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婴宁摘抄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婴宁形象的成功刻画,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不可分。
小说篇幅不长,要在如此篇幅中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生气贯注,栩栩如生,作者高度凝练出神入化的细节捕捉功力堪称一绝。
作者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上也不惜笔墨,如王子服为寻觅婴宁,伶仃独步,望南山而行,以王子服的视角,移步换形地对小里落及周围环境层层点染,氛围烘托已足,则令主人公婴宁出场。
整个氛围诗意盎然。
环境之清幽脱俗,人物之超凡美洁,宛如一幅风景画轴,缓缓展开,妙笔天成,人与美景融为一体。
译文
王子服,是莒县罗店人。
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母亲十分疼爱他,平时不许他到荒郊野外去游玩。
和萧家的女儿订了婚,还没嫁过来姑娘就去世了,所以他还没有娶亲。
正值上元节这天,舅舅的儿子吴生邀他一块出去游览。
刚到村外,舅舅家里来了个仆人,把吴生叫走了。
王子服看见游玩的女子很多,便乘着兴致独自游逛。
有个姑娘带着婢女,手里捏着一枝梅花,容貌绝世,笑容满面。
王生看得目不转睛,竟然忘记了男女间的避讳。
姑娘走过去几步,回头对婢女说:“这小伙子两眼发光,像个贼!”将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径自走了。
王生捡起那枝花,心里十分怅惘,像丢了魂似的,闷闷不乐地走回来。
到了家,把梅花藏在枕头底下,耷拉着头躺下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很是担忧,请人祭祀求神,驱邪赶鬼,他的病却更加沉重,身体很快地消瘦下去了。
请医生为他诊治,让他服药发散,他却变得神情恍惚,好像被什么东西迷住了。
母亲关切地问他怎么得的病,他只是沉默着不回答。
刚好吴生来了,就嘱咐他私下问问。
吴生到了床前,王子服一看见他就流下眼泪。
吴生坐在床边安慰劝解了一番,慢慢地问起他得病的原因。
王生把实情都告诉他,并且恳求他想办法。
吴生笑着说:“你也实在太傻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实现呢?我一定替你去查问。
在野外徒步游玩,必定不是大户人家的女儿。
如果她还没有许配别人,这门亲事定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多花些彩礼,估计也一定会应允。
只要你病痊愈了,这事包在我身上。”王子服听了,不觉露出了笑容。
吴生出来告诉了姑母,寻访那女子的住处。
但是到处都探听访查过了,也没有一点踪迹和头绪。
母亲十分发愁,又想不出什么办法。
然而自从吴生走后,王子服变得面容开朗,也开始吃下点东西了。
过了几天,吴生又来探望。
王生问他事情办得怎样。
吴生骗他说:“已经打听到了。
我以为是谁家的人呢,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也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未订婚。
虽然表亲之间通婚有点不宜,把真情告诉他们,不会不成功的。”王生高兴得眉开眼笑,问道:“她住在什么地方?”吴生骗他说:“在西南山里,离这里大约三十多里。”王生又再三地嘱托他,吴生坚决表示这事由他负责,于是就走了。
王子服从此饮食逐渐增加,也一天天好转、恢复。
看看枕头底下,花虽然枯萎了,但花瓣还未落。
一边凝神地思念一边把玩,就像见到了那个姑娘。
埋怨吴生不来,写信去请他。
吴生支吾推托不肯来。
