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看《无问西东》
先介绍弗洛伊德的理论,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超我》这本书中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举个栗子,一个人吸烟,但是脑子里会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说,吸烟不好,会使肺部生病,一个声音却说,管它呢,吸烟使我快乐。两个声音在脑子里打架,最后做出决定的是吸还是不吸之中的一个。说吸烟不好的这个声音就是超我,说吸烟使我快乐的这个声音就是本我,最后做出决定的是自我。同理吃高热量的美食(如蛋糕、巧克力、冰激凌)等等,想吃的是本我,害怕吃了会发胖的是超我,最后决定“减肥,不能吃”的是你的自我。
超我: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用来抑制由本我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当超我过于苛刻时,他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本我: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他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
只有自我、本我、超我达到平衡的时候,人格才能健全的发展,并得以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简称心理防御(也称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机制,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他们三个是中学同学,都是孤儿,王敏佳和李想在医院工作,陈鹏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共同的老师对他们很好,三人相约去看望老师,却遇见师母在追打老师,王敏佳和李想为老师打抱不平,一起制造了一份匿名信给师母和师母的单位,师母从标点符号中看出写匿名信的是谁,然后去到医院当众打了王敏佳一耳光并说王敏佳勾引自己的老公。
这时,只要李想站出来,其实王敏佳就没事了,但是李想刚刚获得了援边的名额,这样的污点会使他丧失这个机会,在他看来是上进的机会,于是他保持沉默,王敏佳独自一人承担了这件事。导致后面被视她为情敌的护士诬陷,又因为自己的小虚荣,吹嘘自己和毛主席的合影,被上纲上线,打成了坏分子,在批斗大会上被当众剪了头发,而且险些被师母煽动起的乌合之众打死。同一时刻,李想成为医院树立的先进榜样给医院的人员做思想汇报。
王敏佳的救赎是陈鹏,他从实验室赶了回来,救了她,立了一座假碑,带她回到自己的故乡。李想的救赎同样是陈鹏,对于王敏佳的“死”,李想是愧疚的,他没想到会造成这样的后果,但是陈鹏没有恨,只是告诉李想,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这个故事里真正死了的人是师母,在以为王敏佳死后,在丈夫依旧不接纳自己的情况下,她崩溃了,跳井自杀。
老师和师母的恩怨出自陈鹏的讲述,是因为师母供老师念书,老师学成之后却不想和师母结婚,但是师母厉害,老师软弱,师母以死相逼和老师结了婚。导致老师在婚内冷暴力,分床,分食,无视师母。师母为了得到关注,不断地撒泼、无理取闹,这就是王敏佳和李想们撞到师母追打老师那一幕的原因。
另外的重要人物,是视王敏佳为情敌和嫉妒她魅力的护士们,视她为情敌的护士喜欢李想,但是看出李想喜欢王敏佳,于是有了嫉妒之心,制造罪证,并带头批斗王敏佳。


导致王敏佳被批斗的直接事件是她吹嘘与毛主席合过影,其实她没有去成,因为太紧张了,生病而导致被替换,但是王敏佳一直不接受这个事实,毛主席身边的女孩子本来应该是她,于是她每年都去照片中的位置照一张相,来弥补这个遗憾,并且通过向别人诉说自己与毛主席合影来使自己内心接受这件难以接受的事实。
王敏佳这么做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叫做否定,是一种逃避性防御机制,无意识地拒绝承认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现实/事实,或者说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否定那些不愉快的事件,当作根本没发生,不承认不接受似乎就不会痛苦,从而缓解打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个体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所以一般情况下,切莫戳穿他的谎言,因为他可能正处于极度悲伤中。
但是王敏佳是一个成人了,否定的防御机制却是自恋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级防御机制):它是一个人在婴儿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机制。早期婴儿的心理状态,属于自恋的,即只照顾自己,只爱恋自己,不会关心他人,加之婴儿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轻易地否定、抹杀或歪曲事实,所以这些心理机制即为自恋心理机制。一名成年人还运用“自恋机制”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御,是很危险的。这件事证明了王敏佳这个时候并不成熟,没有健全的人格。
李想的故事反映出的心理
导致李想没有和王敏佳一起承担责任是源于李想努力上进,写下血书,主动要求去援边,不能因为污点导致自己的前途无望。但是李想去援边的动机,其实主要归结为和陈鹏竞争,电影中好多细节表现他爱着王敏佳(最明显的是王敏佳教他扎针时,他控制不住抓住王敏佳的手臂),但是王敏佳喜欢陈鹏,他自卑,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陈鹏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天之娇子。于是他努力上进,期望于成为一个人人眼中的榜样来和陈鹏竞争王敏佳。这个本我的潜意识太强烈了,以至于在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本我,放弃了本该承担责任的超我,铸成大错!他本来是为了爱她,却害了她。
