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ACGN 作品中的「解构主义」指的是什么?能否举出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

  之前在逛外网Reddit论坛与看一些漫评视频时接触到了“deconstruction”一词,经查询为“解构”之意,但对网上“解构主义”的定义理解不是太深刻。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百度百科

  外网上对体现解构主义的日本动画作品举例较多的貌似有EVA、魔法少女小圆等等。

  注意是“ACGN”,举例可以不仅限于动画,漫画、轻小说、galgame等都可以。

  更新补充:

  原问题描述提及 Reddit 论坛,即其 r/anime 版块上关于 deconstruction 含义的讨论,现给出链接以供参考。本人英语不太好,这里不再转载引用或翻译,但其中可能不乏一些较为在理的观点:

  What does it mean for a show to be a deconstruction of a genre? : anime

  What the hell is deconstruction and subversion? : anime

  (多图长文预警)

  这篇回答首先介绍了解构主义的定义及其在ACGN作品文本分析中的作用,随后举例论述了如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动画作品《魔法少女小圆》。

  《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魔圆) 这部作品我个人已经重复观看了9遍,除了第1遍属于入坑过程,其余8遍都采取了列文虎克式的观剧模式,因此自认为能勉强答一下这个问题。

  (1). 解构主义的简介

  解构主义来源于对结构主义的反叛。结构主义并非一个具体的研究流派,而是指的是采用了相同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之总和。

  因此,将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更能提纲切要地把握解构主义的定义: 1.研究对象的区别:结构主义的研究重点是现象与现象间的关系;解构主义则关注现象本身的性质。2.研究理念的区别:结构主义认为一切的现象都能归纳为某一种结构或模式;解构主义则认为不存在“某一种结构或模式”能够归纳所有现象,强调正是现象的多义性构成了现象的本身。3.研究方法的区别:结构主义倾向于将研究对象归纳为“表象”与“内在模式”,致力于从纷繁纭色的表象中提取出一套普适的内在模式;解构主义倾向于将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至极限并使该现象分崩离析,随后在支离破碎的元素中重构新的现象。

  举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例子:

  众所周知,在设计高层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因此在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时,首先将建筑物简化为梁、柱、板、墙等构件,将地震与台风分别简化为作用在这些构件上的加速度与外力。于是,自然现象对建筑物的影响就纳入了结构力学的理论体系,设计师在这套体系中进行计算与设计,得到能够有效抵抗地震与台风的建筑结构布置。不言而喻,这种将现实事物抽象化为力学模型的设计模式,在哲学上属于结构主义。

  而解构主义者可能会对上述的设计模式提出质疑,例如相较于加速度,地震更应该被视为从一种介质(地基)传递至另一种介质(建筑物)中的能量(机械波)。实际上,将地震荷载简化为加速度的设计模式确实无法完全反映实际情况,还需考虑建筑物与地基的动力耦合关系、建筑材料对能量的吸收等等。甚至更进一步,“将地震视为简单的能量传递”是否合理也是值得商榷的。

  简而言之,解构主义者反对“将地震简单地等效为加速度”的传统设计模式,试图揭开被思维定势所困扰的现象(地震)本身。当然,应用解构主义的方法更可能求而不得最佳的设计模式,也就是说,“解构”这一行为并不能获得一个更稳定的答案,而这也是解构主义常被诟病的原因。建筑结构设计的模式化

  以上粗略地给出了解构主义的定义和实例,而解构主义在ACGN作品文本分析中的用途,据我所知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单纯的“解构”接近于中文语境下的“抬杠”,也就是无意义的吹毛求疵。为使解构有意义,必须有意识地将解构后的成果进行建构,得到消解了思维定势的新事物。事实上,动画作品通常会避免角色形象过度模板化、避免与其他作品中的角色设定雷同,因此角色设定的解构和建构在大多数动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②从描述现象的角度来看,“解构”这一行为适用于描述唯心主义范畴内的现象,例如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题目描述中提到了《EVA》和《魔圆》,这两部作品之间一脉相承的内核便是对精神世界的刻画,因此解构主义非常适合用于描述这两部作品中与精神世界有关的现象。

  本文的第2、第3小节分别举例论述了上述两种用途在对《魔圆》进行文本分析时的应用。出自《EVA》的最终话出自《魔圆》的最终话

  (2).魔法少女的解构和重构

  这一小节从“解构后重新建构”的角度分析《魔圆》是如何颠覆“魔法少女”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思维定势的。

