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半夜哭鬧免收驚,超過4成小孩會「夜驚」!認識夜驚原因及預防方法
無論是小孩或成人,做惡夢的時候通常較少發出聲音或活動身體(但也有可能發生),僅擁有強烈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及恐懼等,且對夢境歷歷在目,可以清楚記得夢境細節。但相對於此,多數發生夜驚的小孩醒來之後,都對所發生的事情毫無記憶。
一般而言,隨著孩童年齡增長、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夜驚的發作次數會逐漸下降,因此無需特別求診治療。
然而,若擔心孩童夜驚打擾鄰居或自身的睡眠,則不妨讓小孩維持健康的睡眠作息,有助減少夜驚發作的次數及可能性,以下提供4點改善建議: 維持固定的睡眠作息時間,即使放假出遊也不要讓小孩晚睡(延伸閱讀:小孩晚睡容易長不高?這時段入睡是關鍵!7大晚睡常見問題一次看) 維持充足睡眠,1~2歲小孩每日建議的睡眠時間為11~14小時,3~5歲為10~13小時,6~13歲為9~11小時。 適時午睡,補充體力,特別是白天玩樂過於亢奮、精力消耗過多的時候。 維持睡覺環境陰暗、安靜且舒適,避免小孩因睡眠反覆清醒,而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引發夜驚。
夜驚發作時,小孩通常處於無意識且心理恐懼的狀態,因此可能會因為旁人叫喊或大力碰觸,而做出激烈的動作反應,並因此傷害自己或身邊的人。
若父母發現小孩夜驚時,其實不必叫醒孩子,僅需在旁靜靜守候,避免小孩因動作過大掉下床,或是撞到床邊的事物而弄傷自己。
若夜驚持續時間過久,陪伴者可輕摸小孩的臉、手臂和背部,嘗試將小孩喚醒,且在小孩喚醒後輕聲安撫他。若症狀逐漸緩和,可環抱小孩、輕拍小孩背部,給予小孩安全感,避免小孩因夜驚而留下負面記憶。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