抵消,陈鹏的故事所反映的自骗型防御心理机制


陈鹏面临的难题是在面对真爱——王敏佳的转变。当他误会王敏佳和李想时,撞见李想握着王敏佳的手臂,这个举动在那个年代是逾矩的,于是他失恋了,失恋了之后他选择去了9所,逃离这个伤心的地方。象征着舍弃本我(小爱),选择超我(大爱),弃小爱就大爱。这也是很多古代传颂下来的传说、历史、寓言的主旨,比如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赵氏孤儿》。
但是陈鹏的完整人格体现在,王敏佳来找他之后,他用在众人的目光下拉着王敏佳的手奔跑这种行动来抵消对于之前撞见王敏佳被李想握着手臂那一幕,而且当时两个人是一个隐秘的环境,周围都是医院的床单,而陈鹏是当众进行,他用这个合理的手段(解释“核”,并且因为王敏佳不善长跑,所以拉着她跑)作为一种仪式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让他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根本没有发生,以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抵消是一种自骗型防御机制,但是用这件事上完全正确。证明他是一个完全有能力自救的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的成熟的人。
刘淑芬和许伯常的故事所反映的心理,歪曲和情感隔离


师母本来是个好人,世俗意义上的好人。她爱着许老师,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即使在面对许老师的婚内冷暴力时依旧不改其衷,自己饿着也不想饿着许老师,看着他吃饭流露出满足自豪的神情,演员表情特好,仿佛在说,看,这么好的男人是我的,为了他我什么苦都愿意吃。可以说,许老师是师母平凡生命的一束光,是她人生的救赎,但是其实许老师不想和她结婚,也许是源于恩大成仇吧,师母的付出要相等的爱来回报,吴老师肯定是感到窒息,感到被一个人束缚的不自由,就像在家里母亲的目光老是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使你有一种压力。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许老师不接受曾经的本我,受教育不多的人,基本是以本我作为主要人格,本我是什么样,农村人,和在城里教书的老师比起来是下等人(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就像陈世美负了秦香莲的故事一样。但是吴老师是软弱的,他启动了情感隔离来面对师母,情感隔离作为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于是在师母的眼里,许老师对自己可以说是冷漠、麻木,她不被接受,不被看见,导致了她的情绪失控,并且最终通过歪曲事实(认为王敏佳勾搭许老师)释放了自己受伤的本我。师母的超我付出着爱,本我却想获得爱,获得爱的本我得不到满足,自我的行动表现为追打许老师,企图打破许老师的情感隔离,使他面对自己,但是许老师的心防一直不开,最后是师母的死才使吴老师的情感隔离破裂了,显得像个人,之前都是麻木的。
歪曲也是自我启动的防御机制,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现的精神病现象,以妄想或幻觉最为常见。妄想是将事实曲解,并且坚信不疑,如顽固地认为配偶对其不贞。
但是明显师母是个众人眼中的好人(超我强大),以为王敏佳死了的她崩溃了,无法原谅自己,他之前面对许老师是有道德高度的,所以她不自卑,但是造成了王敏佳死亡的自己没有这种道德高度了,师母选择了死,为自己和许老师的孽缘画上句号。真的遗憾,这就是大众眼里的好人却做了错事,好人没有好报。师母的超我无法原谅作恶的本我,自我失控,无法调和,崩溃就是这个意思了,这个悲剧的源头是师母和许老师婚姻不幸。
这个故事里只有陈鹏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以他才能拯救了王敏佳,影响了李想。以前不觉得黄晓明帅,但是在一群男演员的对比中还是觉得黄晓明的形象最符合陈鹏,端正的相貌,光明正大,最符合饰演有着优秀人格的人物。所以就不能意外他在中国合伙人中上了北大,在无问西东中念了清华,哈哈哈哈~开了金手指的华丽人生
所以,陈鹏为什么会是一个完整的人,导演给了答案,他在是孤儿的时候得到过许多的爱,王力宏的晃晃空投食物,村民们的帮助,以及在清华的时候,为了小爱,不顾大爱(超我),但是清华的校长说,不要对陈鹏这个学生有什么误解,他还是诚实的。学校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他真诚地面对自己,知道自己的本我不甘于放弃王敏佳,给了自己和她再次建议情谊的机会,而不是一受到打击就关闭心门。既然选择了为国家付出,就把对王敏佳的爱咀嚼在心底,在小爱和大爱之间寻求和谐。
李想的故事反应的心理机制,利他
然后我们再来看李想最后也成为了一个受人怀念的人,在遭遇暴风雪的时候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同事,但是感觉李想的动作是在赎罪,这种利他,完全是自我选择了超我,他用超我(奉献,利他)战胜了本我(偷生)。
在王敏佳墓前,李想说,我没想到她从没和毛主席合过影。陈鹏气的大叫,你怪他不对你真实,你给了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显然李想没有这种力量。(清华给了陈鹏真实的力量,不干涉他,让他自己做出选择。)
