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书籍:《婚姻心理学》第一篇(婚姻心理学在线阅读免费)
婚姻心理学是研究在恋爱、结婚、婚后、离婚、再婚等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科学。 婚姻心理学与伦理学有密切,但它不同于伦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婚姻及其变迁的生理、心理依据,阐明爱情的心理实质及其变化、进展的心理特征。婚姻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但婚姻形式的变迁及其心理演化却有悠久的历史。太古时代,茹毛饮血,“血亲杂交”,知母不知父。约在170万年前,人们实行“血缘婚”,两性关系只在同辈之间,兄弟姐妹互称夫妻。人类又经过多少万年,才发现同胞性交的劣生弊病,于是实行“伙婚”。在两个集团间发生性关系,而限制兄弟姐妹间的性交关系。血缘婚、伙婚都属于多偶婚。“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一夫一妻)的过渡。单偶婚:虽是私有制的产物,但在现代,是较为合理、较为文明的婚姻形式,显然,性爱的隐曲性、直觉性和排他性变得强烈起来。作为普通人,婚姻家庭的幸福是人生幸福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衡量指标,它体现了对幸福度最高的感受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祥和是社会稳定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每个人人生的一切追求,先不说为社会做出多么伟大的贡献,应首先满足个人对家庭的建设,包括了物质上的不断丰富与收获,同时也包括了作为家庭每一个人的心理建设,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充实感、直至幸福感。幸福婚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因此婚姻心理学研究婚姻中双方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心理。如今越来越多的准新人想结婚又怕进“围城”,一些即将举办婚礼的新人由一直对婚姻殿堂的向往和憧憬,变成了婚礼之前的焦躁迟疑,甚至觉得难以面对婚姻、害怕婚姻。这并不是双方感情出了问题,而是有一方出现了“婚前恐惧症”。一对男女打算在年底结婚,准新娘却似乎有些迟疑,口口声声不同意,说她害怕结婚。她开始爱上频繁的转乘公车,即使几百米远的距离,她也希望有2次以上的转乘机会。她最喜欢乘那种大大的空调冷巴,以求快速回家。但回到家后,一看见请柬上有她和未婚夫的合影,她就赶快移开,呆呆地坐在地板上发愣。天天如此。
除了婚前恐惧症,她很难给自己状态一个合理的解释。
据心理专家介绍,患婚前恐惧症的人群比例中,女性要大多于男性,同时二者的恐惧因素也有很大差别。女性主要担心婚姻会产生变数,爱情不会长久。据心理学家介绍,婚前恐惧症是因为生活紧张,总渴望一种自由散漫的生活所致。而由于平时经常听到关于婚姻的探讨,特别是经常听到涉及夫妻矛盾和责任关系的话题,所以准新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和逃避心理。尤其是现代婚前同居现象日益普遍,未婚青年对婚姻的期待心理更相当程度地减弱了。由于同居而对婚姻失去新鲜感,对婚后责任产生更多考虑,所以更容易表现出对结婚的恐惧。婚礼的演变也是产生婚前恐惧心理的重要原因。以往结婚多为父母操办,而如今多是年轻人自己料理。结婚时很多繁杂的事务也会使年轻人产生心理疲惫感和恐惧感。另外,由婚姻带来的家庭重组更是必然会带来情感和经济上的摩擦和碰撞等,这也从侧面加剧了婚前恐惧症状。
婚前恐惧症对生活和工作都会一定影响,通常表现为烦躁、脾气急、爱发火,有的人则沉默寡言。专家指出,如果担心不适应未来的共同生活,在出现一系列恐惧症状后,双方不妨经常到对方家里多坐坐,了解他(她)的家人,与对方以及对方的家人多交流,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未来的家庭成员,该过程也是心理逐渐适应的渐进过程。对婚姻的持久性表示怀疑和恐惧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跟对方沟通交流,进而打消这种疑虑。如果对方突然不愿意结婚,不要急着否定双方的感情,应该多问问其担心和顾虑的原因。如果协调好,对婚后的生活也是很有利的。
最浪漫的事杨钰莹
娶一个美女,只是一个男人的本能,让妻子变得美丽自信,这才是一个男人的本事;嫁一个成功的男人只能证明这个女人找到了宝藏,帮自己的男人变得越来越成功,却能证明这个女人本身就是宝藏。好的婚姻是通过造就对方来成就自己,不好的婚姻是通过消耗对方来满足自己。
——《婚姻心理学》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缘分天注定”
找不同的伴侣结婚,的确,你的人生也许真的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以为我们有很多选择权,其实未必,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我们的人生其实多半都是被我们的潜意识所控制的。表面上你有很多选择权,实际上你还是被潜意识操控着。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谁结婚,其实早已经命中注定。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内心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优秀男孩喜欢的女生,即使真的有很优秀的男生喜欢她,她也不会相信是真的,她会用各种办法不让自己接受这段关系,要么即使暂时接受了,她也会去作,最后去验证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我是不配得到优秀男生喜欢的“当然最后一定也会如她所愿。她的内在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那么他一定会去寻求那个跟她匹配的”差“一点的男生。即使有好的来了,她都不敢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跟自己与父母的依恋有很大的关系)从一个人的亲密关系中,可以看到TA早年依恋模式的影子。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恋爱的态度不同,其实和自己早年的依恋类型有关。也可以简单说,你儿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决定了你成年后与恋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样的人是很幸运的,一般是得到母亲很好关爱的人,这类孩子从小特别有安全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依恋状态。这类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也会很沮丧,但是很快就会自我调节。妈妈回来时,他们又会开心地扑向妈妈的怀抱。
