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吗?

  想在寒假或是闲余时间看,要值得收藏的。

  如何说一本书很好,个人认为有2个特点:要么值得输入,要么启发输出。

  每个人经历不同,阅历各异,对于知识掌握大多都是散点化的,所以,才有所谓的系统化教育、专业化培训等。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资源,闲暇之间,能够看书已然算非常奢侈的事了。这时候,就需要去挑选一本值得输入或启发输出的书。

  含金量极高的书,看起来不一定会很舒服。好书,一般有几个特性,其中最重要就是能够客观对历史社会造成一定的深远影响,是经典,而不是泛泛。多看,一次或几次,可能没有小说刺激,没有网文舒畅,但是真切反映了社会运行规律、人类行为特点、经济文化机理、国家政治制度等。借用一句话:如果一个对政治经济学毫无所知的人物就胆敢洋洋洒洒数万言,这对于社会领域的其他研究者会造成多么有害的影响。

  世间是遵照少数法则的,很多经典书籍,也是遵照少数法则的。在大致的范围下,暂定为20%的范畴内,社会中可能80%的人都不会去深读。

  但是一旦读了,所获收益是长远且深刻的。初步按时间排序,如时间有限,可倒序看,先看近期,再读久远。

  这小于20%的含金量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读懂国家;看懂经济;了解社会;理解规律。政治学专业对学习者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校园生活阶段和整个职业生涯,可与学习者的人生一样长久。眼光、品味、境界,特别是开阔的思考格局,都是这个专业对学习者的慷慨赠与,其影响不断累积和放大,并使学习者终身受益。在这种意义上,几年的学习就可获得绵延一生的积极影响,这就是政治学专业对学习者的高回报。——王丽萍[1]兰小欢:《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王志浩:《大国经济之路》,中信出版社,2010年。陈行甲:《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阿西莫格鲁与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张宇燕、高程:《美国行为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景跃进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20年。马修斯:《硬球:政治是这样玩的》,新华出版社,2010年。许倬云:《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温铁军:《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2021年。杨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周鑫宇:《中国政治的细节:一个县的减贫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经济学家通过观测现实经济现象归纳经济规律。经济学家有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诸如需求、供给、弹性、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比较优势、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均衡等等,是经济学的基本语言。掌握了这些经济学语言,你就可以更好地思考你周围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外行人常常批评经济学家看问题过于简单,而他们忘了,科学的力量就在于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经济学就象一张指路图,它舍象了现实中的许多细节,却使你更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你没有必要成为一位经济学家,但知道经济学是如何思考问题是有益的,至少,你不大容易被蹩脚的经济学家和夸夸其谈的政治家所蒙蔽。无论你今后干什么,你不会后悔自己学过经济学。——张维迎[2]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让·梯若尔:《共同利益经济学》,张昕竹、马源等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詹姆斯·L.诺瓦克 詹姆斯·W.皮斯 拉里·D.桑德斯:《美国农业政策:历史变迁与经济分析》,商务印书馆,2021年。弗吉尼亚·尤班克斯:《自动不平等:高科技如何锁定、管制和惩罚穷人》,李明倩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亚当·图兹:《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伍秋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丹尼尔·卡尼曼、奥利维耶·西博尼、卡斯·R.桑斯坦:《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李纾、汪祚军、魏子晗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刘世锦:《新倍增战略: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1-2030)》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卡洛·金茨堡:《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鲁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2021年。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信出集团,2021年。黄奇帆:《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中信出集团,2020年。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戈登:《伟大的博弈》(三),中信出版社,2019年。德普克与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格致出版社,2019年。温铁军:《解构现代化:温铁军演讲录》,东方出版社,2020年。张军:《我的经济学思维课》,东方出版社,2020年。张明:《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东方出版社,2020年。弗朗斯瓦·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阿克洛夫与席勒:《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中信出集团,2016年。西奥迪尼:《影响力》,北京联合出公司,2016年。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鹭江出版社,2017年。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2017年。达里奥:《原则》,中信出集团,2018年。