《无问西东》给出了大量的不同人设,让我们去看这些人物是怎样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怎样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导致了人生的悲剧,正确的选择来之不易,必须有完善的人格(自我、本我、超我的和谐)来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但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人格还没有达到那么完善,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困惑呢,其实所有这一切,得益于榜样的力量——认同,教育的作用——引导,以及真实的拷问:我到底是谁,我应该怎么做?这也是《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其他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真正主旨,教育的作用,《无问西东》讲了4个不同年代的故事,陈鹏王敏佳的故事是最复杂的,但是也不能说吴岭澜、沈光耀、张果果面临的问题就轻于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遇到自己人生的一个难题。
吴岭澜陈楚生 20年代


沈光耀王力宏 40年代


张果果张震现在(08年以后)


这是电影里另外三个故事的主角。他们面临不同的抉择:
吴岭澜物理不及格,英文和国文满分,老师劝他转文科,但是在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实科的时候,自己应不应该去学习文科,他迷茫了。
沈光耀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出身富贵,家风优良,母亲在听说他要当兵的时候,亲自告诉他,愿他体会生命的乐趣,而不是追求虚幻的功名利禄,不愿他在还没想好怎么过一生的时候就离开这个世界。沈光耀在听从母亲的教诲和自我内心的选择中,迷茫了。
张果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清华毕业生,似乎是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因为要提案奶粉的广告,他找到了一户怀有四胞胎的家庭作为代言人,承诺提案过了,就会资助医疗费用,但是他的提案没过,还成了替罪羊,在面对是否帮助四胞胎一家和是否提供黑料报复自己的老板这两个决定时,他同样迷茫了。
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如何解决各自的问题?
吴岭澜是20年代清华的学子,他物理不及格,国文和英文却是满分,物理的不及格令他的自尊心受伤。梅贻琦时任教导主任,找到吴岭澜,问他,你的物理是不列,英文和国文确是满文,为什么不选择文科,吴岭澜说,因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学子都在学习实科。他只是觉得自己在学生时代只要求学,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是梅贻琦和他说,要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梅贻琦说,你忽略了一点,就是你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应该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随波逐流。然后梅贻琦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 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于是吴岭澜开始思考自己的真心,他是挣扎的,不敢坚定自己的真心,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这么一个迷茫的时刻,孤独地思索,当你走过去了,你就获得了成长。
最后吴岭澜是怎么想通的呢?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吴岭澜的这段话给了沈光耀启示。让沈光耀做出了遵从内心的选择,去做飞行员,让这个国家更多的妈妈不失去她们的儿子。沈光耀驾着飞机投下了食物,救了还是孩子的陈鹏,陈鹏影响了李想,李想救了同事,同事的儿子张果果(这名字太有象征意义,善果)在面对抉择的时候,听从了内心的声音,诚实地面对自我,救助四胞胎,抵制住世俗对人性的恶意揣测,抵制住别人在他心里埋下的恶意,不去选择参与到与自己无关的恩怨中。
张果果提的案子,一开始违背了内心,他是认可安全性的,但最终他选择了以营养和美味作为提案内容,因为职场上要与老板保持一致。只是,他没有想到的事,这件事是老板的一个圈套,cell公司拿到标之后,张果果成了替罪羊,但是在老板的老板问他要老板违规做事的把柄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珍视内心的美好,他说道,“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虽然吴岭澜的故事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却是所有问题的源头,表达了教育的重要,也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是能让一个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环境,听从内心的声音,不随波逐流,安静、平和却充满力量。就是本我、自我、超我的和谐,也是梅贻琦说的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应包含知、情、智三个方面,还有中国古人说的,智仁勇。
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全部都是人格成熟的人,所以才能升华,做出正确的行动。最后,完成自己人生使命,无愧青春年华。吴岭澜靠着梅贻琦的引导,以及自我的思索,最后在对泰戈尔等一众榜样的认同中得到答案。沈光耀在得到吴岭澜的启示后,在陈纳德的那句话中觉醒,去面对自己的真心,去做应做的事。张果果在父母带着去给李想扫墓后,终于坚持自己的初心,不同流合污,也不因为害怕被一直索取而放弃爱心。
认同:
吴岭澜对泰戈尔
沈光耀对陈纳德
张果果对李想
认同一种建设性心理防御机制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
如果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没有遇到梅贻琦、泰戈尔、陈纳德、李想,又该怎么办?