这类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自己安静地玩玩具,也敢于探索陌生环境。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跟他不熟悉的大人说话或玩耍,非常的自信。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人之后有很高的自尊心,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人际合作,并且具有良好的跟人分享的感受的能力,也很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并且跟这种人谈恋爱也是非常舒适,轻松的。
2,焦虑型的人
这种孩子就是挺不幸的,约占20%。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可能经常反复无常,对他们的爱也反复无常,所以他们很没有安全感,常常忧虑不安,过度依赖他人。
一个人小时候的情感模式会延续到长大之后的恋爱模式里。所以焦虑型的人,在恋爱中总是非常在意恋人对自己是否是真爱,在一段感情中他们时常患得患失,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疑心病很重,一点风吹草动自己就紧张焦虑,甚至是愤怒不已。
焦虑型的人在恋爱关系里往往无法自拔,总是非常的纠结痛苦,就像儿时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一样。
3,回避型依恋
这种与焦虑型的人不同,他们不是过度依赖,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地回避亲密关系。
童年早期,经常被父母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形成逃避型依恋关系,因为他们对爱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最后得不到的爱,就干脆统统不要了,其实本质还是缺爱的,他们只是用“主动放弃“的方式避免自己再一次受伤,自己主动”不再渴望“至少是自己能掌控的。
回避型依恋的人,他们将亲密关系等同于失去独立性,因此常常试着削弱亲密感,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逃避型的人很难进入亲密关系,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对人不信任的。他们害怕被伤害。
所以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婚姻,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而这种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乃至其婚姻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帖子他是这样写的: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婚姻吗?”
下面很多的答案都写着:会有!”
曾经在一个心里群,看到有一个很有感触的事。
一天群里的一个群友写了长长一大段自己的困惑:她说她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母亲从小很强势,父亲就是很懦弱的那种,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可是妈妈在家有外遇,而且私生活非常混乱,总是跟不同的男人混在一起,当时,自己觉得母亲怎么是一个如此不知廉耻的人,因此心理特别的痛恨她,并在心理默默地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对自己的老公忠诚,一定不要像母亲一样。 并且她心里对父亲也是很怨恨的,觉得一个男人怎么 能一次次容忍自己的妻子出轨,竟然还不离婚,怎么世界上有这样窝囊的男人,她虽然爱着父亲,但是心里还是有点看不起父亲的。
她同时也告诉自己,以后自己长大之后一定不要找像父亲这样的男人。
可是随着自己长大,结婚成家,当她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婚姻的时候,她惊奇地发现自己找的男人不就是像当年父亲那样的吗?
而且更让她觉得无法接受的是,她竟然也活出母亲的样子,因为老公的懦弱,她也嫌弃老公,看不起老公,自己也特别强势,甚至也跟其他的男人有外遇。这一切都是那么惊人的相似......
以一个人会拥有什么样的婚姻,找什么样的人结婚,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处模式都会化作烙印,跟着他走入自己的婚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六岁之后具备了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会不经意地去模仿大人的行为,可以讲是潜移默化。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时期,在儿童具有性启蒙意识开始,父亲作为女儿所面对的第一位异性,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未来对于另一半地选择。
所以,既然我们知道自己婚姻的好坏,自己婚姻的相处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来我们孩子的择偶,那么从现在起,我们需要好好地学习成长自己,夫妻共同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争取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用我们的行动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孩子也会更加有力量,更加有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