  (三)了解社会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确信,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怀疑精神,而且这个基本特征越来越突出。不确信了,和传统社会告别了。为什么传统社会发育出了这样一种特征?因为那个社会是个静态的社会,变迁很小。在一个变迁很小的社会里面,父辈的经验大致上说可以指导你的生活,因为你所生活的社会和你的父辈生活的社会没什么大的变化,没什么大的差别。就像一台戏,戏词不变,演员越老戏词越熟。戏词老变,老演员就没什么优势可言。 ——曼海姆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信出集团,2022年。戴蒙德:《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中信出集团,2020年。田丰等:《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海豚出版社,2020年。刘擎:《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新星出版社,2021年。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邓正来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道格·桑德斯,《落脚城市》,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素德·文卡斯特,《城中城:社会学家街头发现》,孙飞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威廉·H·怀特,《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叶齐茂、倪晓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田雷、宋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保罗·福赛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梁丽珍等译,北京联合出公司,2017年。维维安娜·泽利泽,《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王水雄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何伟:《江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余世存:《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乔恩·威特,《社会学入门》,王建民等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

  (四)理解规律现代的有意识的思辨是从区别假象和真理这一经验出发的。为了不为假象所欺骗,为了要凭藉思维来发现真理,它否认一切可感觉的现象。结果,后来的哲学家总是发现他们的前辈运用上述方法所获得的真理并非如前辈们所自负的那样,他们的积极成果仅限于促进了关于认识能力,思维过程的科学。——〔德〕狄慈根[3]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尹宏毅、法磊译,新华出版社,2017。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朱立宏译,商务印书馆,2009。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李惠斌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些探索》,高铦, 王宏周, 魏章玲译,商务印书馆,2016。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张闻杰、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18。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黄树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17。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学理论》,谢立中译,华夏出版社,2003。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古典根源》,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兰德尔·柯林斯、迈克尔·马克夫斯基,《发现社会之旅》,李霞等译,中华书局,2006。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葛秉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帕特里克·贝尔特、菲利佩·席尔瓦,《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商务印书馆,2014。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理论——对韦伯、马克思和涂尔干著作的分析》,郭忠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鲁思·华莱士、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刘少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修订),王容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商务印书馆,2013。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3。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敬东、汲喆译,商务印书馆,2011。爱弥尔·涂尔干,《自杀论》,孙立元、腾文芳译,北京出版社,2012。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三联书店,2017。齐奥尔格·西美尔,《货币哲学》,于沛沛,林毅,张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齐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阿历克西·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99。拉尔夫·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冯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译,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李猛、李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5。皮埃尔·布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15。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13。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1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花城出版社,2017。齐奥尔格·西美尔,《生命直观》,刁承俊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齐奥尔格·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李明译,译林出版社,2014。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译,商务印书馆,2000。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刘进译,华夏出版社,1989。罗伯特·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刘易斯·科塞,《理念人》,郭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12。

  读名著,不止包括文学作品,多看经典,你的思想就不会停滞。 当清醒时,你的头脑不停地工作,就像不断跳动的脉搏,无法止住任何一种思想。 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原则指导,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原则行动。 它们会获得一种腐蚀性的平等,最终它们会变得令人厌烦和痛苦。

  正如费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讲述的那样,

  关于对象的意识仿佛是以两种方式附加到我的自我意识上去的,一种是直观,一种是以因果律为依据的思维。 不管看来多么奇怪,对象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我的意识的直接对象,又是推论出来的东西。

  阅读可以不带功利性,但必须带有客观性。

  单纯看书不是目的,学会从阅读中获取知识,

  学会从书中掌握认识世界机理、社会机制的方法,

  并保持理性,批判性地反思自我,

  从而养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盲从他人的“人云亦云”,

  找到独立自我,

  看得懂哪些书是无稽之谈,

  分得清世间真实客观的善恶,

  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

  认识世界,需要先要了解世界,上述书单只能以让你见到大千世界的小小一斑;

  有了意识,你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见解,

  这很重要,如果在看完了上述所有书目后,你开始不太愿意看爽文或碎片讯息,

  那恭喜你,说明这篇回答的目的达到了。

  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探索世界,

  个体的需求,及对现实的感受才会不断被激活,

  庸庸碌碌忙于工作,忙于养家糊口,是维持生命的必需。

  只有见识了大千世界,行山踏水,方能找到人生这场旅途的真谛。

  晓晓很认同一段话:当你年少经历过看山看水后,你可能会发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当你跋山涉水往复多次直到年迈时,你终会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所以,无论现下你年方几何,

  趁着身体还好,

  去看一座山,去看一湖水,去追一场风吧,去开始读一本书吧!