  在以美少女战士(1992)、魔卡少女樱(1998)为代表的传统魔法少女题材作品中,为迎合低年龄受众的观感体验(ps:这并不意味着上述2部作品都属于子供向),传统魔法少女的形象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 拥有魔法力量:能够使用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来解决普通少女原本无力解决的问题;《魔圆》却根据守恒的原则强调了魔法力量的巨大代价。2. 变身:从普通少女切换为魔法少女时会穿上花俏的衣装,这种象征着少女成熟的变身流程反映了少女憧憬着成为有自主权利的成年人;《魔圆》中却借圆妈之口强调了成年人必须谨小慎微的约束。3. 契约兽:作为魔法少女的搭档,契约兽(例如露娜、小可、尤诺等)提供魔法力量并协助魔法少女学习魔法能力、适应战斗等等与往日不同的环境;《魔圆》中的契约兽却更接近于传销员。4. 魔法力量的本质:虽然魔法力量直接来源于契约兽,但各类魔法少女题材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设定了少女本身的“爱与正义”决定了魔法力量的上限;《魔圆》中的魔力上限取决于“因果”,即魔法少女使用魔法力量后的可能的影响范围,范围越大则QB分配给魔法少女的魔法力量越多。

  在有意颠覆传统的《魔圆》中,作为传统魔法少女样板的麻美,被虚渊赋予了强大的魔法力量、性感成熟的变装、色彩明亮的战斗风格、优雅的行为举止等形象特质。简而言之,麻美的角色设定反映的是传统魔法少女“萌与梦幻”的外在形象特点。

  《魔圆》对于麻美的解构,首先在于深入考虑了传统魔法少女可能面对的现实问题,例如《魔圆》第3话麻美所倾诉的由于魔法少女事业而带来的生命财产危险、离群独居、时间与精力的大量付出等。为了平衡这些支出,麻美通过消灭魔女和救助无辜者来获取正义感的荣耀、通过帮助指导其他魔法少女来获取被依赖感。这就是说,象征着“萌与梦幻”的麻美实际上是通过 “爱与正义”的自我认可来冲抵魔法少女事业的支出的。

  于是,《魔圆》第10话麻美在得知“魔法少女最终会变为魔女”的事实后,对于“爱与正义”的自我认可彻底奔溃,随后立即实施击毙其他魔法少女的行动并疑似随后自杀,从而利用自己与队友的死亡来回避成为“爱与正义”对立面的魔女。

  归纳而言,麻美的例子是对魔法少女“萌与梦幻”的表象、“爱与正义”的内在的解构和重构。虚渊刻画了魔法少女为维持“萌与梦幻”的表象而不得不支付代价的姿态,同时又颠覆了魔法少女事业的“爱与正义”,也就是说重新构筑出了代价沉重的“萌与梦幻”、背道而驰的“爱与正义”。这种重构的结果是:代表了传统魔法少女的麻美却长期困扰于入不敷出的心理状态,在知悉真相并且信念崩塌后,企图通过集体自裁来逃避问题,也就是彻底否定了魔法少女的存在意义。

  在三话掉头之后,《魔圆》通过其他4位角色的性格和行动,继续对传统魔法少女的“爱与正义”进行解构和重构。杏子与沙耶香的形象分别代表了屈服(或落败)于现实困境的爱与正义;小焰与小圆则分别代表了认清现实之后仍坚持本心的爱与正义。

  包括传统魔法少女题材在内的许多以爱或正义为主旨的艺术作品中,兼施仁爱或匡扶正义之后的成果,常常通过被爱者(或被匡扶者)的Happy End来表示,例如“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局,不过,已经达到适婚年龄的各位想必都知悉婚姻中的难题多如过江鲫。简而言之,“爱与正义只产生积极效应”的观念是值得解构的。

  体现在《魔圆》中,沙耶香救助了仁美以及其他无辜市民,却被仁美夺去所爱、被电车上的路人言语所激,匡扶正义的成果反而成为了沙耶香魔女化的致命一击。杏子为帮助父亲的事业而祈愿、为帮助沙耶香解除魔女化而战斗,却落得家破人亡、开膛破肚的下场,杏子的爱反而将自己推入了绝境。

  小焰与小圆的角色功能除了彰显全作主题外,角色本身的塑造是极其缜密的,而非仅仅是简单的解说役+解围役(小焰)和故事叙述的视角(小圆)。(ps:如果另有机会的话,我个人很想讨论一下《魔圆》是如何在极短的篇幅内将这两个角色塑造得如此繁复而又缜密的,这里先忍忍表达的欲望)

  《魔圆》全作描述了小焰与小圆将爱与正义贯彻到底的过程,然而在前9话中,经过重构的“爱与正义”是以逆转的形式出现的,小焰的爱反而体现为疏离小圆并妨碍其获得魔法力量,小圆的正义反而体现为因无法匡扶正义而不断地自责和痛苦。

