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从众和服从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的行动,还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顺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内心不赞同)

  服从: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

  接纳: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理所当然,信以为真)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二、经典的从众和服从压力

  1、社会传染效应: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易受暗示性):光点实验,助手+实验者,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厘米?

  启迪: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哈欠的传染

  同一个工作团队里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处于同一社会网络中的个体也倾向于有很多相似之处:肥胖、失眠、孤独、幸福和吸毒等

  2)变色龙效应: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

  模仿行为能令他人喜欢你,有益于你和他人的交往,促使他人喜欢我们,但也会仿效他人的消极表情(如生气)除外。

  在广为人知的自杀事件也会得到效仿,自杀率会上升

  2、群体压力研究

  很多人给出错误答案,就会怀疑自己的答案,37%的人选择相信他人(明显错误)

  在实验中,前面人给出了错误答案,不知情的参与者内心经历着不安与冲突。

  使用牙线:被告知夸大频率的被试者,使用的意愿会增强

  癌症筛查:告知被试大部分人都已经参与,被试者注册比例增加一倍

  足球裁判:主客场黄牌的数量1.89:2.35

  3、最臭名昭著的研究——考察了权威和道德的冲突

  电击 15伏-450伏

  教师教学生,学生记忆错误受到电击,轻轻按开关,灯光闪烁,逐步升级,学生反映升级,两个房间,学生捆绑,研究者给与口头鼓励

  

  实验前自我预测:自己在135伏左右会不服从命令;没有人想进行到300伏,自我服务偏差,每个实验者估计别人,没有一个人期望达到“高危致命”档

  结果:40名男性,26人进行到450伏,中途停止一般在150伏

  教师知道学习者有心脏病,研究者再次保证“尽管电击可能很疼,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结果发现学生的抗议声没起多大作用:男性40/25,女性的从众比例与男性相似

  4、米尔格拉姆实验的道德伦理问题

  事实上没有人受到电击伤害,惨叫和声音全部都是录音和录像

  教师体验到极度的痛苦感,他们流汗、颤抖紧咬嘴唇、结巴、痛苦呻吟、甚至神经质的大小。该实验对毫不知情的实验者实施的残忍行为,使他们只好去引发别人的痛苦,以此相抵。

  5、引起服从的因素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无法看到“学习者”的情况下,行动表现出的同情最少;当距离远,听不到抗议声时,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冷静地服从,直至实验做完;在同一个房间,看到,听到 40%完成;要求教师把学习者的手强制按在电极板上,30%完全服从。

  我们很容易漠视那些与己无关或失去个性的人,甚至对于巨大的灾难,人们也无动于衷:刽子手蒙头行刑,纳粹的毒气室,战争法:可以远投弹炸村民,不可近开枪杀敌。一般的时候,将军都很冷血

  “距离削弱了责任”

  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电话下命令,21%完成。权威在空间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但是权威必须正当合理。护士服从错误医嘱 的比率也很高,但是不熟悉的医生的医嘱,服从率低;美国麦当劳接到警察电话(指定形象的人,偷钱包)脱光女店员的衣服

  机构的权威性:耶鲁大学的机构声望进行试验。

  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从众的释放效应,见义勇为,一呼百应

  

  6、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纳粹分子辩解:我只是执行了命令而已

  试验不同于战争,而且战争和种族屠杀的大部分恶行和残暴程度远远超出了服从,有些人是乐意的屠杀者。

  服从试验和社会压力的从众,共同之处:两者都表明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战胜道德,就强制人们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言,他们都成功了。这不仅仅是学术课题,而且还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证实了社会心理学原理:行为与态度之间的联系以及情境的力量。

  如今军队在训练士兵拒绝服从不恰当、不合法的命令。

  7、行为和态度

  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第一次错误就直接到330v,会继续做吗?

  登门槛作用,一次次的顺从,稍微加强,到330v时已经是22次服从了,教师已经降低了认知不协调感,此时,他们的心态与实验开始时的心态完全不同。行为改变心态:学习者智力或性格缺陷是实施惩罚的最好理由。

  如果只关注450v电击酷刑的结果,我们会被这样的罪恶行为所感到震惊。但如果考虑到个体是如何逐渐走到最后的,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

  屠杀者心理转变过程:屠杀者批评他人会引发轻视,轻视则会引发迫害行为,而当迫害合理化后就会导致暴行,接着便是杀戮,然后是大规模的屠杀,态度随着行动不断变化,又使行动合理化。

  英雄主义的品质,小镇居民互相帮助。最初的帮助行为加强了忠诚态度,而忠诚导致了更多的助人行为。

  行为-态度-(失调)-行为-(改变)-态度-改变认知-自知-行为和态度统一:善事、恶事、难事、未知事,行动起来,就会有变化

  

  《原则》利达欧对自己工作生活得总结,很好的印证了行为-态度的关系

  情境的力量:上一章启示,文化是影响人们生活最有力的力量,本章最重要的启示,即时的情境力量也同样有力。例:开会时突然起立,餐馆大声唱歌,穿西服打高尔夫。

  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压力,以及要预测行为,即使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也非常困难。假设某某环境下,做某事的结果,预测结果偏差很大

  在假设情境中“说”往往比在实际情境中“做”容易的多,“知易行难”

  所以:邪恶的情境产生邪恶的行为:纳粹屠杀,虐囚,山西官场腐败

  生活中:对恶行的听之任之常常会使之日积月累,尽管我们并不有意识的作恶,拖延同样是对恶行的无意识放任,会造成自我伤害。工作、身体等

  纳粹军官站在我们面前和普通人一样;911恐怖分子和正常人一样。

  结论:普通人即使心中并没有任何仇恨,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可以成为可怕的破坏活动的执行者。“好人有时也会做坏事”

