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男的生活 篇四: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随着预录取通知的完成,这考研算是告一段落,研嘛,算是考上了。至于结果嘛,调剂二区。原因嘛,单科受限。(表问我去的哪!!)

  ---------分割线----------

  以上是为了接上同系列的上一篇晒单,下面是本篇

  ---------分割线----------

  声明:关于林达之史观问题,敬请冷静讨论,请勿言论过激。

  关于林达之宣传问题,敬请冷静讨论,请勿言论过激。

  请不要把一个分享东西和感受的平台变成左右拉锯的场子。

  林达也算是“罗辑思维”所推荐的老对象了(于罗辑思维我的观点如下:罗胖相当于一个写书评的卖书导购。有没有帮助在乎于你和书。)当然,林达的书也出了好久了,第一次读他(其实是两个人)的作品是在《读者》,关于辛普森杀妻案,当时年轻啊,就觉得这文章写的真好,好详细,读起来真的是顺口得很,让人感觉很舒服。自然心里也记住了林达这个作者,以及他的书。

  当然,作为在高考指挥棒成长起来的一代学子,读课外书这种事情还是得等到大学以后了。

  常见的林达的著作一共是十本。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四本:《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然后是两本游记:《西班牙旅行笔记》《带一本书去巴黎》。四本文集:《一路走来一路读》《扫起落叶好过冬》《像自由一样美丽》《历史在你我身边》。

  首先我承认,我并没有看过《像自由一样美丽》,主要是提不起兴趣,另外几本都看完了。

  林达的书好久前就想看,第一次入手是在京东,直接搬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四本套装。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那是我大二上学期的故事。(我没找到那个时候的链接,这个是现在的套装,除了《带一本书去巴黎》和《像自由一样美丽》之外都换了新版,当然,三联出版,质量绝对值得信赖)

  林达在这四本里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者说特色,喜爱他的作品的一个主要原因:每一本书都围绕一个核心情节或者说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中心。这个特点让读者看他的书基本上都会大呼过瘾,看书过程绝对是手不释卷。而且文章好读,耐读,回头再看看也有收获。

  那么我们聊聊这四本书吧。

  《历史深处的忧虑》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林达著作的开头,出版于1997年。作为早期作品,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有点不够成熟的。但我觉得如果生活在这本书刚出版的那个时代,应该是挺开阔眼界的一本书。而且林达是生活于美国南部的,这和华人聚居的太平洋沿岸地区肯定在风土人情方面有区别,再加上美国是个联邦国家,也许地区间的不同挺大的。从序言来看,作为新移民,他们在寻求光明中,也遇到了阴影,而交流则是消泯隔阂的最好方式。因此写书信与国内的盆友们交流。至于这书中的书信体例,大二那个时候以为只是体例而已,想不到后来了解更多居然真是书信合集。

  这本书的主旨是制度。主要是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其思想原则,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当然还有付出的代价。而例子自然就是辛普森案(整个案例写的真是荡气回肠,意犹未尽)当然,作为第一本书,里面所提到的新移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联邦制下的分权方式,也是很有看头的

  《总统是靠不住的》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上一本书是说司法制度(其实作为海洋法系的美国与实行大陆法系的国家相比,司法体系的不同是很厉害的),而这本书就很简单了,既然是总统那就是——行政体制。美国嘛,按其宪法所说(至于实际如何,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又没去过美国)三权分立的典型制度,听起来是很理想的制度,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而从美国早期历史来看,其实美国国父们最大的担忧就是行政权做大,然后变成总统独裁,或者立法权做大,然后变成民粹政治,反而司法权却是最没有权力的一个方向。而这本书就从大选看去,演绎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权如何相互影响,变动,借由平衡和制约实现权力的监督和限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国家从殖民地逐步变成地球一霸的过程。至于说最漂亮的例子,自然是水门事件喽。