  此外,小焰出于保护小圆的爱而通过军火武装自己,形成了与《Fate/Zero》的卫宫切嗣相似的战斗风格,解构了“魔法少女理所当然地使用魔法战斗”的思维定势。

  最后一次时间循环中小圆在契约后之所以获得了极高的魔法能力,表面原因是“因果”的累积(或者说小焰的爱的累积),实质上则与浮士德获得救赎的原因相似,即彰显了人性中的神性,而非简单地归因于“善良纯洁之心”,这就解构了“魔法少女自身的善良纯洁能提升魔法力量”的传统。图来自贴吧(出处已不可考),侵删

  (3).魔女结界:精神现象的解构

  题目描述中提到的《EVA》和《魔圆》之间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内核。

  《EVA》对于动画这种艺术门类的意义可以类比于卡夫卡之于文学,这就是说,《EVA》的出现使得动画艺术追求的方向从由人类群体构成的宏大叙事转向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EVA》设定了EVA是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同时EVA具有拯救(或者说改造)世界的能力,于是,出现在世界上的物质现象就与人类个体的精神现象形成了紧密的相互映射。

  类似地,《魔圆》第9话通过沙耶香化身人鱼之魔女的情节,首次揭露了魔女结界空间是魔法少女陷入绝望并魔女化后的精神世界的具象化。

  人鱼之魔女的魔女结界内包含的要素有:音乐厅的舞台(初次见到心上人的场所)、正在演奏的音乐家(映射的是沙耶香的心上人)、空中流动的乐符(音乐的具象化)、仁美外貌的使魔(映射沙耶香对仁美的恶意)、车轮的攻击方式(沙耶香魔女化的地点为车站)、以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人鱼公主为模板的人鱼之魔女本体。事实上,除了魔女本体隐喻了魔女的生前经历外,魔女结界中的其他要素都来自于魔女生前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碎片或意志碎片。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这三个递进的层次。“无意识”指的是各种无序而躁动的原始心理冲动,“前意识”指的是经过筛选但尚未被注意到的部分“无意识”,“意识”则是当前的心理活动。其中,“无意识”和“前意识”统称潜意识。

  第1小节提到了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将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至极限并使该现象分崩离析,并强调正是现象的多义性构成了现象的本身。

  如果将解构主义的方法应用于精神现象,也就是将精神现象本身的内在逻辑推演至极限,那么推演后的结果会是潜意识世界中的各种无序而躁动的原始心理冲动、经过筛选但尚未被注意到的原始心理冲动。换而言之,人类个体的信念、欲望、意志、回忆等精神现象都可以解构为原始心理冲动的排列组合和变形异化,并且正是这些原始心理冲动的多义性构成了精神现象本身。

  根据以上论述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由记忆碎片和意志碎片组成的魔女结界,其本质正是对潜意识世界的解构。

  《魔圆》中的魔女结界采取了珂拉琪风格(Collage)的视觉设计技术,将多种二维美术形式的要素 (例如剪报、油漆、水彩、手工纸碎片等)加以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魔女结界的画面呈现出超现实感和情绪上的不安定感。

  除了这些对传统美术形式的借鉴,魔女结界中的要素还被赋予了动画艺术所独有的动态。记忆碎片和意志碎片在空间中无规则或者按一定规则地抖动、颤动、飘动、流动,这种动态的处理使得珂拉琪风格的碎片的细节被有意地模糊化,从而还原出了潜意识世界中的原始心理冲动的特质:在“无意识”领域中的无序和躁动、在“前意识”领域中的有序但尚未被注意到。《魔圆》第1话出现的魔女结界要素

  以《魔圆》第二话的蔷薇之魔女为例,魔女结界的外围存在着场地(大楼内部)的完整要素,而越是进入结界内部,或者说越接近魔女本体所在地,魔女结界的要素的无序性和躁动感逐渐增加。可以认为,逐步深入魔女结界的过程,等价于从“前意识”领域逐渐进入“无意识”领域的过程。蔷薇之魔女的魔女结界外围蔷薇之魔女的魔女结界中心

  魔女结界设计的巧妙之处还体现在与剧本的完美洽合。《魔圆》的设定中,魔女是魔法少女在魔力透支或者绝望之后的产物,魔女化的过程相当于“意识”被消耗殆尽的过程,因此魔女结界要素反映的是潜意识世界的特点,也就是反映了人类个体在理智崩溃之后的精神形态。

  《魔圆》第3话点心之魔女的魔女结界中,麻美在暴露内心软弱的瞬间,作为背景的魔女结界中出现了下雨特效的胶囊;反之在获得小圆的肯定之后,背景则呈现为上升的灯光效果。众所周知,这种通过构图要素烘托人物瞬间情感的技巧大量出现在新房昭之的作品中,然而这种技巧只在《魔圆》中是毫无违和的,甚至是恰到好处的。魔法少女进入魔女结界,等价于不同人类个体间的精神交流,于是自然而然地可以通过魔女结界的要素来反映魔法少女的内心世界。