王生挺生气,整天闷闷不乐。
母亲怕他再犯病,急忙托人给他说亲。
才一跟他商量,就摇着头表示不同意。
只是天天盼望着吴生。
吴生一直没有音信,他更加怨恨起来。
转念一想三十里路不算远,何必非得依靠别人呢?于是把梅花揣在衣袖里,赌气自己去寻访,而家里人并不知道。
孤零零地一个人走着,又没有处可以问路,只是朝着南山走去。
约摸走了三十多里,只见山峦环绕,满目的翠令人神清气爽,静悄悄的看不见行人,只有飞鸟才能过去的险峻小道。
远远望见山谷底下,在繁花乱树掩映之中,隐隐约约有个小村落。
他下山进了村子,看见房舍不多,虽都是草房,却感觉很整洁雅致。
有一户大门朝北的人家,门前垂柳依依,墙内的桃花和杏花格外繁盛,中间还夹杂着修长的翠竹,野鸟在里面唧唧啾啾地鸣叫。
想必是人家的花园,不敢贸然进去。
回头看见对面的大门,有块光滑洁净的大石头,就在上面坐下休息。
一会儿,听得墙内有个女子,拉长声音在呼唤:“小荣”,声音很娇细。
正站在那里细听,一个姑娘由东向西走过来,拿着一朵杏花,低着头往发髻上戴。
抬头看见王生,就不再插了,满脸微笑地拿着花进去了。
仔细一看,就是上元节在路上遇见的姑娘。
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想到没有理由进去,要呼唤姨妈,又顾虑到从来没有来往,怕弄错了。
大门内也没有人可以询问。
一会儿坐着一会儿躺着,心神不定地走来走去,从早晨直到过了中午,眼巴巴地张望着,连饥渴都忘记了。
不时看见那个女子露出半边脸来偷看,似乎很惊讶他怎么不离开这里。
忽然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对着王子服说:“你是哪儿的小伙子?听说从早上就来了,一直待到现在,打算干什么呢?难道也不饿吗?”王生连忙起来给她行礼,回答说:“我是来探望亲戚的。”老妇人耳聋听不清楚。
王生又大声说了一遍。
就问他:“你的亲戚姓什么?”王生回答不上来了。
老妇人笑着说:“真是怪啊。
连姓名都不知道,还探望什么亲戚?我看年轻人你,也是个书呆子。
不如跟我来,吃点粗米饭,家里有张小床可以睡觉。
等到明天早上回去,问明白了姓名,再来探访也不晚。”
王生正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又想到可以接近那个美丽的女子,十分高兴。
跟着老妇人进去,只见门里白石铺路,两边都是红花,片片花瓣散落在石阶上;曲曲折折地向西走去,又打开一道门,院子内满是豆棚花架。
很礼貌地请他进屋,粉刷的墙壁好像镜子一样光洁明亮,窗外的海棠连枝带花,探进屋来,褥垫、桌椅、床铺,没有一样不洁净光滑。
刚坐下,就有人从窗外隐隐约约地偷看。
老妇人喊道:“小荣!快点做饭。”外面有个婢女尖声答应。
坐定以后,详细地说了自己的家世、门第。
老妇人问:“你的外祖父家,莫非是姓吴吗?”王生说:“是的。”老妇人吃惊地说:“你是我的外甥啊!你的母亲,是我妹子。
近年来因为家境贫寒,又没有男孩子,所以音讯不通。
外甥长得这么大了,还不认识呢。”
王生说:“这次来就是专门为看姨妈,匆匆忙忙的把姓氏都忘了。”老妇人说:“我的夫家姓秦,并没有生育孩子;只有一个女儿,也是小老婆生的。
她母亲改嫁了,留给我抚养。
人倒也很不迟钝,只是缺少教育,嬉笑不知忧愁。
待一会儿,让她来拜认你。”
不多时,婢女准备好饭菜,还有肥嫩的鸡。
老妇人殷勤地劝他吃过饭,婢女来收拾碗筷。
老妇人说:“去叫宁姑来。”婢女答应着走了。
好一阵儿,听得门外隐约传来笑声。
老妇人又喊道:“婴宁,你的姨表兄在这里。”
门外嗤嗤地笑个不停。
婢女推她进屋来,还掩着嘴,笑得无法抑制。
老妇人瞪了一眼说:“有客人在,嘻嘻哈哈的,像个什么样子?”姑娘强忍着笑站在那里,王生向她作了个揖。
老妇人说:“这是王表兄,你阿姨的儿子。
一家人互相还不认识,真让人笑话。”王生问:“表妹岁数多大了?”老妇人没听清楚,王生又说了一遍。
姑娘又笑得直不起腰。
老妇人对王生说:“我说的缺少调教,这就可以看到了。
已经十六岁了,傻呆呆的还像个小孩子。”王生说:“比甥儿我小一岁。”“外甥已经十七岁了,莫不是庚午年出生,属马的吗?”王生点头。
