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利,虽然网络是很方便的,但是往往最漂亮的东西,危害也是成正比存在的,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拿着一部手机,了解天下事,其中隐藏的危害也是不小的,尤其是对于未成年,非常的明显。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网络成瘾?
  
  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 孩子沉迷网络的6大征兆  1.对其他事情丧失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过去很喜欢踢足球、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或者喜欢爬树,现在却对诸如此类的事情丧失兴趣,而只喜欢花上几个小时上网,说明他可能已经对上网成瘾。  2.控制力下降  成瘾者通常控制力下降。如果父母强行不让他们上网,他们可能会有一些不良表现,但不一定是成瘾表现。  3.撒谎  撒谎称自己没上网,偷偷将上网带进卧室或者在其他隐秘的地方玩,又或者通过欺瞒家人的方式让自己多玩一会电脑,所有这些都是成瘾表现。  4.产生耐受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网会产生耐受性。最初,孩子可能玩10分钟就满足了,之后却需要越来越长的时间时,说明他可能已经对上网成瘾。  5.回避负面情绪  成瘾者往往借助药物或者某种活动和行为避免自己出现负面情绪。上网的孩子如果回避悲痛、压力或者负面情绪可能是成瘾的一种表现。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人打架或者和父母争吵之后便上网,说明他可能在用这种方式应对负面情绪。  6.成绩下降,失去朋友  失去重要朋友和学习成绩下降也是成瘾的表现。如果过度沉迷于上网,孩子的人际关系可能出现问题,失去朋友,同时学习成绩也会下降。上网成瘾的孩子会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 怎样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专家建议
  
  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  家长应避免给青少年过多的压力和关注,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多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成就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注意力从网络虚拟世界转向真实世界。对青少年自身而言,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出现沉迷网络的想法时,要反复告诫自己网瘾的危害并积极寻求帮助,以抵制网络对自身的影响。
  
  多多关注亲子关系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  成瘾是一种逃避和替代行为,但发生的源点不在外界,而在自身,包括兴趣狭窄;性格不良,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培养;逃避压力等。建议家长们多多关注亲子关系;小学阶段要关注行为习惯的改变;加强自控力的培养;评估孩子的心理类型;扩展学习类型;重视体力之类的训练。
  
  帮孩子培养一两种爱好或特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易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数是缺乏温情教养方式的孩子;不会应对压力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和自我认同度低的孩子。建议家长把电脑放在客厅;让孩子有3-5个好朋友;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目标,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给孩子的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尽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网;找出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条也要大力弘扬;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席;每天花点儿时间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业余时间;了解孩子的朋友;教孩子几招和大人交往的技巧;培养一两项家庭的共同运动;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理智地支持孩子上网;帮孩子培养一两种爱好或特长。
  
  锻炼孩子的自主性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  沉迷网络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后果的,多是小学高年级到青春期阶段的孩子。锻炼孩子的自主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积极补上这一课。比如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从小选择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错了自己承担后果,做对了自己承担喜悦。如果家长和教师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他们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更容易偏向网络,因为在那里,他们是可以完全做主的。同时对于家长来说,要给予孩子规范使用网络的节奏感,比如每天赋予他们固定的时间去浏览网络,对于他们浏览的内容给予引导等,让他们早日形成自己规划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致家长的信  一要善引导,重监督。家长须强化监护职责,养良善之德,树自卫之识,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  二要重表率,立榜样。家长须重视网瘾危害,懂预防之策,远网游之害,读有益之书,表示范之率。  三要常陪伴,增亲情。家长须营造和美家庭,增亲子之情,理假日之乐,广健康之趣,育博雅之操。  四要导心理,促健康。家长须关注子女情绪,调其心理,坚其意志,勇于面对挫折,正确利用网络。  五要多配合,常沟通。家长须主动配合学校,常通报情况,多交换信息,早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  最后  教育部送给大家的  “防迷网”三字文  ↓↓↓
  
  来源:荆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 、荆州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综合自央视网,央广网,共青团中央微信号,《光明日报》,上观新闻,微言教育等;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