  归纳而言,魔女结界的设计是对人类个体的潜意识世界进行解构,并且这种解构只有通过动画这种艺术门类的形式才能实现,换而言之,魔女结界的设计是《魔圆》对于动画这种艺术门类的边界和极限的探索。而《魔圆》所获得的艺术与商业成就正是对这种探索的肯定。

  (PS:可以试着记住魔女结界中的要素,然后放空杂念并想象这些要素在脑海里流动,就能体验一下潜意识世界的运行方式)

  以上。谢谢阅读。

  谢 @傲剑凌云 邀请

  解构主义的定义非常非常非常复杂。幸运的是我们从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本人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可以理清一条基本的定义路线(或方法)。非常粗略地分成三类(想具体了解请看我的另一个答案),应该是既可以被大众了解,也可以为学术界大致接受的:

  1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柏拉图说的是a,其实说的是b。卢梭说的是b,其实说的是a。德里达早期通过细致的文本读解,不停地解构经典哲学文学著作,发展自己的理论。

  2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从解构别人的文本到自己做出解构的文本。比如德里达的《丧钟》,所有的页分为左右两栏,左边分析黑格尔,右边分析热内。在他的另一本学术著作中,有一半的内容都是疑似日记的碎片。可以说是第一阶段理论的实践化。

  3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这要分成两方面,①解构是一种政治,解构是正义;②我带着自己的解构主义,直接去参加政治。在②那里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德里达在911之后的发言:我对死者表示无条件的同情,但不认为任何一个人在政治上是无辜的。

  好,代入到日本的二次元

  1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xxx动画一直在讲a,但其实说的是b。这更多是读者的读解,怎么说都行,比如,《EVA》整天扯大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它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卖肉!《死亡笔记》里夜神月自己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只是一个开挂的中二病!

  2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一个动画捏他其他的动画。比如《银魂》开头捏他奥特曼,在那里,奥特曼是入侵的地球的猥琐扇扇子大叔。这更多涉及到作者本身的意识。

  3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参考山本宽在京都事件后的发言。

  另外这三个方面在德里达那里是连贯的,那么,在日本的二次元圈子能不能找到相对应的人物呢?勉强,可以。比如说押井守。押井守在拍电影之前已经有了一套理论,然后他拍电影不仅实践自己的理论,还喜欢让里面的人物把自己的理论讲出来。另外,在私下的对谈和采访中,押井守也喜欢用大量的思想系术语解释自己的作品,他不仅在作品里实践自己的政治思想,而且在作品外面也不惧谈政治。

  私以为,了解一种思想,一定要对这种思想的历史进行梳理。

  简单粗暴地说,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结构主义是对存在主义的反叛,

  存在主义是对本质主义的反叛。

  听起来很绕?没关系,只要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出来就好了。

  例:“女人就应该在家待着。”

  这是本质主义的想法。它认为女人一定有一个普遍的本质特征,这个特征导致我们必须对所有女人一视同仁,不论她实际人品能力如何。

  可是,谁能保证所有事物都一定有一个本质,有一个天生的职责和应有的位置呢?当然只能是全知全能的神/圣人啦!

  所以当“上帝死了”的时候,我们发现,

  “好像人,可以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啊?”

  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结论,可是行不通。

  “我滥交、吸毒、酗酒,但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孩子”感动得了自己,感动不了别人。

  存在主义思想能够治愈将自身行为神圣化的纳粹带来的伤痛,但是生活要回到正轨,不能一直自闭。

  于是我们发现,人不是属于神的,但也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有着社会的烙印。

  但是社会的烙印不是出生时候往你屁股上盖个章,社会的烙印一定有着一定的秩序,

  也就是,结构。

  当我们自我介绍时,我们会说些什么?

  “我叫xxx,性别x,x地人,xx民族,学历xx”

  这些都是社会在你身上的烙印。

  把它应用到文艺理论中,就变成了这样: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xx的思想,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时代的革新精神,xx一词集中反映了作者面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是不是很熟悉?其实,

  在结构主义中,“作者是怎么想的”早已无关紧要,

  就像面试官只会关心你的学历,而不会关心你毕业时是什么心情一样。

  小到作品,大到人和社会,都成了一种可以被分析,可以被研究出结构的事物。

  解构主义说:“OK,你可以分析天下一切事物,问题是,我凭什么相信你?”

  “中世纪的欧洲,真的暗无天日吗?”

  “内蒙古的孩子,真的骑马上学吗?”

  “‘寓教于乐’的动画片,现在的小孩真的买账吗?”

  “你说‘欢乐颂’表现了人类的团结,我偏要用它来配人类毁灭的镜头,没有人类人类不就团结了吗?”

  “你说希特勒征服了整个欧洲,我偏要让他到河北省来,你拿我有什么法?没有法。”

  “你说少女代表梦想和希望,那我写一个充满爱的《魔法少女小圆》吼不吼啊?”