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没有遇到梅贻琦、泰戈尔、陈纳德、李想的人生,所以在世俗中失去了自我。这让我不得不发出一种感叹,经师易得,人师难寻。这句话来自《礼记》,所谓经师,是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技能的老师,这些老师,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小学、中学、大学老师就是。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人师我们有可能遇到,有可能听说过但是没遇到过,孔子、孟子,朱熹,特瑞莎嬷嬷,电影中那些闪光名字……
但是如果没遇到过,会是什么样子,那就是还有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片子,认为他讲的不知东西,看不懂,说是逻辑混乱,还有人挑剔导演的水平,这都证明了真理之光并没有照到他们。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未来能够优秀,从小就投入颇多,几万块的早教班习以为常,为一个优质学区投入数百万,但是那些真的是真正的教育吗?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还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就感受到无法承担的压力,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用正确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风化雨,阳光普照,给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权利,让他自由地成长,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背负太多不属于他的负能量,以至于他活得不开心,不快乐,没有自我,没有体会到生而为人的快乐。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做他自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教育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
所以这部影片背后的深意,其实是在表达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对人的意义是多么重要。
这部影片是为清华大学建校百年校庆的献礼作品,作为一个命题作文,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值得一看再看,特别是迷茫的时刻,困惑的时候,它会指引你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正确的选择。
今年恰好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所以推迟了这么多年上映,也不是一件坏事,也许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想让大家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西南联大有过,清华有过,其实古代中国也有过,有一个细节吴岭澜的国文课堂,是一个穿着长衫的老师,在讲古文,他在讲什么,其实是礼记的《儒行》。儒行是四书《礼记》的一篇,这里面的人物都是榜样性的人物,但是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样子,却都让人心生敬仰。
所以我不认同豆瓣里的一个影评里说全片礼赞了基督教、富家子、美军、泰戈尔、儒雅的暴力、写字楼里的圣母,其实片名都说了无问西东,拿回到校歌的语境里,无问西东的意思很明白。
清华是一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学府。
如果你只看到西方文化,那只证明你不懂东方文化,以至于这么明显的表达都没看出来。
米雪饰演的沈光耀的母亲让沈光耀背家训,表达的就是东方文化,沈光耀背的2段家训,全部是来自中国古代经典: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柏庐治家格言》
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颜氏家训》
连陈鹏对王敏佳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是来源于《庄子》。
再来看片中那首清华大学校歌。
清华大学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
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清华大学的校歌,全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密码:
春风化雨,典出《孟子》,
大同出自《礼记·礼运》,
行健不息须自强,典出《易经·乾》,
致知穷理来自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殊途同归出自《周易》
……
不一一解释了。
所以如果还没有遇到梅贻琦、泰戈尔、陈纳德、李想这样的人,那么应该去读书,去寻找,像电影中那句台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师访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最后,用三句《中庸》里的句子,来结束这篇文章,也证明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教育。
天命谓之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型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均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唯天下之至城,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文中图片及头图来源于网络,文章为原创,心理学名词解释引用于百度百科,文章曾发于本人公众号字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