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你是哪一类读书者?
想要升职加薪,天天加班还是有心无力;上有老下有小,繁杂的家庭琐事总是处理不好;听了上百本樊登读书,却发现自己似乎没啥变化;知道自己该学习了,结果一会儿拿起一次手机,根本专注不进去...
在一个失眠的深夜,你看到别人发的朋友圈“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声叹息,狠狠地点了一个赞...
作为成年人,我们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焦虑,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能力需要提升。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提升哪一项能力是收获最大、性价比最高的呢?
答案是:学习能力。在学习之前,先学习学习本身。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我们不是“天降无崖子”的虚竹和尚,想拥有任何能力,都只能走学习这一条必经之路。所以学习“学习”,对以后学任何东西都有帮助,让以后的学习都事半功倍,它的复利,是无穷大的。这已经不仅仅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了,毕竟“磨刀”还是只能用于“砍柴”的嘛!学习能力却可以让我们应对任何挑战,以不变应万变!
在学习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2022年了,为什么还有人觉得读书无用?
说读书无用的人,他们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都不知道:读书是需要分类的。
读了很多本小说,工作却依然做不好,所以读书无用;熟读唐诗宋词,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天天看编程书籍,媳妇却依然哄不好,所以读书无用...
有的书是“颜如玉”,有的书是“黄金屋”,你在“颜如玉”里转了三圈说里面找不到“黄金屋”,这是书的问题,还是你自己的问题?
如果想要做菜,那就去读菜谱;想提升工作效率,那就去学思维导图、麦肯锡工作法;想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就去读沟通相关的书籍。有的书可以怡情,有的书是为了解决问题,有的书是为了通过考试。不同的书,用同样的阅读方法,能行吗?
从读书需要分类,我们思考一下常见的的几种阅读方式:
第一种:只读小说的人
这些人,读书纯粹是为了娱乐,他们通常只读小说。读书对他们来说不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而是和看电影玩游戏一样,为的是即时的爽感。对这部分人,我们不做评论,也和我们无关。
第二种:用读小说的方式读任何书的人
他们也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生活,然而却不知道读书需要思考,于是用读小说的方式来快速阅读任何书。有没有收获?可想而知。他们中的一部分,接触了“快速阅读”这个东西,会专门学习相关书籍,追求“一目十行”,“速读、跳读、扫读”是他们发明的新名词,看到“我是如何一年读完300本书的?”这样的标题,简直如获至宝。对他们来说,读书的数量早已代替了读书本身,成了他们的精神图腾。
第三种:研究型和考试型的阅读
他们会继续沿用学生时代的读书方法,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画思维导图。其中对于记笔记格外推崇,一本厚厚的笔记可以让他们心里踏实充实。他们和学生时代一样,追求记住书里的知识,他们往往可以成为这本书本身的“专家”。可以做到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数家珍,对《刻意练习》的四项原则倒背如流,如果能有关于这本书的考试,他们能考一百分...
相比大部分人,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有耐心、有努力、有思考、能记住。他们的困惑在于,为什么我读书这么认真,自己却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我自己,现在就是这第三种人。
我们同情后面两种人,特别是第三种。他们不可谓不努力,却陷入了迷茫。他们需要帮助,他们急需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他们拨云揭雾,帮助他们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我们用一个新名词,叫“读书变现”。
困惑中的你,是否和我一样?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正确的读书方法,学会如何正确高效的学习。最后,我们一起看一下第四种读书方法:
第四种:致用类的阅读
和“不屑于读书太功利”的人不同,他们渴望成长、渴望进步,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他们最真实和迫切的需求。对他们来说,“是否用上了”是检验阅读结果的唯一标准;读书这条线,不到最后的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不算完;如果不能把读的书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那么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对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它致力于内化和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赵周老师的“拆书法”,就是这样一套读书方法。彼时我已经发现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践行太少,对于如何践行,心里没底。“拆书法”就在此时,如命中注定般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给了我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我打算,先把这本书深挖吃透,再把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用“拆书法”重新读一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借着写读书笔记,开始学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