老妇人又问:“外甥媳妇是哪家的?”回答说:“还没有。”“像外甥这样的才学相貌,怎么十七岁还没定亲呢?婴宁也还没有婆家,你们一对倒是极好的,可惜有表兄妹的嫌忌。”
王生没有说话,只是两眼盯着婴宁,顾不得看别的。
婢女向姑娘小声地说:“他眼光灼灼的,贼样还没改。”婴宁又大笑起来,对婢女说:“去看看桃花开了没有?”急忙站起来,用衣袖遮着嘴,迈着小步出去了。
到了门外,才放声大笑起来。
老妇人也站起来,叫婢女铺好被褥,给王生休息的地方。
又说:“外甥来一趟不容易,应该留下来住三五天,迟些日子再送你回去。
要是嫌寂寞沉闷,屋后有个小园子,可以去散散心;也有书可以看。”
第二天,来到屋后,果然有个半亩大的小园子,细嫩的绿草如同铺着一层毡子,杨柳的花絮散落洒满小路;有三间草房,花木环绕着四周。
他正穿行在花丛中漫步,听得树上簌簌的有响声,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婴宁在上面。
她看见王子服,狂笑着几乎要掉下来。
王生说:“别这样,要摔了。”婴宁一边下来一边笑着,自己也忍不住。
刚要落地时,失手掉了下来,笑声这才停住。
王生扶住她,偷偷地捏了她的手腕。
婴宁又笑起来,倚在树身上走不动,过了很久才结束。
王生等她笑声停了,就拿出衣袖里的梅花给她看。
婴宁接过花说:“已经枯萎了。
怎么还留着?”
王生说:“这是上元节时妹妹扔下的,所以我保存着它。”婴宁问:“保存它有什么意思?”王生说:“用来表示爱慕不能忘怀啊。
自从上元节遇见你,苦苦思念以至得了重病,自觉是活不成了;没想到还能够看到你,希望你给予我怜悯。”婴宁说:“这是小事情。
亲戚有什么舍不得的?等表哥你回去的时候,园子里的花,一定叫老仆人来,折一大捆背着送去给你。”
王生说:“妹妹傻吗?”婴宁道:“怎么是傻呢?”王生说:“我不是爱花,是爱拿着花的人啊。”婴宁说:“亲戚之间自然有情,这爱还用得着说吗?”王生说:“我所说的爱,不是亲戚之间的爱,而是夫妻的爱。”婴宁问:“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生说:“到了夜里就同床共枕啊。”婴宁低着头沉思了很久,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一块儿睡觉。”话还没说完,婢女已悄没声地来到,王生惊惶不安地溜走了。
过了一会儿,在老妇人的房间里会面了。
老妇人问:“到哪里去了?”婴宁回答说在园子里说话。
老妇人说:“饭熟了已经很久了,有什么长话,啰啰嗦嗦地说个没完。”
婴宁说:“表哥想和我一起睡觉。”王子服很窘羞,急忙用眼瞪她,婴宁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下去。
幸亏老妇人没听见,还絮絮叨叨地追问着。
王生赶忙用其他话掩饰过去。
然后又小声地责备婴宁。
婴宁问:“刚才那句话不应该说吗?”王生说:“这是背着别人说的话。”
婴宁说:“背着别的人,怎么能够背着老母亲。
况且睡觉的地方也是平常事,有什么要避讳的?”王生叹息她的傻气,没办法让她明白。
刚吃完饭,家里的人牵着两头驴子来找王子服了。
原来是这样:母亲等了王生很久也不见他回家,就开始怀疑了;村子里几乎都找遍了,也还是没踪迹。
于是去向吴生打听。
吴生想起以前说过的话,就教他们往西南山方向去寻找。
一共找了几个村子,才来到这里。
王生到门口来,正好遇上了他们,便进去告诉老妇人,并且请求带着婴宁一块回去。
老妇人高兴地说:“我有这个心愿,也不是一朝一夕了。
只是这把老骨头不能走远路;幸有外甥带妹子去,让她认识阿姨,实在太好了。”就呼唤婴宁。
婴宁笑着来到。
老妇人说:“有什么可高兴的,笑得总是不停?要能不笑,就是完美的人了。”于是很生气地瞪了她一眼。
然后说:“大哥要带你一起去,可以去整理打扮一下。”又招待王家的人吃过酒饭,才送他们出门来,嘱咐说:“阿姨家田地家产很丰裕,能养得起吃闲饭的人。
到了那里暂时不要回来,稍微学一点诗书礼仪,也好将来侍奉公婆。
