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名字都出自《诗经》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中国人历来对名字非常看重,从周朝起,命名已经被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公认的“好名字”不仅要悦耳上口,还要寓意深刻,寄托了父母长辈的希冀与祝愿。
从传统典籍中寻找灵感,是人们给子女取名时常用的做法,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
事实上,源自《诗经》的名字并没有性别界限,人们会把诗中的生动词汇和鲜活气息赋予任何一个新生命。我们熟知的很多名人,名字都来自《诗经》这座中华文字宝库。
扶苏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因直谏触怒了嬴政而被遣至边关修筑长城。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扶苏为人宽厚,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后,扶苏被逼自尽。
“扶苏”出自《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xí]有荷华。
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扶苏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梨果近球形或扁圆形,它的树木可供观赏,树皮可以入药。这种树木虽不华丽却精致素雅,后人以扶苏形容枝繁叶茂。
诸葛孔明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为了突出蜀汉的宗室正统,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刻画成一个无所不能、智多近妖的奇人,极尽艺术创作之能。
“孔明”出自《小雅·信南山》: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这是一首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诗。明的意思是礼仪周备,孔明指诸事都已准备妥当、完备,没有疏漏,以显示祭祀的庄重。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唐朝初年名相,位列唐太宗设立的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与房玄龄共同执掌朝政时,有“房谋杜断”之称。
“如晦”出自《郑风·风雨》: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晦,原指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夜里看不到月亮,夜色浓重。风雨如晦,指有风又有雨,天色晦暗得如同月末那一天的夜,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这句诗是说,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女子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男子欣喜不已。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夫妻重逢或情人相见的诗。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或1058—1123),北宋婉约词之集大成者。他年轻时就显露出出众的才华,被《四库全书》评为“词家之冠”,王国维称他是“词中老杜”,叶嘉莹则视其为宋词史上“结北开南”的人物:“以前的作者大多是以直接的传达、直接的感发来写作的,而周邦彦是以‘思力为词’的。
“邦彦”出自《郑风·羔裘》: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意为国家栋梁之材。不过,周邦彦陷入王安石变法新旧争斗的漩涡,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多建树,作为词人却十分成功。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后改为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国桢”“国维”均出自《大雅·文王》中的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这首诗歌颂了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意为贤良优秀的众多人才降生在周朝,王国依靠这些栋梁之臣,得以发展昌盛。此诗是《大雅》的首篇,作于西周初年,用以告诫周朝继承人,要珍惜重视人才,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安阳殷墟甲骨发掘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
“斯年”出自《大雅·下武》: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意为承蒙老天庇佑,国家的基业得以万年长存,不愁无人辅佐。傅家先祖傅以渐是清朝首位状元,到了祖父这一代家道中落,父亲便把振兴家族的夙愿寄托在儿子的名字中。
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1901—1972)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之子。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林徽因(1904—1955)出身书香世家,少年时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对建筑学产生浓厚兴趣,1924年随梁思成同赴美国攻读建筑学,两人在美国结婚。
二人的名字都出自《诗经》。“思成”的意思是成功、圆满,出自《商颂·那》:
奏鼓简简,衎[kàn]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这是殷商后裔祭祀、追述殷商祖先的颂歌,内容为商代成汤的子孙所作的祭祀文。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因与当时一位男性作家同名,她为避重名而把“音”改为“因”。
“徽音”是美名、美誉之意,出自《大雅·思齐》:
大姒[sì]嗣[sì]徽音,则百斯男。
这是一首周王室的后人歌颂周文王的诗歌,而这两句则是说周文王的妻子太姒继承了王族前代女性贤淑端庄的美德,富有美誉。
贺敬之
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