  

  

  三、预测从众的原因

  对自己的判断越不确定,就越容易受他人影响。群体特征也影响

  群体规模

  

  两个2人组单独出现时,参与从众的人数比一个4人组出现时人数多。2*3>6 3*2>2*3>6

  一致性

  AAAAAAAB?,有人破坏了群体一致性,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如果刚巧有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么人们几乎总会做出同样的行为。对于不从众的伙伴他们感到温暖和亲切,但又否认同伴对自己的影响。

  群体里成为少数派并不容易,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的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的多。传教士一般是2个人

  “我的观点,我的信念,当第二个人接受它时便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成功。”

  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他们并不喜欢与其他成员唱反调,害怕被自己喜欢的人拒绝,“一万个人中也难以找到一个人,他能在自己的群体里长期忍受厌恶和谴责,一直坚持己见,不改初衷”

  我们与我们的团体保持一致的倾向——想团体之所想,做团体之所做。听说与自己类似的人喜欢某音乐,他们会更喜欢;听说不同于自己喜欢时,更讨厌。

  地位:地位高的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乱穿马路现象,25%,遵守的人出现17%,破坏者出现44%,但衣着整洁高压的人出现,示范作用最佳。电击实验,电焊工更服从,神学院的教授在150v时就开始不服从。

  公开的反应: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举手表决,当场表态,更容易一致。

  事前承诺: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做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初的决定。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最多,也是在以后的情境中改变自己的判断。那些从来不收回自己观点的人爱自己胜于爱真理。

  四、影响从众的原因

  规范影响:来源于我们想获得别人喜欢的渴望。个体要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接纳或赞赏。偏离了规范常常要付出情感代价,社会拒绝令人痛苦。

  信息影响:来源于我们想正确行事的渴望。

  当人们要面对群体做出反应时,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这无疑反映的是规范印象,如果任务难度较大,个体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也就是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确性时从众行为也容易出现,这些事信息影响。

  五、从众的个体差异

  人格:社会影响非常微弱时,个性能较好的预测行为:过山车,独自一人。即使情境的影响很强烈,个体也有差异:不从众的人的特点?强大的信念的人?习得性无助的人?

  文化:个人主义国家(美国)、集体主义国家(日本)从众比例高:带口罩;工人和中产阶级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力量很大,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下的行为不同,哪怕是角色扮演,其影响力也非常大:教师、警察、父亲、学生不同的角色,陈佩斯的警察与小偷(角色扮演)

  我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情境的力量,而且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并非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应对从众的压力。在困境中,不同的个体可能做出不同的反应,然而,我们已经看到社会情境可以迫使多数“正常”人“不正常”地行事。从一些实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点,那些实验把善良的人置于邪恶的环境,考察善良还是邪恶会胜出。令人沮丧的是,邪恶战胜了善良,善良的人往往不能以善良告终。

  人性最好不要进行考察和测试?

  评价某人善良还是邪恶,需要多考虑其情境环境?思考一下,自己处在对方的环境下,是否会比他做的更好?逃跑跑,德国纳粹士兵

  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可以帮助互相理解,可以创造更好的交流。或者在给出答复之前,要求一方重述另一方的观点,谈判双方可以创造更好的交流。朋友、父母的争论陷入僵局的时候,在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之前,可以先试着重述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这种有意的暂时从众行为有可能修复你们的关系。

  重述可以让对方确定内隐态度

  六、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个体都珍视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人们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不与讨厌的人为伍,讨厌对方喜欢的东西,对方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压力越大逆反的力量越大(青春期尤其明显,未成年人抽烟喝酒的比例较高,成年后比例下降)。 精明的父母通常不会下生硬的命令,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到洗澡的时间了,你想要浴盆还是淋雨?

  坚持独特性:人们认为自己有适度的独特性时自我感觉较好,并且他们的行为也会维护这种独特性。取名字;自我介绍;与异性相处对自己的性格更敏感;叛逆期的孩子独特性最强,但无法分辨好坏,需要成年人引导;同质的群体中,对自己的独特性更敏感。所有人都希望能够雨中不同,并热衷于特立独行,我们追求的独特性不仅要与众不同,而且要好于众人。

  

  后记:成为社区中一员

  

  自由主义:美国就是“自由主义,高度自治”

  比如你有选择老板的自由,你老板也有末位淘汰你的自由;

  你家里没枪,有人打劫你得认栽;

  你保险没买全,得了病破了产别叽歪;

  倒霉事发生在你身上,一不要怨天尤人,二不要怨政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美国说的自由,不单指言论自由,更有蠢死的自由,搞封建迷行的自由,不相信科学的自由,穷死病死的自由,你管得着吗?

  市场竞争的自由,定价的自由,垄断暴利的自由,美国基本上被医药公司医院、武器公司、航空公司等大型公司垄断,高昂的医疗等无法解决,政府市场调节失灵。

  对自由的理解:自由应该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没有秩序的自由是无法保障的,建立在破坏他人自由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人身、财富等)。不被别人随意破坏和伤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不会被随意打杀,随意抓捕,没收财产,自由的工作生活。个人的自由建立在整个社会的自由至上,没有整个人类或国家的自由,何谈个人的自由:叙利亚。

  从众: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与错,幸福与否,判断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从众可以减少犯错的几率,提高自己的认知(第三章)减少犯错是关键。对于中国,D掌握国家权力,制定政策,充分考虑全国整体利益,掌握最全的信息,个体需要对国家决策充分理解,结合个人情况,不盲目从众或特例独行,做出正确的决策,得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