了,就是婆婆非得狠,媳妇非得委曲求全。如何把传统价值观整合进去的,把商业元素和价值伦理观怎么整合到一起合理化,这是个大问题。

  独立制片人曹晓媛建议,未来家庭伦理剧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上可以多学习韩剧。

  曹晓媛:为什么说我们觉得韩剧是个好榜样呢?韩剧也有伦理剧,它的价值观永远是合理的、是真善美的。它在做矛盾冲突的时候,把合理化的问题做得非常好、非常科学,这个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