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乙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答案.pdf
Evaluation Warning: The document was created with Spire.Doc for .NET.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全国卷Ⅰ)
语文答案
1.D 【解析】A 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
文只是说“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
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
“非政府组织”。B 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
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
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
“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C 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
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
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 .C 【解析】“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
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3 .B 【解析】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
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
约……能落实”,后代的需就能得到保证。
4 .B 【解析】“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
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 “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
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可见,
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5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
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题干告诉我们,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
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应当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在
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
第1 页/总9 页
背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在主题表达上,
“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
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
己”的人生道理。
6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
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
分析。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
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
写,就显得真实可信。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
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从读者
角度看,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7 .D 【解析】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而承担把节目传送给
电视观众的是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8.BC 【解析】A 项,由材料一“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
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可知,选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
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错误。D 项,由材料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