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逃杀?如何看待剧情世界观?

  深作欣二的暴力美学之作,用极端的方式去探讨人性,披着血腥杀戮的外衣,实际是对于现实的隐喻和暗讽。

  《大逃杀》的世界观设定乍一看极其荒谬:为了培养出效忠于成人且勇敢坚强的新一代青少年,日本政府出台《BR》法案,每年从全国学校随机选出一个班级,前往荒岛进行极限生存挑战。被选中的同学们将拥有自己的武器,在岛上展开残酷的互相残杀,最后存活下来的一个人才能离开荒岛。

  这种看似不合理且猎奇的背景和剧情,却处处折射出现实。

  电影开篇便暗示了这样的价值观:命运对于每个人并不是公平的。在《大逃杀》的背景设定下,每年全日本只有一个班级的人被抽中作为实验品。

  如果觉得撞上这种小概率已经足够不幸,那么随机分配武器的环节更是讽刺。有幸运儿拿到冲锋枪,手枪,但也有倒霉蛋只得到望远镜或者锅盖,机会只有一次,别无选择。好比每个人诞生于世的时候,家世,样貌,天赋,缺陷等便已注定。

  然而先天的优势一定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吗?未必。影片显然也想表达这一点,因此那些开局拿着好武器的人,并没有一个活到最后。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与行为模式。

  这里就要提到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即对于人性的刻画。“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提到:“若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唯一的途经就是通过他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

  《大逃杀》深谙此道,将所有角色放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下。面对人类最本能的求生欲望,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被无限放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在这种随时面临死亡的恐惧之中,性格软弱的人选择自杀,胆小者暂时躲藏起来,有人出于本能慌乱攻击他人,也有人为生存下去不择手段,令人唏嘘。

  影片中非常出彩的一个角色相马光子属于最后一种。她心机深沉,美丽而残忍,利用欺骗手段杀害了很多人。她的性格来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5岁时被母亲卖给有恋童癖的男人,光子为了保护自己将对方推下楼梯。

  生存欲望如此强烈的光子,最后却还是死于杀人狂之手,可恨又可悲。她也只不过是冷酷社会和荒谬制度下的牺牲品。

  灯塔里的六个女孩子最令人惋惜。她们原本无比团结,也有生还的希望,却因为一个意外互相猜疑,死在彼此的乱枪之下。人性永远经不起任何程度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瞬间轻易崩塌。或许不仅仅是在荒岛这种极端环境中。

  然而整部影片在压抑与绝望之中,还有一丝温情。最后侥幸存活下来的男女主,是开局拿了最差武器,也不会战斗的两个人。原因可以归结为先天的劣势让其他人并未把他们视作威胁,以及不时爆发的好运气。但导演想表达的最重要的一点,大概是有关“爱”的救赎,两人的爱成了这片黑暗之中的光。

  又或许,成年人的世界,原本就没有唯一的法则可以遵循。

  但生存仅仅意味着成年人游戏的开始。影片的结尾,遭到全国通缉的男女主在街头出现,相视而笑。他们今后面临的,是更为残酷的现实。

  《大逃杀2》开机之后,导演深作欣二不幸病倒,不久便去世了,余下的部分由他的儿子继续拍摄完成。很可惜续作只学到了皮毛,未得其精髓,口碑一度扑街,第一部的经典也再难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