就麻烦阿姨,替你找一个好夫婿。”两个人就启程了。
走到山坳回过头来,还依稀看见老妇人倚着门向北眺望呢。
到了家里,母亲看到姑娘这么漂亮,很惊奇地问是谁。
王子服回答说是姨母的女儿。
母亲说:“先前吴生和你说的,是假话呀。
我没有姐姐,怎么会有外甥女。”又问姑娘,婴宁回答说:“我不是这个母亲生的。
父亲姓秦,他去世的时候,我还在襁褓里,记不清楚了。”
母亲说:“我有一个姐姐嫁到姓秦的家,倒是千真万确;可是她过世很久了,哪能还活着呢?”于是详细地询问脸型如何、是否有痣,情况都完全符合。
母亲就惊疑地说:“是这模样。
可是死去已经多年了,怎么还活着呢?”正在疑惑的时候,吴生来了,婴宁躲进内屋去。
吴生问清了缘故,思虑不解了很久,忽然问道:“这姑娘名叫婴宁吗?”王生说是。
吴生连叫怪事。
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吴生说:“秦家姑母去世后,姑丈一人过活,被狐狸迷住,得了痨瘵症死了。
狐狸生了个女儿名叫婴宁,包在襁褓里睡在床上,家里人都见到过。
姑丈去世后,狐狸还常常来。
后来请求天师画了符贴在墙壁上,狐狸就带着女儿走了。
莫非就是这个吗?”大家互相正在猜测可疑的地方,只听见内屋里传来吃吃的声音,全是婴宁的笑声。
母亲说:“这女孩子也太憨生了。”吴生请求当面见见她。
母亲走进内屋去,姑娘还在大笑不止。
母亲催促她出来,才极力忍住笑,又面向墙壁好一会,才走出内房。
刚行了一个礼,转身就赶忙进房,又放声大笑起来。
满屋子的妇女,都被她惹得笑了。
吴生提出来到山里去探查有什么怪异之处,顺便也好做媒提亲。
找到那个村庄的所在地,房屋全都没有了,只见零零落落的山花罢了。
吴生回忆姑母埋葬的地方,好像就在不远处;可是坟墓已经湮没了,无法辨认,只好惊奇地叹息着转回去。
母亲怀疑这姑娘是鬼物,就进去告诉她吴生的话,姑娘却没有一点害怕;又怜惜安慰她无家可归,她也毫不悲伤的样子,只是还一味憨笑罢了。
大家都无法猜透这件事。
母亲叫她和小女儿一块住。
天刚蒙蒙亮就过来请安问好,做起针线活精巧得没有人能比上她。
只是很爱笑,怎么也禁不住;不过笑得很好看,狂笑也不会损害她的娇媚。
人们都很喜欢她。
邻居的姑娘和媳妇,争着和她亲近。
母亲选择了吉日良辰准备为他们举办婚礼,但始终害怕她是鬼物,偷偷在太阳光下窥看她,身形影子毫无不同。
到了那天,让她穿上盛装行新婚媳妇的礼节,婴宁笑得厉害直不起腰来行礼,只好作罢。
王子服觉得她太痴傻,怕泄漏了夫妻间的秘事;可是婴宁很守口如瓶,也没有透露过一句。
每逢母亲愁闷生气,婴宁来到跟前笑一笑就消气了。
仆人婢女犯了小过错,害怕挨打,往往就求她去和母亲说话,犯了过错的婢女再进去认错,常常可以免去责罚。
只是婴宁爱花成了癖好,向亲戚朋友家物色寻遍,又偷偷典当了首饰,购买好品种。
几个月过去,台阶前、篱笆旁、厕所边,没有一处不栽满了花卉。
庭院后面有一架木香,原就紧靠着西边的邻居家。
婴宁时常攀爬上去,摘下花朵用来簪戴、玩赏。
母亲有时遇见,总是训斥她。
婴宁却始终不改。
一天,西邻家的儿子看见她,就直盯着看,神魂颠倒。
婴宁没有回避反而笑了起来。
西邻的儿子以为婴宁对自己有意,心里越发淫荡。
婴宁指了指墙底,笑着爬下树去。
西邻的儿子以为是指示约会的地方,高兴极了。
天一黑就去了那墙脚下,婴宁果然在那里。
扑上去奸淫她,下部像是锥子扎了,一直痛到心里,大声号叫着倒在地上。
仔细一看并不是婴宁,而是一根枯木躺在墙边,所交接的原来是被雨水淋出来的窟窿。
邻家父亲听到号叫声,急忙跑出来查问,只是呻吟着却不说话。
妻子来了,才告诉她实情。
点着灯火照照那个孔洞,只见里面有只大蝎子,像小螃蟹那样大。
邻家父亲劈碎了木头捉住蝎子弄死了,把儿子背回家里,半夜就死去了。
这家邻居就状告了王生,揭发婴宁妖邪怪异。
县官一向敬慕王生的才学,深知他是个忠厚老实的书生,认为西邻的老头儿是诬告,要对他加以责打。
王生给求情免除,就释放了邻居回家。
母亲对婴宁说:“痴傻轻狂到这般,早就知道过分的高兴隐伏着忧愁啊。
多亏县官神明,没有受到牵累;要是遇到糊涂官,一定抓了媳妇到公堂上质问,我儿子还有什么脸面见亲戚乡邻呢?”
