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拔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二)

  第二次拔牙,是另一位男医生操刀,姓曾。万万想到,曾医生专业正经的面孔下,竟然是个话痨。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拔萝卜了,临到头难免还是有些紧张,结果曾医生开始分析我的心理,大意是:我以为的紧张其实不是我紧张而是人类百万年来进化的潜意识的反应,这样的紧张不是人理性可以控制的blabla...我哭笑不得但又不好表现出来,您跟我说这些做什么,您是修了心理学双学位吗。曾医生问,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心怦怦跳,手发凉,脚发热,这就代表你在紧张。我仔细一感受,手发凉倒是没有,脚还真有点热,好家伙,更紧张了!

  拔牙前要吃消炎药和止痛药,我跟医生说上次吃的消炎药胃有不良反应,曾医生点点头,没问题这次换一个。护士递给我两片药,我一看包装上“乙酰螺旋霉素”,怎么瞧着有点眼熟,再仔细看药片,白色的圆圆扁扁,这不就是上回那个吗,曾医生一听,有点激动:不可能!你仔细回想一下,闭上眼睛,不要只回忆吃了什么药,要回想上次的情景细节,治疗椅是什么感觉,护士讲了什么话,先发生了什么后发生了什么...曾医生又开始心理分析:人的记忆是很有可能出错的,这很正常blabla我遵医嘱闭上眼,苦思冥想,其实我是对文字比较敏感,”乙酰螺旋霉素“这个名字让我觉得熟悉,但咱也不敢讲咱也不敢问,无论如何左思右想上回吃的都是这个,越想越像。我小声问医生,要是我记错了你不会打我吧?医曾医生说不会不会,扭头跟助手交代,打电话给倩倩医生确认一下!声若洪钟。然后走出了治疗室。过了一会儿曾医生回来,非常诚恳地说,对不起你的记忆是对的,这个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非常小blabla我心里竟然暗暗松了一口气,还接了一句:那真是不巧我就是这个万中之一了哈哈哈哈。

  打麻药的时候,曾医生又开始进行专业讲解:麻药是进口的,通过二氧化碳消解(好像是这个词),不经过肾脏,每支5毫升(还是10毫升来着,忘了),成年人最多一共可以打八只,但不代表一定要八支全打完才有效,每个人情况不一样blabla我竟然也慢慢习惯了曾医生的唠叨,随着熟悉的麻木感传来,我知道麻药打完了。

  万万没想到,放下麻醉枪以后,曾医生拿出了锤子和錾(zan)子!我头一次对曾医生的唠叨心生感激之情,没等我发问曾医生就开始解释:这是一种精准拔牙的方式,相比于传统方式能更有效地保护牙槽骨blablabla我头一次意识到,原来医生面对同样的问题,手段也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医生也会有各自的习惯和偏好。曾医生先把錾子插进了我也不知道哪个地方,总之感觉到有东西嵌进牙床。然后,他就,让助手,开始敲錾子!像阿基米德说的那样,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要把牙齿撬动了呜呜呜呜呜。。。我的内心,只有一种听天由命的茫然,我闭着眼,感觉到有双手扶住了我的下巴,干脆利落的连续敲击虽然没有直接落在牙齿上,但也让我满脑子回响着咚咚咚,也不知道是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敲了不知道多少下,曾医生说:停,等待二十秒。等待期间还专门靠近了一点,让他自己进入我的视线,说:看,没有血迹喷溅!放心,这种方式是非常安全的,不用害怕!二十秒后,曾医生可能是观察了一下,然后对助手说:还不够,再敲。果然很精准。。。敲击完成后,我终于感受到熟悉的钳子夹住了牙齿,好像只轻轻扭了两下,牙齿就脱离了,称得上是轻轻巧巧。我的内心是服气的!不禁感慨自己生在二十一世纪,能享受到最先进也令人惊奇的现代医疗手段。

  一回生二回熟,第二颗牙也非常顺利的“敲”下来了。这一次完全没有第一次拔牙的怅然若失。如果左右两边口腔都有独立意识,他们大概会说,咱们都缺牙,谁也别看不起谁哈哈哈哈哈。之前我就总结出了拔牙恢复期饮食密码,一是不能太硬,二是不能太烫,三是不能吃辣,四是不能有长条的纤维以及颗粒不能太小,要不然不小心戳进牙洞里会痛,绿叶菜、米饭、牛肉之类也暂时拜拜了。这点儿经验在第二次拔完牙后的恢复期运用的淋漓尽致,那几天我就靠粥+肠粉+便利店关东煮饱腹,嘿,全家的关东煮黄金三角不错,豆腐里面夹了细粉丝,煮的软软的吸饱了汤汁。但后遗症是, 靠着肠粉粥关东煮活了一星期以后,一个月内都不想再碰这几样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