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类纪录片怎样做好一面镜子?
近日,一部记录癌症患者的纪录片——《生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提出生死课题的同时,也为社会上了一堂教育课,让人们去面对、思考、重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由想到,当下社会类纪录片都在阐述着什么、引领着什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独特教育功效,探讨生死话题
《生生》聚焦16位癌症患者,用真实镜头记录并讲述着他们及其家庭、医务工作者还有社会医疗体系同癌症抗争的故事,不仅向观众解释关于疾病的科学知识,更传递一份人文关怀,使民众以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对待癌症。
出品人姚宏文说,“我们更想展现的是这群人如何‘向死而生’,希望更多人关注当下、热爱生活,拥有更多勇气面对生死问题。”因此镜头没有回避人们的彷徨、崩溃、迷茫和无助等负面信息,更没有夸大温暖、互助、希望与笑容,将癌症四周的人与事纯粹地展现给大众,以真实带来万钧之力。在引导观众关注到这一特殊人群的同时,也传达着科学的生死观——正确面对死亡,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此外,片中也宣传了许多关于抗癌防癌的医疗知识,满足了群众学习有关健康知识的需求。
近年来社会类纪录片不仅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让观众得以看到世间不同角落发生的喜怒悲乐,而且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给观众和整个社会带来思考和影响。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命和健康的话题,迫切需要对医学和医疗体系有更多的了解,一批优秀的医疗题材社会纪实类作品应运而生。
上乘作品不是只有成功和赞誉,更有痛和泪水。就如同《人间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疗领域的科技前沿、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从最接近死亡、也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地方入手,以冷静的镜头表现着人间百态,它直面医学医疗上的“不完美”,直面真实的慌乱和懊悔,有病患和家属的无助,有医生虽面对重重困难,却依然不会丢失最初那份热情,更有着医疗政策体系背后的强力支撑。
而《生门》的切入点为妇产科,聚焦孕妇这一群体,揭开这背后关联的家庭观念和理念误区真相,带给民众震撼之余也认真审视关于生育以及存在于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
镜头展现的也不只是关乎每个家庭的痛与幸,更有医生和医护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用最疼痛的画面和最朴素的叙事向观众讲述一个最现实、与生活最密切的问题,表达着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对人性伦理的探讨和对生养话题、家庭及社会语境的深思。
当今社会常强调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有时需要更多的同理心才能治愈彼此人生中难以言喻的创伤,让彼此处在同一个语境,才会更容易相互理解,才会有共情的能力,这是社会类纪录片的职责。所以要做现实生活的镜子,带给人们教育反思,促使人们去思考人生意义,重新审视生活,收获对生命意义与生活本质的全新认识。
记录时代,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记录者,记录不仅仅是为了留下关于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影像资料,构筑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为了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不忘记曾有过的经验和教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阴霾之下,人们怎样应对身体和心理面临的严峻考验?整个社会又是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危机?我们需要看到,需要了解,更需要记录下每分每秒发生的真实故事和这段永远难忘的经历。
《2020春天纪事》以科研人员、平凡人以及心理学家的努力为线索,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中国战疫的艰辛历程,让我们看到在这场巨大冲击的背后,有无数人在为了心理的重建和人们自我疗愈能力的提升而努力散发光与热。纪录片以最真挚朴实的情感记录民众面对困境的坚守,展现黑暗疫情背后的爱与希望,并且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为疫情防控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成效,将中国抗疫的实践经验传递给了国际社会,为今天、为未来、为这段会成为历史的时光留下弥足宝贵的影像资料。
《中国医生战疫版》则对准白衣天使的战疫经历,他们是冲在战疫一线的英雄,是战疫的中坚支柱。不煽情且不刻意渲染的真实记录,讲述在武汉和疫情作斗争的医护群体的抗疫故事,记录他们超越生死的忘我付出,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情绪感染力。他们是无畏的逆行者,也是会痛苦的普通人,正因如此,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更为可贵,也更应被人们被历史永远铭记。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其中的艰难有时我们无法预料。”从出生伊始到做出人生选择我们都会经历许多个第一次,《人生第一次》观察着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包括疫情期间发生的更多第一次。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他们无时无刻发生在每个角落,出生、长大、工作……人们的第一次不尽相同,但都带来了成长与担当,正是这些无数个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也映射着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和每一个前行的脚印。
近期优酷上线的网络纪录片《大地情书》走进东北地区,谱写在这片黑土地上发展的乡土记忆,在充分尊重观众对于纪录片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承担起纪录片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从黑龙江这一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入手,牵出当地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平凡人物,讲述一段段曲折普通的农村生活故事。纪录片中真实且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呼吁、思考和忧虑,自然呈现其思想性和价值,让观众感到了东北农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更让人们看到了现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变和振兴农业所取得的巨大成效。
《早餐中国》从微观入手,寻找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感共鸣,揭开中国美食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承和家风民俗。不同地区,不同的口味,但都从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开始新的一天,或甜、或咸、或重口、或清淡,都调和着家乡的味道,蒸腾着温暖的情感。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早餐,也是中国人民的情怀与坚守,是中国特有的人间烟火气,在迅猛发展的社会下,记忆里熟悉的味道永远在一隅飘香。
还有许多社会类纪录片,例如《大“工”告成》《创新中国》聚焦中国在科技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让人们看到中国更自信的样貌,了解更高质量的中国创造。
视听平台参与,融合产出优质作品
随着人们在接收传媒信息时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精神的提升,纪录片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上不断涌现的优秀纪录片更让其在这之中所占比重增加。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不仅要在内容,更应在传播形式和方式上重视融合与创新。
开放的市场呼唤更优质的内容,社会类纪录片的定位和取材目标更微观且更加精细,因此能够制作出更加高品质的内容,并且在记录和讲好故事同时传递给社会以一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各大卫视在这个扶贫攻坚决胜之年同样积极推出了纪录片,讲述各省市县扶贫人物和故事,展现着脱贫攻坚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广东和广西卫视合作拍摄扶贫纪录片《同饮一江水》,真实纪录了粤桂地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战略部署;河北卫视推出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时代的答卷》,讲述对乡村振兴有杰出贡献的人和事。
同时,许多媒介平台积极参与进了纪录片的制作和发行中。哔哩哔哩、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新媒体在纪录片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准确分析不同受众的口味和收视倾向,制作手法更创新,更具看点。
融合创新下,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将中国故事向世界讲述。做好国际传播,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在创新方式上不断发力,在内容创作上不断蓄力,选题更有高度更有态度,让产出内容更有热度更有看点。腾讯视频在下半年与国际顶尖专业人士联合摄制,《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依次展示了每一个大陆的真实特征,从陆地到海洋,从标志性的景观到令人敬畏的野生动物,带领观众一起进行一段非凡之旅。
社会类纪录片要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还原和表达,不仅仅要对其呈现出的社会历史过程本身进行反思,更要借助影像美学与故事美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关照,促使整个社会去寻找思考一种新的真实可能性。
文/李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