婴宁神情严肃起来,发誓不再笑了。
母亲说:“人没有不笑的,只是得要看时候。”可是婴宁从此竟不再笑了,即使故意逗她,也始终不笑;可是整天也未曾有过忧愁的脸色。
一天晚上,婴宁对着王子服流下了眼泪。
王生觉得很奇怪。
婴宁哽咽着说:“从前因为相处的日子短,说出来恐怕惹得你惊怪。
如今看出婆婆和你,都很疼爱我没有别的想法,照直告诉你们也许没有妨碍吧?我本是狐狸生的。
母亲临走时,将我托付给鬼母,相依为命十多年,才有今天。
我又没有兄弟,所能依靠的只有你。
老母亲孤寂地长眠在山边,没有人可怜她把尸骨与父亲合葬,在九泉之下常为这事悲伤难过。
你要是不怕麻烦和花钱,让地下的人消除了这个哀怨悲痛,也许能使养了女儿的人不再忍心淹死或丢弃了。”
王生答应下来,可是担心坟墓迷失在荒草里。
婴宁只是说不必担心。
按照商定的日子,夫妻俩用车子装着棺材去了。
婴宁在荒野杂乱的灌木丛中,指出了坟墓的所在,果然掘到了老妇人的尸首,皮肤还仍然完好。
婴宁抚着痛哭了一场。
抬进棺材运回来,找到秦氏的坟墓合葬在一起了。
这天夜里,王生梦见老妇人前来道谢,醒来后就向婴宁说了。
婴宁说:“我在夜里见到她了,嘱咐不要惊动你呢。”王生埋怨不挽留住老妇人。
婴宁说:“她是鬼。
活人多的地方,阳气旺盛,怎么能长住下去呢?”
王生又问起小荣,婴宁说:“也是狐狸,最聪明狡黠了,狐母留下她来照顾我,经常弄食物来喂我,所以很感激心里一直挂念着她。
昨晚问了母亲,说是已经出嫁了。”从此每年到了寒食节,夫妻俩就到秦氏坟地上,拜祭扫墓年年不断。
婴宁过了一年生了个儿子。
这孩子在怀抱里,就不怕陌生人,见了人就笑,也很有母亲那种风度。
异史氏说:“看她没完没了地憨笑,好像是完全没有心肝的人。
可是墙脚下的恶作剧,她的聪明机智谁能比得上呢。
至于凄切怀恋鬼母,笑反而变为哭。
我婴宁近乎是用笑来隐藏自己的人了。
私下听人说山里有一种草,名叫“笑矣乎”,闻一闻它就会笑得无法停下。
在房子里种上这一种,那么合欢花和忘忧草,都不美了;至于解语花,更嫌她故作姿态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
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间传说、以野史佚闻为创作凭借,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加工,于康熙十八年(1679)将已有篇章结集为《聊斋志异》;
《婴宁》以清初的山东地区为创作背景,蒲松龄在民间崇信灵异动物的基础上,以文学的手法对民俗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通过对神仙鬼怪常态性的民情风习作原生态的描写,对中国旧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后、迂腐、畸形以至病态的一面进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击 。
讲述看守蟠桃园的稻草人仙子婴宁向往人间追求美好爱情,决定有朝一日,定要好好的体会一下人世间爱情的滋味。
但她真诚的愿望不为世俗所容纳,一段大好情缘终于付诸流水,遇上王家大少爷子服(赵毅饰),演上了一段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该剧讲书生王子服郊游遇到狐女婴宁,一见倾心、相思成疾,最终得谐鱼水的故事。
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
婴宁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孝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
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
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力,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志异2
婴宁是一个很开朗爱笑的奇异女子,她的笑容让王子服流连忘返,虽然历尽艰辛,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服抱得美人归。
但从中我们看到了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繁琐礼法的批评,尤其是对妇女束缚的制度的批判。
但是它的结局却是美好的,也寄托了蒲松龄的美好的愿望。
宁是蒲松龄所描写的诸多女性形象中的一个。
也是蒲松龄描写得最成功的一个,婴宁的形象即使是置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毫不逊色的。
究其原因,那就是作者抓住了婴宁最典型性的性格进行塑写。
婴宁是蒲松龄所描写的诸多女性形象中的一个。
翻开《聊斋志异》,我们可以看到《娇娜》、《青凤》、《聂小倩》等以篇中女主人公直接命名的篇目。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形象或秀婉温柔,或刚直不屈,或贞洁自爱,或清新脱俗,无不如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而婴宁的形象是这许多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是蒲松龄描写得最成功的一个。
婴宁的形象即使是置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毫不逊色的。
究其原因,那就是作者抓住了婴宁最典型性的性格进行塑写。
婴宁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爱笑。
蒲松龄就是抓住了婴宁的笑进行具体细致,生动传神的描画的。
在作者笔下,婴宁的笑是多侧面的。
有微笑,有大笑,有非笑而似笑,有嗔笑,有含情脉脉的笑。
“笑容可掬”、“含笑拈花而入”、“笑不可遏”、“微笑而止”、“犹浓笑不顾”等等。
读到这里,读者也禁不住粲然。
一个天真未凿,活泼可爱,机灵聪慧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婴宁的笑是跟她特定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
在未嫁给王子服这前,婴宁是生存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半真半幻的环境中。