  《我也有一个梦想》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著名演讲词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作为金博士著名演讲词的近似名称书籍,看名字就知道这书是讲美国种族问题的。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族社会也许是美国的一个优势,但有些时候也是劣势。有色人种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劣势,而社会的进步也体现在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权利的保护方面。这里有血腥的南北战争,有理智与感情并行不悖的种种判例(美国司法体系的特色)还有那深入南部农村的志愿者,更有平权法案的出炉,以及后来人们对自己当年犯过的错误的忏悔。也许只有在历史面前,人们才能真正贴切得体会到什么叫做向前。(其实从前些天或者说前几个月的新闻来看,这个问题还有向前的空间。)但是这本书里的案例和当年美国人的思维,以及一个个人的行为真的让人很佩服也很精彩。而种族问题也是一个口子,从这个口子里探过头去可以看到一个契约社会之下立法的民众基础是什么,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如彗星划过夜空》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这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讲的主题是美国宪法,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对后世各类各国宪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一簇而就的,法律也是这样,这本书就从立宪开始写宪法走过的路,美国的宪政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过程。作者从制宪会议开始,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出思考。而一场制宪会议,把建国先贤们的政治智慧显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本书和前面基本最大的“进步”也许是,在第四本书中,林达终于开始思考,开始批评,开始提到负面因素了。事实上,如果你不知道美国当时做了什么,回头去看看网球场会议(其实看看《带一本书去巴黎》也行),那种悲凉感,那种无奈感,那种在历史面前的孤独感,以及对美国建国先贤们的那种敬佩,很快就会产生的。

  开始看这四本书是大三的第一个月,一个月大概就是四周,倒是正好,反正学渣,一周一本也就看完了。

  很会营销,封底就是作者作品,你看不看?看不看?看!

  而且也有变化,因为大三搬了校区(会不会暴露?),新宿舍比旧宿舍好一丢丢,但是却离图书馆更近了。而那个图书馆是存放和借阅文学书籍的,常去跑跑,随笔和文集倒是比之前看的多了点。好吧,背景介绍完毕,因为《带一本书去巴黎》和《一路走来一路读》都是借的,而且只有《一路走来一路读》居然不是三联出版的。

  《带一本书去巴黎》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作为游记系列,这个时候看这本书还是挺应景和符合我的阅读经历的,谁叫我大二下学期看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呢,也许这本书算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很快就通过《国史大纲》切回中国历史。当然,也不一定对,虽然也差不多。。

  林达兄带着雨果的《九三年》去了“革命之都”巴黎,然后通过此书为载体来讨论法国大革命及其之后的故事和人。当然,如果你不知道为什麽罗振宇会在视频中提到林达,看这本书是最能体会到的。因为,此书中所表达的史观是那种保守主义的,渐进改变的一种风格和他罗胖算是一样一样的。因为从很多角度或者书籍来看,法国大革命在很多方面做的确实不够好,太折腾。但是法国大革命却很有看头,风雨际会之时,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法国人在短短的几年里几乎实践了那个时代能想象的所有政体,这种革命岂会不精彩?当然,有些人会看出另一种精彩——打土豪,分田地,吊路灯。就在这本书中,我与之前所知道的各色人物相遇。因为游记的形式,在各种地图和景点中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粉墨登场,然后很快自己成为填补现实与理想彼岸之间的那具肉和那摊血。个人觉得这样了解历史可比史书形象多了。

  另外推荐电影一部——《法国大革命》,1989年法国拍摄,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影片,上下两部,五个小时,记录1789年7月14日-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出于对大家心灵的爱护,下部的前18分钟可以不看,那段搁在广电那必须得掐。然后大家看看史书把中间接上就好了)看着电影学历史可比看书,嗯,感受深多了。

  《一路走来一路读》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和游记一般是有脉络和中心可循的,而文集就不同了。至于质量,其实也差不多吧,不过文集更杂碎一点,嗯,特别是这本书,个人觉得就是公路片嘛。当然,每一篇文章摘出来也是很棒的啦。其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不过如此。唯一一本不是三联出的本子,现在图书馆都关了,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截图。

  时间走向大四,作为考研狗,考研嘛,其实全靠自觉。再加上买书较多,凑单不易(ZDM教的好啊,好吧,我承认我是在找理由),然后便入了《扫起落叶好过冬》和新作《历史在你我身边》。

  《扫起落叶好过冬》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也许是林达确实从《一路走来一路读》中汲取了些经验(我看的是湖南文艺版《一路走来一路读》出版于2004年,而三联版《扫起落叶好过冬》出版于2006年)文集被整理成辑,分开来以后脉络清晰许多,然后就是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其实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里面居然是彩图了!也许这本书就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DLC吧,把一些细节的,不在近距离看美国主线中的一些剧情补上。其实对我启迪最深的还是“宽容”,而这个感觉,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又得到了强化。

  没过几个月,新书也就出了。张大妈的真谛,买买买!

