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英),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这位可爱的老爷爷把自己二十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融入了这本书里,作为治疗师的他曾说过“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这本温暖治愈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初版至今20多年仍长销不衰。可惜的是老爷爷2020年2月4日离世。

  故事背景:?鼹鼠先生因为对河鼠先生的复杂感受和对生活的厌烦,想去找朋友蛤蟆先生解闷,结果发现一向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很是担心,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思来想去,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找苍鹭接受心理咨询。于是本书故事就此展开。

  蛤蟆先生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失落的内心独白可能也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想法。的确每当想起不快乐的时光,自然会有悲伤和难过的情绪,但是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每当有这样想法的时候,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它来源于哪里?

  蛤蟆先生的祖父创立了家族酿酒企业,父亲在成为一家之长后接管了过来,在蛤蟆的记忆里,父亲一直非常严苛,从来没有达到过父亲的高要求,而且感觉也达不到。印象中安静的母亲,对丈夫唯命是从,正如婚前听命于她父亲一样。?蛤蟆先生记得小时候母亲也曾和自己嬉笑逗闹,可他觉察到母亲是那么在意丈夫的评价,总在看脸色,生怕丈夫不满意。她为了避免惹丈夫不快,便遵循他严格的育儿观,常常对蛤蟆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这些过去的记忆不断闯入了蛤蟆的脑海里,在这些记忆底下,一股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无力。无力是因为他不确定他在对谁愤怒,或者对什么事情愤怒。于是就造成了这个结果:他开始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 !

  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对父母是极度愤怒的,这一点可能他连苍鹭都不会告诉,可是这种愤怒也给他带来了很难化解的问题。因为小的时候,父母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如今他住的漂亮庄园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之后父母还确保蛤蟆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更让他为难的是,父母都已去世好一段时间了 !他们活着时蛤蟆都自觉很难生他们的气,何况现在他们都已不在人世,就更难了 !可是他内心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比如我们具备的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最基本的情感。

  从出生第一天开始,这些天生的情感就开始运作了。随着这个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他的因素参与进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或者陪伴你成长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幼儿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他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

  尽管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特别当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适应型状态最容易产生“顺从行为”,顺从行为的表现就是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等;其次在任何时候都很难承认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总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结果吞下怒火,却化成内疚。

  「儿童自我状态」?的人释放愤怒的表现强弱如下图:

  有顺从行为的“适应型儿童”?的愤怒较弱;无顺从行为的“自然型儿童”的愤怒较强。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在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 」。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可是对于「适应型儿童状态」的人而言,他们的眼中的「父母状态」是爱批评人?、愤怒还有严厉。?但是对于这样顺从型的人疑惑了,就像蛤蟆先生自己几乎从不发火,不跟人生气,不责备别人,也不训斥别人或是挑人毛病。实际上,情况通常正相反,他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还鼓励他们。这么说显得弱了点儿,但是这就是他,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那他的「父母状态」体现在哪儿呢?

  实际上,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父母状态」。我们可以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罪!是的,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也许有些残酷,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能帮助他的人只有自己,他有许多问题需要向自己发问。比如能停止自我批判吗?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开始爱自己吗?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是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里的话,我们将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

  没有特别的技巧,也没人能强迫你进入自己的「成人状态」。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成人状态难,也许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出演一个我们最喜欢、最了解的角色,台词和动作都烂熟于心。

  可是这里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的是,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角色和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选择我们的'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是我们自己把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不好,你好」?——? 这个象限对应的就是「儿童自我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会表现出低自尊行为,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比如【我真不幸】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比如,有些人会把不幸的原因怪到天气,怪地理位置不好,会想到所有和霉运相关的迷信传言。甚至是更严重的情况,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比如【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游戏: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我好,你不好」——?这个象限对应的是「挑剔型父母状态」,他们通常会玩游戏去证实这一点,而且经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

  比方【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游戏:这样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 ’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

  比如【NIGYYSOB (原文为 "Now I've Got You , You Son of Bitch )】:这名字确实有点难听,也是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比如有个人犯了错,工作中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他们会说:“要不然,那帮人会觉得犯了错还能侥幸逃脱!”?不过处在这个状态下,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抑郁,因为这样的状态下的人从不内疚。

  「我好,你也好」—— 这个象限对应的是「成人自我状态」,「我好,你也好」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像登山一样地说’好了!我终于到顶了’。你要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非要信神或超自然。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你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 —?终生的承诺。

  蛤蟆先生在十次咨询之后,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他虽然离开了苍鹭,但他们都相信,真正的改变之旅才刚刚开始。如果你也有蛤蟆先生之前的困恼,那希望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让自己改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