  解构主义说:“我不完全属于我自己,但你们也别想轻易忽悠我。”

  编个犹太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的故事就想让我去掏枪杀人?NO!

  编个因果福报的理论就想让我自愿加班当牲口?NO!

  编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故事就想让我往“洋鬼子”头上泼狗血贴神符?NO!

  NO!NO!NO!

  颠覆传统价值,颠覆现代规训,让你看到真正的世界是多元的,就是解构主义的真正价值。

  颠覆不等于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让你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

  “你花一亿拍了个主流价值观电影,我就不乐意看,

  你说我不爱国,我就怼这个,我就怼!”

  “《圣经》里写加百列是奏响末日的大天使,我就写她是个宅女,是喜剧主角,和YHWH一点关系没有,鉴不鉴呐?太鉴了这个。”

  ——《珈百璃的堕落》

  “你那什么昭和男儿,人不人鬼不鬼的,整天想着怎么天皇陛下万岁切腹神风, 给你整个活,把你那些船都变成露肚脐露大腿的女孩子,花点 就能永久拥有,还惦记你那什么破大东亚共荣不?”

  ——《类舰C游戏》

  “这不叫galgame,这叫关公战秦琼”

  ——《Fate/Stay Night》

  “魔法是什么?平凡少年一拳一个”

  ——《魔法禁书目录》

  “他改变了游戏”

  ——《刀剑神域》

  “妖怪太吓人?全都画成可爱的女孩子不就好了?”

  ——《东方Project》

  “我觉得你们天天画可爱女孩子物化女性就离谱,我决定给你们画画男子汉之间的恋情。

  ——《冲绳奴隶岛》

  “唱歌不光可以当偶像,还TM能拯救世界”

  ——《超时空要塞》

  “打牌也能”

  ——《游戏王》

  一个幽灵,一个解构主义的幽灵,在上空游荡。

  “密涅瓦的猫头在黄昏起飞。”——黑格尔

  所以不用特地举例子,因为在解构主义这一概念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生活在解构主义的世界中了。

  

  

  

  

  

  

  

  我们误用经典,我们脚踩崇高,不是为了毁灭一切,而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来过。”

  对于真理和终极关怀,我们依旧保持着敬畏,

  就像我们不会忘记,

  在埃尔梅罗教室内外充满魔术师们快活的空气时,

  牛顿的棺材板就躺在同城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近几年来,人们对日本动漫作品中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存在一定程度的批判和争议。如果你在reddit论坛动漫板块搜索deconstruction,就会看到:有人认为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晦涩难懂,许多人根本不懂解构主义只是在跟风乱用;有人认为解构主义不适合运用到日本动漫作品领域;还有人更加激进,干脆就认为日本动漫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解构主义。

  必须指出的是,所谓日本动漫不存在解构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是不正确的。60年代起源于法国,由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已经对建筑、电影电视艺术、服装设计等现代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日本动漫作为电影电视艺术的一部分,当然也深受解构主义的影响。近几年来已经有人运用解构主义对日本动漫进行研究,比如湖南化工职业学院陈丹《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父权制社会人物形象的解构》、华中科技大学李艳芬《宫崎骏动画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等就是运用解构主义对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作品进行研究。

  笔者拟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日本动漫作品中的“解构主义”:

  一、日本动漫中对现实要素的解构

  解构主义本身就意味着破坏或者颠覆现实世界的某些基本要素。维基百科“解构主义”英文条目就说,“解构可以说是从拒绝权威,或每个‘是’的决定权开始的,或者仅仅是从拒绝一般权威开始的。” 解构主义要的就是要打破现实世界某些人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东西,去扮演一个叛逆者的角色,“可以被视为背叛、颠覆其所谓‘本质’信息的方式。”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认为,日本动漫自身的存在,就是解构主义的存在;日本动漫自打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带有明显的解构主义风格。因为日本动漫描绘的是一个不存在于现世的、虚拟的二次元世界,因此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它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强力度上对现实世界的种种要素进行解构,拥有更强的解构主义特色:

  1、对世界文化的解构。日本动漫奉行“拿来主义”,广泛吸收日本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文化成果,语言是日文,视角却是属于全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既有《聪明的一休》这种反应本土文化的作品,也有《最游记》这种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小书痴的下克上》这种西方中世纪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是指日本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但是,日本动漫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对立,成为一种独特的“杂糅文化”,说明解构主义是“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宫崎骏动画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一个鲜明的例子是《银魂》。《银魂》以1853年美国叩关后武士阶层的没落为背景,无论是里面的所有人物身着的和服,还是以坂田银时为代表的武士阶层,都具有强烈的日本本土特色,然而《银魂》表达的却是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的日本社会的思想与特征,里面有机器、电脑、电子游戏等不属于1853年日本本土的东西,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基本都是属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反映了西方文明与日本传统社会的碰撞和包容,从而体现了一种光怪陆离的超现实感和不由自主流露出的滑稽感,也使得《银魂》成为一部比较优秀的喜剧作品。