“约上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李尤繁。
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就是婴宁所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
脱俗得不食人间烟火。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点市井的喧嚣。
这也就造就了婴宁爱笑便笑的性格,而不必顾忌世俗的看法。
婴宁的笑是天真自然,清新脱俗,而不是呆板做作的。
在这里,婴宁的笑是未经封建礼教熏染,而发自内心的,最真诚最灿烂的笑。
她所展示的是一颗最纯洁无邪的心。
在《婴宁》里,蒲松龄不仅展示了婴宁天真无邪的笑容,也描述了婴宁从笑到不笑的整个过程。
在嫁给王子服伊始,婴宁就遭到好色之徒“西人子”的挑逗。
这在婴宁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这次事故,却是因为她迷人的笑容引起的。
虽然婴宁凭借着自己的机智略施小计就惩罚了“西人子”,但这次遭遇却使婴宁第一次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污浊。
并且这件事后,婴宁即遭到王子服之母的训斥。
从此以后,婴宁便“正色,矢不复笑”。
即使是众人再三挑逗,婴宁“亦终不笑”。
或许从这件事中,婴宁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苛刻。
在这样的尘世里,是容不得笑声的,特别是女人的笑。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鲁迅评价它说:“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换之状,如在眼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锁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聊斋》的数百篇作品中写了上千的社会阶层各色人物,其中不乏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婴宁》的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青年人追求坚贞,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少女婴宁是一个狐狸精与人所生的狐女,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社会的摒弃,但她一出场,就是笑容伴着鲜花,“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完全没有被遗弃孤儿那种愁容,此后,作者反复用笑容对婴宁进行了细腻深入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可爱动人形象。
众所周知,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之下,女子有所谓“三从四德”,“行不露趾,笑不露齿”,然而婴宁却蔑视这些礼教的清规戒律。
在我看来,她的蔑视完全是由于“不知者无畏”。
这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婴宁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的山林里,那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这里是一个没有受到世俗气息污染的的人间仙境,一切都是那么纯净,充满生机,朝气勃勃。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育了一个纯真美丽的婴宁。
当她在上元郊游中,见到注视自己的王子服,不仅敢笑,而且还笑着打趣他,说他“目灼灼似贼”,正是反应了婴宁的天真可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王子服独自到山中找到婴宁时,她丝毫没有少女的矜持,先是从门不时的露出脸来偷看,见了面也是谈笑自若,毫无顾忌。
当养母拍婢女叫她与王子服见面时,“户外嗤嗤笑不已”,进门后还用手捂着嘴,笑不能止,当王子服作自我介绍时,她又开始了笑。
这段描写,婴宁虽没有说话,却通过笑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与王子服之前已经见过面,此时又来自我介绍,自然可笑,同时她的笑声也包含了她对即将获得的爱情所感到的欢心。
当她第一次见到王子服那含情默默的眼神,聪明的狐女便知道了王子服的情意,当王子服找到婴宁家,却找不出相间的理由,坐卧徘徊时,他的这种深情和执着,婴宁怎么会不知道,当她的带一个青年如此的垂爱,怎能不由衷的痴笑几声呢。
同时,婴宁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没有收到世俗之风的影响,她的思想单纯,个性天真率直,作品通过婴宁与王子服在花园里的一翻对话将其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婴宁见生来,狂笑欲堕。
生曰:“勿尔,堕矣!”女且笑且下,不能自止。
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
生扶之,阴 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
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之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相忘也。
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身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当呼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生曰:“妹子痴耶。”“何便是痴?”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而。”女曰:“蒹葭之情,爱何所待言?”生曰:“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女曰:“有以异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段对话描写鲜明的刻画了婴宁的天真,单纯,当然其中也隐含了她丰富的内心活动,两人对话一明一暗,极具趣味性。