  《历史在你我身边》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书籍刚开始就是林达的序言,回忆这出版岁月,读者看来也是感慨万千。1996年;林达带着《历史深处的忧虑》来找出版社,而那个时候的遮遮掩掩,然后看看接近20年后的今天,林达作为从中国去美国生活的人,终于在这本书讲起了中国故事。兴许这是最大的变化吧。其实这个序言很值得一读。至于三联书店,看完这个序言我才了解,为什麽是三联书店。当然,也秉持了一贯的风格。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中国近一百年中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关于欧洲、中东和印度的故事,第三部分是美国的故事,最后的部分是几个产生在画布、图像上的事件。而作者的行为也是在说明历史确实在你我身边。但愿不要中了那句话“在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根本就没有吸取教训。”也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格拉斯,斯人已逝,《铁皮鼓》却未曾拜读。

  时间仍在继续,随着研究生考试的结束,坐火车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路上无聊的时光,有书陪伴亦生香。

  《西班牙旅行笔记》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也许这是林达著作里最厚的一本,对我而言也蛮有故事的。而且看完她的时候我在路上,原因是去考省考(酱油!),然后考完省考就要奔赴调剂目的地,当然,如果不受限,我也得走这条路,那就不是去省考了,而是去复试!

  和《带一本书去巴黎》不同,这本书讲了更长的历史阶段,从古代说到现代了,正巧我也在看《詹森艺术史》,而《西班牙旅行笔记》正好给我补上了那相对缺失的政治史。书从古罗马讲起,从输水道到教堂,清真寺,再到西班牙内战,弗朗哥(一个敢于面对变化的独裁者,我觉得这很了不起),然后是卡洛斯国王,在一个半岛上有多种文明交织,也在相互影响中,互相促进,而也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巴斯克和加泰罗尼亚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这种环境下孕育的文明一定是独特的。而我,在此之前对她的了解还不够。还好,这本书让我更了解一点了。我觉得,这本书其实一直都在讲一个和解的故事,宽容的心灵,我觉得这很重要。

  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林达的书有很多局限。是的,他本来就是有很多局限。我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一路读,有那么多人通过书籍,给我们打开了眼界,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当我们看的更多的时候,回眸看看,也许会发现过去的人错了,局限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他打开了我们的眼睛,感谢这个打开大门的人。

  下面是几本相关书籍,只放链接。不评论了。

  部分图书来自微信公号推荐。

  殖民时期-20世纪30年代,讨论美国宪法及经济与文明

  兼顾所有美国人的历史

  透视美国政策过程的极佳案例

  托克维尔讨论那个时代的美国和西欧的比较与不同

  这本书明显版本不佳。不知道有没有那种编译局出的蓝皮版本。罢了,看这本书可以从1848革命看的法国大革命的另一面。

  启蒙时代的经典就不列举了,刘瑜和资中筠也不再列举,可以看右上方,该系列晒单的第一篇,里面有提到。

  也许宗教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吧。

  想看这本书,但是一直也没机会看。据说建议对法国革命史有初步了解的人来看。

  有木有人觉得西班牙旅行笔记是本讲宽容的故事

  此书尚未拜读,从题目来看,兴许是把两大革命放到一起来比较的书籍吧。毕竟两个时代如此相近的革命,结果和内容的不同都太多了。

  最后用一本文学书籍来结束吧。奥威尔在共和国一方参与过西班牙内战,我想,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在他的代表作里面总能看到些吧。

  另外,各本的内部排版还不一样,见下图: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西班牙旅行笔记》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历史在你我身边》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总统是靠不住的》

  那些年看过的林达

  《扫起落叶好过冬》

  预告一下,第五篇,《设备生活》,其实就是晒设备啦。等有心情的时候自然会写。么么哒.

  还有,为了发图片弄了好久的chrome,终于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