  2、对历史人物的解构。解构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延异。所谓延异,通俗点说,就是任何概念和意义都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有明确的定义,正如维基百科所说,“意义只能是一个不断对外扩散的过程”,“意义最终会消解意义本身”,世界上不存在终极不变的意义。而日本动漫对历史人物的解构,恰恰就体现了延异的鲜明特色,也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通过日本动漫的解构主义得到了重新的塑造。

  2022年4月番剧《派对浪客诸葛孔明》,讲述的是诸葛亮穿越到了现代日本,结识了一位叫做月见英子的可爱女生,并且为她的歌星梦想出谋划策的故事。它的特色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解构。但它解构的不仅仅有诸葛亮,还有刘备。刘备的历史形象被投射到月见英子身上——刘备未发迹前穷困潦倒,月见英子也同样遭遇困境甚至想着自杀;刘备很努力也有治国打仗的才能,月见英子很努力而且唱歌很好听;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相助,月见英子也是。也就是说,三国故事中刘备的意义和价值“延异”到了月见英子身上,不同的是故事的舞台从三国转移到现代日本,刘备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歌唱”这种行为得到了强化、解构和升华。

  3、对性别的解构。解构主义崇尚打破权威,打破二元对立,而现实社会存在着性别之间的对立和无处不在的男性中心主义,所以基于解构主义的原则挑战传统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思想,就成为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利器。日本是一个男权社会,大多数日本动漫也体现了男性至上的观念,但是“在后现代思潮下女性话语权升高,意识形态流露到大众文艺作品中得到成果体现的就是,动漫角色在性别景观上有了更加多元的表达。”(姚奕帆《试析后现代视域下日本动漫角色的性别景观解构》)。

  日本动漫对性别的解构,可以从芳文社、动画工房等制作的百合动漫上得到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模糊性别的外在形象来达到解构目的。比如说一般认为男性从外在形象上是阳刚的,女性是阴柔的,然而《斩服少女》中的女主缠流子就给人一种类似于男人的阳刚形象,她的战斗带有鲜明的男性特征,还可以用男性的口吻说话;

  第二,改变性别的刻板职业形象来达到解构目的。这在芳文社等制作的番剧中尤为明显。在许多动漫中,女生可以开战车、开飞机、制作动画、钓鱼、修理机器……,而这些在现实中通常被视为男性的工作;

  第三,同性之间拥有超越男女之情的类似于爱情的关系。比如说《樱trick》里的高山春香与园田优就已经超越了友情,而成为一种类似于恋人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甚至可以像男女情侣一样互相亲吻,真正的“百合花开”;

  第四,弱化男性。例如《点兔》中的男性基本上足不出户,《悠哉日常大王》里的角色“哥哥”从来不说话,等等。

  日本动漫在性别方面的解构,无形中弱化和消解了现实中的父权社会,使得女性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一定程度上将女性从母职中解放出来,组成了一个女性独享的“动漫女儿国”。

  二、日本动漫对二次元自身的解构

  解构主义意味着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评,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权威的中心。而如果我们将日本动漫视为解构主义,那就意味着,既然日本动漫不存在固定的中心,那么日本动漫自然可以完成对二次元自身的解构。

  1、对二次元世界本身元素的解构。二次元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产生了不少概念:如魔法少女、机战、后宫、异世界等等。这些都有自己固定的中心概念,也有固定的套路和人物形象,但是固定重复的套路容易引起人们的疲惫,于是人们需要解构这些二次元世界本身元素和概念,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这也符合解构主义的理念。维基百科将《魔法少女小圆》和《EVA》视为解构主义的典范之作,前者通过解构传统的魔法少女形象,“试图以魔法实现梦想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且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未必会引导至可欲的结果”;后者通过解构机战动漫,“把许多看似天赋异禀的青少年内心黑暗不为人知的一面用进行生死攸关的战斗这种方式一点点地向观众展现出来”。

  然而有人质疑《魔法少女小圆》和《EVA》是否属于解构主义。他们反对的主要观点有:其一,他们认为诸如《魔法少女小圆》之类的作品只不过是颠覆(subversion),并不能算是解构(deconstruction),所有的节目都或多或少存在颠覆,如果subversion等同于deconstruction,那么解构主义就烂大街了;其二,他们认为《魔法少女小圆》等作品构建的还是传统的二次元形象,根本不符合解构主义“破坏”的本质,在他们看来,唯有“破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构”。

  这些争论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并不认可。首先,解构主义也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哲学思潮,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解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构的历史,只不过德里达等人将其理论化哲学化而已,解构主义不是一种神秘的建造于空中楼阁的学说;其次,解构主义并不意味着纯粹的破坏,它还提倡包容和融合,它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什么,而是倡导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魔法少女小圆》和《EVA》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解构的要素,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它们完全可以算作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作品。