婴宁的笑是她天真个性的外在表现。
在《聊斋》整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婴宁鲜花般美丽而灿烂的笑容就是她不同于常人之处,使人们在谈狐说鬼的世界里感到阵阵温暖。
当人们“使华妆行新妇礼”的时候,她仍然憨笑,使场面出现了尴尬,当王子服一家多她的身世感到怀疑的时候,她只是“孜孜憨笑”,王子服一家无可奈何。
她的笑不仅使她自己感到快乐,她还把这样的快乐到给周围的人,每当母亲有忧愁的时候,她一笑即可化解,她就像个天使,有她在的地方,就有快乐。
为此,她很受人们欢迎。
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没有人对好色之徒进行谴责,而是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婴宁的身上,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
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当这一基本的权利被残忍的扼杀之后,我们不能不为之痛惜。
前面大段的喜剧式的描写已经让人们渐渐喜欢上了婴宁的笑容,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人真的有些承受不了。
当她对着王生哭泣,讲述自己的悲惨身世,并希望王生把抚养自己成长的鬼母与秦氏合葬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多么善良,知恩图报的美丽形象啊,她的一举一动,不仅突出了她性格中深沉的内容,也给她纯真可爱的品质增添了亮色,使她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她的笑,正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而作者却把它撕破了给大家看,婴宁的笑被扼杀了,可作者却让人们在“小婴宁”身上看到了希望,然而,“小婴宁”的命运恐怕也是不容乐观的吧。
婴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便是与鲜花相伴。
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
鲜花在小说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王子服和婴宁的爱情一是由于花而引起的,园中的对话更是围绕花来进行。
是花引起了王子服勇敢的追求,使他得以接近婴宁并最终实现完美结合。
《聊斋》中的婴宁适宜的如花般美丽的形象,她没有受到世俗之风的影响,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谙世事,不懂封建礼教所谓何物,她以一片赤诚,一脸灿烂微笑面对这个社会,得到的却是天性的扼杀。
保持这样的天性错了吗?没有,错就错在时代,错就错在当时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不能为。
她的形象在《聊斋》中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鲜明的色彩,小说《婴宁》不管在描写技巧还是艺术刻画和创作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婴宁最为明显的性格特征便是爱笑。
蒲松龄便是捉住了婴宁的笑展开确切,细腻生动的描写。
于作者笔下,婴宁的笑是余尾部的。
有微笑,有大笑,有非笑而似笑,有嗔笑,有含情脉脉的笑。
“笑容可掬”、“清风拈花因而入”、“笑不可遏”、“微笑而止”、“犹浓笑无视”等等。
一个善良未曾凿,活泼可爱,机灵聪颖的女性形象体现于读者眼前。
《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
扩展资料:
婴宁的笑是与她特定的生存环境分绝不开的。
婴宁在未嫁予王子服之前,婴宁是存活于一个基本上与世隔绝,半真的半幻的环境之中。
“大约上余里面,祸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止有鸟道。
眺望谷底丛花祸树之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余,均茅屋,因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均束柳,墙之内桃李尤繁。
栋以此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这便是婴宁所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
脱俗得绝不食人间烟火。
于这里,我们看绝不到一点市井的喧嚣。
这亦便孕育了婴宁爱笑就笑的性格,因而不用顾虑世俗的看法。
婴宁的笑是善良自然,甜美脱俗,因而绝不是呆板生硬的。
于这里,婴宁的笑是不予封建礼教熏染,因而发自内心的,最为诚恳最为璀璨的笑。
她所展现的是一颗最为纯洁无邪的心。
于《婴宁》里面,蒲松龄不但展现了婴宁天真无邪的笑容,亦叙述了婴宁自笑到不笑的整个过程。
于嫁予王子服伊始,婴宁便遭好色之徒“西人子”的挑逗。
这于婴宁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因而这次事故,反而是由于她美丽的笑容引发的。
尽管婴宁凭着自己的机智略施小计便处罚了“西人子”,但是这次遭遇反而使婴宁第一次感觉到现实社会的污浊。
并这件事之后,婴宁乃遭王子服之母的训斥。
自此之后,婴宁就“正色,矢不复笑”。
即便是众人再次三挑逗,婴宁“也竟绝不笑”。
也许自这件事之中,婴宁感觉到了现实社会的残忍与严苛。
于这样的尘世里面,是容不得笑声的,尤其是女人的笑。
婴宁的不笑,事实是便是封建社会对于一颗最为天真无邪的心灵的扼杀。
读到这里,我们亦不已要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婴宁
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