  2、对二次元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日本动漫的核心是讲故事,而且基本都遵循传统的故事叙事模式,这也是收视率的要求。但是,日本动漫也出现一些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不追求故事性的实验性作品。一个典型的作品就是《FLCL》,也叫《特别的她》。《FLCL》是2000年由GAINAX、 Production I.G制作发行的6集OVA作品,“是一部颠覆传统乃至充满实验意味的典型OTAKU动画”(豆瓣影评)。《FLCL》是不可能第一遍就看懂的,甚至几遍都不可能看懂。它打破了传统二次元叙事模式,“故事性”被极大弱化,被拆解到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的程度,往往前一段情节还没搞懂,下一部分继续困惑,最后不知道看了个啥,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没头没脑,毫无逻辑。有时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忽然冒出一段机甲战斗,莫名其妙燃起来了,却又不明所以。

  人们在不断研究《FLCL》所传达出来的意义,目前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男主角南束直太是青春期少年的象征,而女主角春园晴子则象征了少年内心的想法和成长,所以《FLCL》象征着一个男人的成长,剧中所有台词都是南束直太脑内青春期的骚动,带有强烈的意识流色彩。当然,如果你不去追寻《FLCL》本身的意义,而单纯享受这些动漫前辈们精致的作画,流畅的动作,这也是可以的,因为《FLCL》本身就弱化了故事性。《FLCL》虽然名声在外,曾经获得大奖,却没在日本引起多大的轰动,这表明即使是动漫中的解构主义也要符合观众习惯和收视率的要求,动漫中的解构主义说到底也只能是有限的和温和的解构主义。

  3、二次元中的虚无主义。2018年番剧《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将日漫的解构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虚无主义,是对二次元的整体解构。《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第一集开头便宣称这是一部讲述偶像星降注恋爱的动漫,然后POP子突然出现,撕碎了这部普通的偶像动漫,表明了就是要解构整个二次元。《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处处都展现出虚无主义的色彩——包括故事、人物、情节、台词,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似乎有意义的只有玩梗,譬如《你的名字》梗、niceboat梗等等,然而如果你不熟悉这些二次元的梗,这些也变得毫无意义。剧中分成part A和part B,part A和part B剧情完全相同,只是分别由不同的男女声优表演而已,颇有点像《等待戈多》之类的荒诞派戏剧。所以说,《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展示的日常,就是毫无意义的日常,由于和其他的日本动漫不同,该作品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动漫的“粪作”。正是毫无意义的虚无感,才使得《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完成了对整个二次元世界的颠覆和解构,也因此成为一部比较独特的作品。

  三、日本动漫的多元化阐释

  解构主义也被用于文学艺术批评领域。解构主义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的点,由于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性,写作的过程总是有意无意揭示一些被压制的东西,掩盖那些已经被揭示的东西。因此文本的稳定意义并不存在,它是可以具有互不相容的多重解释的,这就需要通过阅读行为来实现。解构主义认为寻找作品“原初”意义的做法是荒谬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就是“误读”。日本动漫其实也可以变相看作是文学艺术作品,也适用于解构主义阐释学的观念。虽然绝大多数日本动漫只能有一元化阐释,但有部分日本动漫确实可以进行解构主义多元化阐释。下面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1、《勿忘蛛》的多元化阐释。2010年,日本发布了青年动画制作者育成计划,《勿忘蛛》就是其中的一部作品。《勿忘蛛》的剧情,百度百科说得非常清楚,在此就不赘述了,但是因为《勿忘蛛》只有一集而且留白较多,所以人们对此的阐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人认为这反映了男人花心且不负责任;有人认为人应该收敛自己的好奇心,不要像剧中女主角一样最终害死自己;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人妖殊途,不管怎么说妖不可能和人类共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前世的孽缘,恰恰赞美了男主的痴情。对于女主的结局,也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她死透了,有人认为她还活着并且被蜘蛛小萝莉附体,有人认为她变成了大蜘蛛的孩子。对结尾,也有不同的阐释,比如那个影子到底是谁,众说纷纭。甚至有人从哲学角度去阐释这部《勿忘蛛》。众多的阐释,使得《勿忘蛛》瞬间提升了高度,然而实际上《勿忘蛛》只是一部非常普通的故事而已。