刻划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声容笑貌和内心活动,或通过生动、准确的细节,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
写婴宁,作家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加以反复渲染,于是她的天真无邪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王子服初见她时,她“拈梅花一枝,华容绝代,笑容可掬”。
以后她便在各种笑声中出现:或“含笑拈花”,或“嗤笑不已”,或“掩其口,笑不可遏”,或大笑、纵笑、狂笑,或忍笑、浓笑、憨笑。
每一笑又都与拈花、簪花、攀花、种花的行为相配合。
作家写婴宁这两个特征,正是为了突出她蔑视世俗礼教,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痛恨丑恶行为的的性格。
一 婴宁的笑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
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
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
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2]: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
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
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实际上婴宁不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
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
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
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
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
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婴宁还把“大哥欲我共寝”这句话,当着王子服的面说给母亲听,吓得王子服魂飞天外。
其实,她说“大哥欲我共寝”的话时,丫鬟出去了,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听到这个话而且着急得不得了的,只不过是王子服。
婴宁是在跟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让王子服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
所以我们说,在婴宁极其憨直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
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
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
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
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
再看她的内环境。
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
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
假如婴宁,作为一个闺中少女,逢人就笑,在户外“哧哧笑不已”,在树上“狂笑欲坠”,笑得“不能自止”,笑得“不可仰视”,甚至笑掉了自己的婚礼,这种行为岂能为世人所容?
二 笑——人性美的体现
婴宁的笑,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哭共同成为我国小说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笑的那样天籁,那样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
那时代的女人只能“向市儿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
婴宁如此率直,天真,浪漫的个性不是人性最美的真实写照么?
婴宁的笑,打破了一切封建礼教的苑囿,她的美赢得了王子服的爱情,赢得了身边众多女子的的友情,她的笑赢得了王母的疼爱,这种笑,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她宛如山涧的清泉,丛林的清风,纯净得让人忘记生在尘世。
这种美,又岂是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社会所得企及?所以说,婴宁的笑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所深切渴望的,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的美。
在《婴宁》浪漫故事的背后,有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
作者丛来也没有忘记现实,婴宁最终被王子服带入了现实社会,并且始不复笑,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
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
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一个可爱的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
于是她的性情,梦想也就随之而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