  2、《日在校园》的政治隐喻。播送于2007年的《日在校园》讲述了伊藤诚、西园寺世界、桂言叶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然而就是这段爱情故事,有人却从中读出其象征了日本20世纪大正时代的历史故事。伊藤诚象征了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本政府为寻求国家富强而做出的努力,桂言叶象征以政治家桂太郎为代表的强硬军国主义路线,西园寺世界则代表了以政治家西园寺公望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民主路线。于是《日在校园》说的是日本大正时代在军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反复摇摆的历史事实,伊藤诚最终选择桂言叶,暗喻日本最终走上军国主义路线,主角三人最后的悲剧,暗喻日本在军国主义错误路线下走向了自我毁灭。这样的解构自然是对《日在校园》的误读,然而这样的误读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注意到了人物姓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与历史高度契合。对《日在校园》的阐释,说明解构主义为二次元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血液。

  3、成年人眼中的《心跳光之美少女》。二次元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梗“不也挺好吗”,尤其指的是百合作品中当第三者插入时所引起的嫉妒情绪。其起源是《心跳光之美少女》的书记菱川六花。《心跳光之美少女》是一部子供向教育片,主题是教育孩子们要广交朋友,人多才能力量大,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女主相田爱广交朋友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不也挺好吗” 其实反映了菱川六花对相田爱这种行为的肯定和支持。然而当成年人看《心跳光之美少女》的时候,便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孩子们忽视的细节:比如菱川六花看到相田爱与别人友好时会感到难过,说出“不也挺好吗”的时候表情有些忧伤和无奈,等等。在这些细节的影响与解读下,“不也挺好吗”成了嫉妒情绪的代名词,相田爱成了喜新厌旧的“牛郎爱”,菱川六花则成了深闺怨妇一般的人物。后来,经过《白色相簿2》等动漫的推动,《心跳光之美少女》原来的意义被消解,第三者插足的狗血剧反倒成为其最权威的阐释。这就说明了虽然解构主义倡导多重意义,消解权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容易导致新权威代替旧权威。

  四、总结

  日本动漫具有很强的解构主义要素,解构主义深深影响了日本动漫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日本动漫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构主义的历史。然而日本动漫并不是全盘接受解构主义,而是在此基础上扬弃那些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部分,而是积极与现实结合,实现温和的有限的解构主义。应该说,解构主义是日本动漫的灵魂也并不为过。它在无形之中不断推动着日本动漫在各个方面创新,并使得日本动漫成功成为风靡全球的、受到不少人喜欢的艺术形式。

  百度百科的解构主义是错的。其主要是混淆了哲学性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筑性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

  其错误的原因是认为建筑性解构主义来自于哲学性解构主义,其为哲学性结构主义在建筑上的体现,然后再以建筑解构主义反过来解释哲学性解构主义。而事实上,建筑解构主义不单单来自于哲学性解构主义,也来自于新俄国构成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杂合体。按照这种粗浅的认知,解构主义被讲解成拆解,碎片化,重组这是错误的。

  由于这种错误,在常见的ACGN评论当中,解构主义被用来解释作品打破二元对立,这是肤浅的哲学认知。解构主义的目的不是打破二元对立,而是通过揭示二元对立背后的流动性和可变性,来指出不存在一个结构化中心,任何对内容的认知都随着深入和角度的差异变化。

  简单来说,解构主义不在乎二元对立,也不是去建立二元对立,而是认为任何内容随着变化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解读,而且解读随着变化会发生改变。所以二元对立本身就不存在的。这是理解哲学性解构主义的真正本质。这一点上,百度百科没有解释出来。

  同样的,破坏也不是哲学性解构主义的目的,是建筑解构主义的一个概念。由于上面讲的原因,解构主义当中,不存在蓄意破坏。原因显而易见,它本来就是由于不同的差别造成的不同观察结果,本来就不存在结构化中心,何来对结构化中心的破坏。

  在目前中文环境下对ACGN解构主义的分析,都因为百度百科把哲学解构主义和建筑解构主义混淆而导致了大量的错误,用建筑式解构主义去解释文学作品会产生错误,因为建筑本身有其特性。

  哲学性解构主义主要使用延异Différance来描述其理论,但是这个翻译有问题,导致了很多中文评论家望文生义,比如像高赞的“刘备的意向延生到月英”这种认知。但事实上,延异并非线性的延生或者传播,延异更类似于涟漪这种消散,解构主义主张可表达的内容都由于其差异性导致解读的不断衰减和变化,导致最终其意义不存在。

  日本ACGN的大部分作品,除了一些先锋作品和实验作品,不存在解构主义作品。这是我的结论。粗暴地将EVA,魔圆这种存在主义作品因为破坏既有观念而分类为解构主义(而且是建筑意义上的解构主义)是对两种风格的错误认知导致的。日本主流的商业作品,其内部必须拥有一个固定的,确立的结构化核心才能够拥有市场,这是其本质上绝对不可能是解构主义作品的原因所在。无论其结构化核心是多么消极,多么破碎,但是其必须拥有一个结构化核心,其核心不随着作品展现出来的差异而变化,这是日本ACGN,或者说任何商业化内容必然存在的一个“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